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无用"的鲁肃,为何能代周瑜镇守荆州?

杨寿强


文|小河对岸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人物,早期是诸葛亮、周瑜的陪衬,后期又是关羽戏耍的对象。而荆州之地,是曹孙刘三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对於东吴来说,荆州地处长江上流,乃其门户要害所在。故而,充当荆州镇守之任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时最为杰出的英才。那么,“忠厚无用”的鲁肃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镇守荆州,而在此风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操,又要内防刘备,与虎狼相争食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刘抑曹、弱化东吴的小说,东吴被严重地边缘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极大程度的矮化。正史记载中的鲁肃,当然不同於《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

据《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鲁肃虽给人一种有儒生的感觉,但汉末三国时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时期的儒生。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习文武,其日常装束也都是身佩长剑,而有一种游侠的气质。自宋朝以后,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剑,而是手摇纸扇附庸风雅,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体现。在鲁肃的身上,就能体现出游侠的豪杰之气,而绝不是今人想象中的那种孱弱书生形象。

演义中的关羽“单刀赴会”,实际上是鲁肃单刀赴会,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

鲁肃不但有胆色过人,更是难得的王佐之才,其与孙权的“榻上对”可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孙权曾对陆逊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鲁肃)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孙权将鲁肃比作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而周瑜在临终之前也向孙权上书言道:...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鲁肃镇守荆州之时,虽与曹、刘两方势力并无大的战事发生,致使其战绩并不突出,但其军事才能并不能抹杀。《吴书》对鲁肃的评价甚高,而评论道:(鲁)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参考史籍:《三国志》等等


历史闻知社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鲁肃是忠厚,但绝对不是无用,《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尊刘抑曹、弱化东吴”。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东吴鲁肃变成了一个忠厚老实之人,老实得有些窝囊。身为借荆州的保人,被刘备给下了套,往返奔波,一事无成,还被诸葛亮当成取笑的对象。但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戏说,为了增加小说的可看性,正史上的鲁肃可真不是这个样子的。

鲁肃一出场,似乎让人觉得他像一个儒生,文文弱弱,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东汉末年的儒生与后来的儒生不同,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游侠。一袭长衫,一柄长剑,豪杰之气顿生。在《三国志》中,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丝毫没有所谓的唯唯诺诺之气。而到了《三国演义》中,鲁肃变成了忠厚长者,但他的本质却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吴主孙权的“榻上对”,堪比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他高明的战备思维和独到的谋略艺术,令孙权无比佩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鲁肃,就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赤壁大胜,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在鲁肃忠厚的长者外形下,始终是一颗忠义之心,所以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在临死前极力向孙权推荐了自己的继任者,他就是鲁肃。他知道,只有鲁肃才能稳定住孙刘联盟。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胜的东吴,已经经不起折腾了,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鲁肃善谈论,思维广,眼光远,为人正,是不二人选。鲁肃继任后,虽然没有什么大战,却保证了孙刘联盟的稳定,为东吴的发展赢得了空间。后来鲁肃病死,孙权亲自吊孝,足见他对鲁肃的敬重。

最后总结一下,鲁肃他英武过人,强弓利剑样样拿手;他宽厚待人,友瑜亲亮左右逢源;他纵横捭阖,联刘抗曹三分天下。他的作用举足轻重,却往往被人忽视掉,他就是那样一种人,一个好到骨子里的好人,好到人们常常会忘记他的存在。


动如脱缰兔


说鲁肃“忠厚无用”显然是受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事实上,鲁肃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仅眼光很高,是一位战略型谋士,而且很英勇,“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善于骑射,是能文能武的人。

鲁肃在江东的资历并不高,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人马,只是一名智囊,但周瑜死后鲁肃在江东众多人物中脱颖而出,接替周瑜成为荆州地区的实际负责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鲁肃的个人才能突出

《吴书》评论鲁肃,认为他“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这段话非常中肯而全面,是对鲁肃的总体概括。

鲁肃眼光独到,看问题很准,初次见孙权就提出了与诸葛亮隆中对策基本相同的“顶层设计”,从时间上看比隆中对策提出还要早好几年。赤壁之战前,又是他积极倡导孙刘联盟并为此奔走,当联盟出现危机时,还是他在益阳城外与关羽单刀相会,维护了联盟,这些都是有见识、有胆略的表现。《吴书》还评价说“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这是孙权一定要重用他的根本原因。

孙权觉得鲁肃用起来很顺手

孙权说过一句话:“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遇到关键时刻,跟鲁肃只需要三言两语,孙权的想法就能被鲁肃及时掌握,马上去落实,这样的下属当然用起来很顺手。

鲁肃的忠诚也让孙权感到满意,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几乎众口一词地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坚持不降,鼓励孙权一战,关键时刻能看清一个人,孙权通过这件事对鲁肃也更加信任。孙权评价鲁肃:“此天以卿赐我也。”在孙权眼里,鲁肃不仅能力突出,而且绝对可靠,没有理由不重用。

周瑜对鲁肃竭力推荐

鲁肃得以投奔孙权,是周瑜大力引荐的结果,二人很早便有交往,当时周瑜任居巢长,鲁肃是一个大财主,周瑜请鲁肃资助一些粮食,鲁肃家里有2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3000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手指其中一仓相赠。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赤壁之战,孙权命鲁肃协助周瑜,二人共同为打败曹操建立了功勋。有长期的友谊和共事基础,周瑜对鲁肃的感情很不一样,周瑜临终前给孙权写信说“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还说鲁肃“临事不苟”,也就是有主见,不会无原则地附和,这些也是促使孙权重用鲁肃的重要原因。

孙权从战略考虑重用鲁肃

鲁肃始终重视孙刘联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在如何对待刘备一事上,周瑜、吕蒙、陆逊如果是鹰派的话,鲁肃就是一名鸽派。

对孙权来说,用鹰派还是用鸽派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实力仍有限,曹操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仍然需要与刘备联合起来对付曹操,这时就需要用鸽派,以鲁肃接替周瑜刚好符合这一时期孙权的整体战略。


南门太守


这是三国演义对鲁肃的最大矮化,鲁肃我觉得是三国里面比周瑜还要厉害的人物。坦白讲,三国演义里面对鲁子敬矮化真的是非常厉害,把他塑造成一个忠厚的长者,微微诺诺的,似乎就是被诸葛亮提着鼻子走的老好人。

但是三国志里面记载的鲁肃不是这个样子的。联合刘备是鲁肃提出来的,鲁肃主动跟孙权说,我们要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然后带着诸葛亮去游说孙权,所以连吴抗曹应该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

后来鲁肃力主孙权同意刘备统治荆州的要求,当时曹操听到之后正在写字,笔都掉了。可见鲁肃的眼光。有人说这是鲁肃最大的败笔卖国。真的这样吗,不对。孙权也不会说鲁肃的长处,具体的我有没有写过文章还是问答我忘了,反正你们自己去找吧。写过太多的文章。

后来鲁肃单刀赴会,向关羽讨要荆州,别以为柳树是一个敦厚的长者,鲁肃其实是一个会武艺的富商,他的战略眼光是被孙权推崇。


知常容


鲁肃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的形象可能是“忠厚无用”的,但在历史上绝对不可称为“无用”,他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之一,是真真正正的王佐之才。他可以被称为在《三国演义》最被低估的人。

鲁肃出身于富裕家庭,在乱世中豪杰并起、土豪乡绅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鲁肃则散尽家财,接济穷人,广结贤者,这其中就包括东吴名帅周瑜,

历史上的鲁肃并不是电视剧中的文弱形象,他处事果断,勇猛过人。他早年为躲避战火,举家迁到了袁术的地盘,他也应邀来到袁术手下做事,但他看到袁术集团法度废弛、腐败严重,难以成大事,便举家迁走,去找好朋友周瑜。袁术听闻后,害怕这样的有才之人落入他人之手,急忙派兵去追。鲁肃见追兵后,向他们说:“你们把我抓回去也得不到赏赐,为什么要强迫我呢?”同时鲁肃命令士兵将盾牌立在地上,自己搭弓,一箭将盾牌射穿。这些士兵绝对他说的有道理,再一看估计自己也不是个,就退去了。

鲁肃随周瑜投奔东吴后,孙权十分重视鲁肃的才能,再给鲁肃接风洗尘的宴会结束后,偷偷的把鲁肃留下“合榻对饮”,鲁肃和孙权来了个东吴版的“隆中对”,可以说东吴政权的发展路线是鲁肃一手制定的,其能力和见识十分的深远。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提出孙刘联盟,但这一提议本是由鲁肃提出的。

当时荆州刘表病死,曹操有南下夺取荆州、剿灭东吴之心,鲁肃希望能够联合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抵抗曹操,完成其“两分天下”的战略意图。但没想到,刘表的儿子已经降曹献出荆州,刘备也准备渡江南撤。当时的刘备想要去投奔好友苍梧太守吴巨。鲁肃当机立断,找到刘备,向他详细的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东吴的力量水平,并提出孙刘联盟。刘备决定联盟。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鲁肃见到诸葛亮在一旁,便对他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诸葛亮一听,两人马上就交上了朋友。这才有了诸葛亮和鲁肃同去东吴。

赤壁之战中,鲁肃坚决支持抗曹,为周瑜出谋划策,赢下了这一场名传千古的战役。他也是联合抗曹战略方针的守护者,刘备取了益州之后,孙权索要荆州无果,十分恼怒,派吕蒙夺取荆州,刘备也派出关羽镇守,双方剑拔弩张。鲁肃怕孙刘联盟因此破裂,曹操有了可乘之机,便邀请关羽谈判,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单刀会”。但并不像小说中所描写的“鸿门宴”,为了孙刘联盟,鲁肃自然不可能杀刘备的好哥们,关二爷挟持鲁肃全身而退也就不存在,双方最终商议评分荆州,孙刘联盟得以持续下去。
题中“鲁肃为什么能代替周瑜镇守荆州”,鲁肃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镇守荆州绰绰有余,

小编认为,在综合战略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战略等方面都十分杰出,而且还有一定的武力值的鲁肃,是周瑜、张昭等人难以比拟的。但在小说和电视剧中,鲁肃的形象是最多算是一名忠厚的谋士,是夹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陪衬。才会导致人们会对鲁肃有“忠厚无用”的看法。鲁肃本是一代东吴名将,被改写成如此形象,与他的成就着实不符,实在是冤呐。


含涵说事


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是严重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首先,鲁肃不是“忠厚无用”,再就是他不是“代周瑜镇守荆州”而是周瑜死后成为东吴的三军统帅。下面说一下鲁肃的政治眼光和谋略水平。鲁肃的政治眼光是敏锐的,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是非常清醒和正确的。东汉未年,军阀混战,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在这种形势下,鲁肃把自己的家产分给穷人,结交名士,并拿出一半支持当时并不看好的周瑜。当时颇有势为的袁术千方百计地拉拢他,但他看清了袁术“不足与立事”的本质,及时投奔了东吳。他向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取荆州、取益州,以长江天险据曹操,以图天下大业的构想,可以说他的政治蓝图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军事谋略上,他的战略眼光是很高的。赤壁之战前,是他最早力排众议支持孙权抗曹的,随后又是他竭力促成孙刘联盟,在战役指挥上协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主张借荆州是他为维护孙刘联盟,合力抗曹这个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看成他无能的表現。这一点孙权和周瑜心里都很清楚。曹操也看得很清楚。《三国志》说:“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知道鲁肃的厉害了吧!周瑜临死,写信给孙权“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孙权也认为当时只有鲁肃才能“代瑜领兵”。而且实践也证明了鲁肃的才能。鲁肃之于孙权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郭嘉之于曹操。这不是吹他,而是孙权自己说的,“天以卿赐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