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秦朝的主力军是项羽,攻破咸阳的却是刘邦,那么刘邦是否是“摘桃子”?

似水年华141311481


不能这么说。

刘邦西进夺取关中,项羽北上解围巨鹿,是楚怀王政权的既定战略。无论是当时的各路诸侯,还是后世史家,多数都把灭秦的第一功归于项羽,并不存在刘邦“摘桃子”之说。而从事实看,灭秦后,项羽为西楚霸王,实际上地位在诸侯之上,因而更不能说刘邦是窃摘胜利的果实。

当秦将章邯以四十万大军围困巨鹿时,秦的军事部署,露出一个大大的破绽。秦军重兵集团都集中到了巨鹿前线,大后方兵力空虚。对于楚政权来说,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秦军主力在北,派一支奇兵西进,直捣咸阳,倘若一举拿下,推翻秦二世,就可以逆转战局,甚至颠覆秦国。

这个思路不错。不过,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秦之大后方虽空虚,楚的兵力也有限;其次,函谷关以西多险关要隘,易守难攻,对秦的防守是有利的;其三,只要章邯攻破巨鹿,便可大举回援,到时楚之西征军就被包饺子。

楚政权的两难之处在于,既要趁秦军主力在北的时机,组建一支军队西征,同时,仍要派军队援救巨鹿。援救巨鹿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赵国不断派人前来求援,另一方面,西征也必须牵制章邯的秦军。如此一来,可用于西征的兵力更少,风险更大。

可以说,西征乃是九死一生之举。当初陈胜部将周文以数十万之众,尚且战败身亡,何况区区一两万的部众呢?谁也不敢去,只有两个人愿意前往。谁呢?刘邦与项羽!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楚怀王知道西征凶险,故而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只要扫平关中,便可称关中王。要不要冒险西征,这是考验人的志向与勇气。别人不愿意去冒这个险,但刘邦有志向,就要去试,机会可一不可再。

项羽愿意西征,是想为爷爷项燕、叔父项梁报仇雪恨。

不过,许多人反对派项羽西征。为什么呢?因为项羽这个人太残暴了。以前项羽曾攻陷襄城,大举屠城,城内几无活口。大家想想,为什么陈胜起义后,天下响应,就是因为秦国太残暴。项羽的暴行,是给义军脸上抹黑,大家提着脑袋革命,是为反抗暴政,现在你也搞暴行,如何让民众拥护呢?再说了,关中乃是秦的大本营,以暴制暴,只能使关中百姓抵触义军,对政治、军事都是不利的。于是众人进言楚怀王:“不可派遣项羽西征,沛公刘邦一向宽大仁厚,他可以去。”

楚怀王同意了,最终确定由刘邦领军西征,项羽则北上救援巨鹿。

所谓的“西征军”,力量实在太单薄了,只有几千人,楚政权拨不出更多的部队给刘邦,只是让他“西收陈王、项梁散卒”。非但军队有限,粮草也得自己筹集。有利的条件是,秦军主力都北上攻巨鹿,各城池要塞的守军数量比较少。

刘邦抓住机会,连续攻破城阳、杠里、成武等城,取得一些小胜利。兵力太少始终是困扰刘邦的最大问题,不过他运气不错,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

此人就是郦食其,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陈留郡守。不仅如此,他的弟弟郦商也率四千人前来归附。这样,刘邦既有了兵,又有了粮草。

到了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章邯,秦军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刘邦乘机进攻开封城,未能攻下,转而攻略白马,大破秦将杨熊。杨熊逃到荥阳后,被秦二世问罪处斩。

当时想入关的义军大有人在,刚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赵王赵歇派部将司马卬领兵,打算渡黄河入关。刘邦不愿把入关的机会让给别人,他北攻平阴,把黄河渡口占了,阻止赵兵入关。

刘邦采取招降纳叛的手段,只要秦之官吏投降,原封不动保留各郡守、县令的官职。投降还能保住官帽,何乐不为呢?于是乎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各郡县改旗易帜,纷纷投诚。投降的秦军被编入西征军,刘邦的兵力已经有数万人之多。

西征军挺进关中后,秦帝国高层政变迭出,先是赵高弑杀秦二世,后来秦王子婴又杀掉赵高。然而,此时秦军由于主力被项羽消灭于东方,子婴已经阻止刘邦军队深入。

公元前206年初,刘邦大军挺进到霸上,直逼咸阳。此时,帝国首都早已人心涣散,兵力凋零,根本无法组织起像样的保卫战了。秦王子婴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献城投降。他素车白马,自己用绳子绑住脖子,出城向刘邦投降,连同皇帝的玉玺、符节一并上交。

刘邦攻破咸阳,是实现当初既定的战略目标,不能说是摘桃子。


君山话史


项羽并没有消灭秦朝的主力军,秦末秦军30万北50万在南,由于蒙恬部北拒匈奴,任嚣、赵佗部在南越,章邯所率的这支40万秦军实则是由骊山囚徒临时拼凑而成,并非秦军真正意义上的主力军。至于刘邦攻破咸阳并不准确,其实是刘邦劝降了守军才进入了咸阳城。与其说刘邦“摘桃子”,不如说是刘邦在收拾秦末封建反动势力割据的“烂摊子”。



秦末因秦二世宠信阉人赵高大肆诛杀大臣及公子扶苏引发当时的社会动乱,以至六国遗贵趁陈胜吴广以公子扶苏被害为由揭竿起事,纷纷起事响应,一时间,大秦王朝土崩瓦解。刘邦、项羽等28路诸候进入咸阳后,便开始将统一起来的中华大地再度按东周以前的形式分割为28位拥有割据势力的诸候王。分封的余音未尽,诸候因封地不公问题再度引起相互战争,刘邦也趁势出陈仓、取关中与以项羽为首的诸候王开始新一轮的角逐。


从刘邦沛县起事到他去世这短短十一年的历史来看,刘邦这“桃子”摘得可谓惊心动魄。可分为起事阶段、楚汉相争阶段和剿灭异姓诸候王阶段,十一年的时间,刘邦经历了鸿门宴、纪信诳楚、鸿沟中箭、白登之围,四次死里逃生。十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是每三年面临一次“生死大考验",稍有一次运气不好都会小命不保,这些死里逃生的事都是发生刘邦进入咸阳以后的。



所以,进入咸阳城并非刘邦“摘桃子”,相反,是刘邦帝业生涯惊心动魄斗争的刚刚开始。您们认为呢?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确实是有摘桃子的意思。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第一点项羽消灭的是当时秦国在中原地区的主力部队,这两支部队分别是由20万章邯率领的关中子弟组成,以及30万驻守在北方长城的蒙恬兵团组成。

历史上面记载,当章邯率领20万大军进入赵国,打算剿灭赵国的叛军的时候,这个时候北方30万由王离率领的秦国长城兵团南下支援章邯,并且将赵国的残余叛军围困在了巨鹿城,此时此刻,项羽率领大军前来,并且击败了长城兵团,降服了章邯关中集团,除此以外,项羽还把剩下来十几只诸侯的力量全部集结在了自己麾下!

等于项羽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把秦国最高的两支武装集团给剿灭了,第二栏住了所有要跟他抢功劳的诸侯联军,把他们摁在了赵国国境打算跟着他一起到咸阳城去。

如果说项羽没有拦住一只诸侯的军队,这个时候进咸阳城的就不是刘邦了,降雨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以后,跑到函谷关下,结果发现函谷关有兵驻守了,一打听刘邦阻止他入关,一怒之下,他命令英布率领军队直接破了函谷关。一路杀到了咸阳城,说明什么?秦国残余的余孽再加上刘邦所有的军队加在一起都挡不住项羽进入函谷关去夺取咸阳城,有人说秦国在这个地方有很多高大的险关,而且有很多军队能挡得住项羽吗?项羽对于咸阳城,那是志在必得了,并且她也确实是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并且做出了最多的事情结果打了半天,好嘛!刘邦过去把桃子给摘了。

刘邦捡了个现成的,就连一向好脾气的项羽这个时候也被弄得怒火攻心啊!读过历史书的人都知道,项羽是一个什么脾气,软泥一般的脾气,只要不跟他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他不会跟你着急,要不然刘邦能在鸿门宴底下走出去!还不是刘邦在项羽面前哭可怜,拉战友情,然后项羽直接就心软了。

所以说,这一回刘邦确实做的不地道,但也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肯定是要把关中地区给拿下的,否则刘邦怎么才能够成长成为开国皇帝呢?


漩涡鸣人yy


消灭秦朝的主力军是项羽,攻破咸阳的确是刘邦,那么刘邦是否是摘桃子?

1.首先,我们先对比刘邦和项羽各自的实力如何,在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再到楚汉之争这一段历史上很多网友理解的是刘邦弱项羽强,刘邦能得天下是因为项羽犯了两个错误:

(1)在鸿门宴上没有把刘邦杀了。

(2)项羽不该在乌江自刎,只要项羽不死刘邦就当不了皇帝。

对于以上2点,虽然以前感觉没毛病,但是去真正翻开《史记》,看看《汉书》上面的记载时,突然发现真实的历史并不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刘邦的天下并不是耍无赖得到的,再灭秦朝的战斗中也是靠摘桃子赢得天下的。

鸿门宴-刘邦的一场豪赌

刘邦大军进入关中,并没有杀死子 婴,在张良和樊哙的劝说下,封闭了咸阳城的财务和库房,本来刘邦的威望在关中称王,前途无限,可是因为项羽的异变让一切变得不同,如果没有刘邦,项羽带领诸侯大军打入关中也只是时间问题。刘邦为阻止项羽入关,一面派人防守函谷关,一面加紧在关中征兵。


再来看刘邦和项羽的出身,刘邦农民出身,项羽贵族出身,但是在起兵造反这件事上,刘邦并没有输给项羽。

网上有很多观点说刘邦带兵打仗老是输,是靠运气活下来的,但是实际上刘邦的军队是一支常胜军队,对秦朝有着巨大的威慑力,有刘邦在的地方,秦朝军队就不会轻举妄动。

两人在灭秦朝战斗中作出的贡献:

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按照楚怀王的战术策略刘邦和项羽分别踏上了灭秦之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刘邦打的胜仗并不比项羽的少,在出征没多久就连续攻下了好几座城池,而此时的项羽还没有出发,或者正在出征的途中,后来项羽打败章邯和王离。赢得了钜鹿之战,在此之后刘邦又攻破武关,下峣,蓝田,于此同时项羽动态不详。

公元206年10月,秦朝皇帝子婴投降,刘邦完成了灭秦壮举,等项羽回过神来发现和刘邦的约定和竞争已经输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最终楚汉战争才爆发。

鸿门宴-刘邦的一场豪赌

刘邦大军进入关中,并没有杀死子 婴,在张良和樊哙的劝说下,封闭了咸阳城的财务和库房,本来刘邦的威望在关中称王,前途无限,可是因为项羽的异变让一切变得不同,如果没有刘邦,项羽带领诸侯大军打入关中也只是时间问题。刘邦为阻止项羽入关,一面派人防守函谷关,一面加紧在关中征兵。



刘邦运气好。

楚怀王偏心,忌惮项羽的才华,想借刀杀人。让自己的势力扩张。派宋义为元帅,而非项羽,这一点就暴露了楚怀王的"贼心”。

须知,秦兵破楚后,正旺盛。三大主力都在。只是南方军不及迂回。剩下长城,郦山两军团。势力尚旺。让宋义这书生引兵,无异羊入虎口,成不了事。项羽杀宋义,奋勇前进,灭王离军三十余万,降章邯二十余万。彻底荡平秦兵在中原的势力。

而刘邦,一路顺风而西,触敌瓦解,竟然率先进咸阳,子婴投降,秦灭亡。传国玉玺到了刘邦之手。

说起来,项羽实在窝火,他不窝火才怪。楚怀王排挤他,胜利成果让刘邦摘了。如果项羽不刚暴,怕是什么也得不到。





劉一千五


一、秦朝的灭亡分两个阶段,没有陈胜的鸿鹄之志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为天下唱就没有项氏家族的复楚灭秦之绝唱,在“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感号下楚人在项氏家族项梁、项羽的前仆后继中鼎力完成了楚人的血仇大恨,除暴秦而复兴楚人之业,一举灭秦,报了其项燕的一箭之仇,这是项羽的本领,也是他的伟略功业,史曰:近古以来未尚有也!分封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这样的惊世功绩纳入太史公的法眼,而后项王位序本记。

二、刘邦的起家立业他首先应该感谢项氏项梁,是项梁或曰项梁公在兵力及灭秦的策略上给了刘邦更多的帮助与策应,使刘邦的义军可以说顺风顺水,当时的情况秦军主力在巨鹿,有所向披靡的秦军主帅章邯率领,义军中项羽与刘邦在当时看来只有项羽能够顶起抗秦时重任,刘邦是绝对不行,他只有西去攻取咸阳,咸阳是秦朝都城,非同一般,一路走来刘邦更多的是用计,竟而先入关中为王,这一过程如果说刘邦在灭秦的道理上有摘桃子的嫌疑讲不过去,两支义军都是在怀王的旨意下行军除暴,攻取咸阳与巨鹿之战两支义军都是捷报飞传,只是项羽的重任是有巨大的影响,给了秦帝国致命的一击,使其瞬间灭亡,刘邦可以说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命运始终眷顾这个草莽英雄刘季啊。


杨柳青青春之声


我想这不是摘桃子。一个成事的人知道怎样做是对自己有利而且能够更好的保全自己,以刘邦的实力要是与秦国军队正面对抗,刘邦还能活的下去吗?活都活不了,其他全是扯淡。有避实就虚的方法既能保证自己又能达到最终的目的,为何不用哟。刘邦能够攻取咸阳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一是他的战略目标对了,二是他具备胜利的实力,因为他身边有很多能人,帮他出谋划策,也有一群能打仗的军人。他攻取咸阳不是捡来的是自己争取来的。摘桃子是说自己没出力而拿了别人做好了的。刘邦并没有拿本该属于项羽的果实。只不过在项羽前面把这个谁都可以摘的果实摘了,难道在自己眼前的成果还不要不成。只不过是借了项羽的

一点力。难道到项羽没有想借他刘邦的力吗。只是没借到,因为刘邦的力太小了,对方看不上而已。


起起落落快乐


说刘邦摘桃子,我觉得应该算不上。

让刘邦西进,项羽东进,那是楚怀王等人的意思,他们不想项羽坐大,更不想项羽先入咸阳称王,所以就需要刘邦来制衡项羽,就让项羽东进牵制绝大多数的秦军,顺便消耗项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