这些买车的心理不信你没有

每当看到改装车的文章或视频的时候,下方的评论区总会有一大帮车友表示”国内没有玩车的土壤“ ”光是法规就限制了“ 诸如此类的观点。诚然,这些观点并无不妥。可是真的深究下去,真的是因为法规和土壤的问题吗?认为这应该归结于市场规模与汽车消费行为成熟度差异巨大之殇。

光是2017年全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2480万辆,同比增长2.36%。但从销量结构来看,大多侧重在SUV和轿车市场。继续深究,就会发现这当中轿车市场B级和C级车的份额持续扩大;SUV市场中型和中大型SUV份额持续扩大。这也可以说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是有明显的侧重,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观念。总结了几个很有”特色”购车理念。

只要大的不要小的

也许是汽车进入百姓家庭的时间还不算长,不少潜在购车者在拟定车型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选择大车。这里的大车,指的是车身尺寸大的车型,比如说非承载式的越野车,轴距接近中级车的紧凑级轿车,又或者是中型MPV等。

在以往公车时代,车身尺寸大的车型不仅是坐在里面舒服,并且外观形象看起来也是相当地魁梧,也就是所谓的霸气。因此“尺寸大=空间大”的观念,一直被流传至今。而另一个体现尺寸大的数据,那就是轴距。鉴于上面提到的观念,因此也就演变成了轴距长就是空间大的既定逻辑。

而实际上,轴距长度只是说了前后轮之间的纵向长度而已。车内空间感的大小,还要取决于车身架构的设计以及机械的布局。也是正式有了这样的需求,厂家才会在特供车里通过一些小妙招,营造出后排宽敞的错觉。

现在的小型车,已经在空间利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本田 “MM理念”指引下诞生的飞度,以及同平台车型。除了尺寸大,品牌也要足够响亮。不过这里面还是有部分豪车买家,为的是彰显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在消费车型的价值。

三厢够大气!

都知道轿车根据定位不同,有三厢和两厢的版本。而三厢版本又是家用轿车市场里,最多消费者选择的车型。考究一下当中的原因,和多年前两厢车刚出现在国内时,就相传两厢车不安全。而且少了尾厢使得整体外形并不协调。

除此之外,消费者认为独立的尾厢在储物空间方面,要比两厢车型来得优秀。不过两厢车型更灵活的空间机能,让其实用性更加出色,只是空间表现稍有欠妥。

要软不要硬的

不同于外观设计是给别人看的,车厢内饰的设计装潢是车主每天要去面对。所以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使用感受,不少消费者都会希望,在车厢内能铺陈软性材质来包裹表面,而且最好是哪儿哪儿都有。对于那些使用硬质材料的车型,却是一味的嫌弃和吐槽。甚至还出现,只要材质不够软都会被吐槽的情况。

诚然,有这种想法还是挺合情合理。毕竟自己花了钱,都希望体验和享受能更好。可问题的关键是,并不是所有车型都需要使用软性材质。比如说克服非铺装路面为主的硬派越野车,放弃大面积使用皮革等软性材质,而改用耐久性更好的硬质材料。

从众心理明显

每个领域的消费行为都会有从众心理的体现,在汽车消费方面则显得最为明显。看看每月销量榜单的车型就知道,排在榜单前列的车型来来去去都是那几款熟悉的面孔。我们当然可以用技术、车型配置以及定位,甚至是销售渠道等方向去分析销量。

不过,我们似乎忘记这里面车主、车友的引导作用。翻翻各类车型论坛,总有人问“xx车动力好不好”,“xx车适不适合家用”等一类的问题。下面也总有一帮真/假车主、看热闹的真车友去回复“没有肉车,只有肉人”的观点。哪怕是有老车主说出质量差、油耗高的真·感受,他们也前赴后继坚持要买。结果,当下一波新人提问的时候,他们却成为当时“引领”别人入门的前辈。

品牌要响亮

买车买品牌这种观念,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以往自主品牌发展不算成熟的时候,消费者宁愿花同样价格去买低配合资车,也不愿意接受高配自主车。这样也可以理解,毕竟当时合资品牌在技术匹配、人体工程学设计方面是有着天然优势。

而现在,自主品牌发展迅猛,豪华品牌又下探寻求增长。花同样的预算,消费者在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之间,又重复着当年自主与合资那般鸡头凤尾的品牌比较。顶配合资车与低配豪华车之间的选择,品牌的影响力远胜于使用成本。

对目前大部分消费者而言,汽车除了满足代步的需求外,更多地是彰显自己身份的一个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变革,对汽车的观念会逐步回归到理性。毕竟车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