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本该早已毁于战国初年,却又为何能够再次争霸天下?

周厉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逝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在位的时候既没立太子,也没有培养继承人。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在当时魏国有俩个炙手可热的君位继承人。一是魏武侯的儿子魏罃,得到了贵族的支持;二是公中缓,受到平民大臣的鼎力扶持。

贵族一方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好继续坐吃空山,况且,侯位可以换人但不可换姓;而平民大臣则是想抓住这失不再来的机会,以更上一层楼。公中缓与魏罃俩人谁也不服谁,都想执,俩派间也都互不妥协。一时间,魏国政局动荡不安。

周烈王七年,魏国大夫王错可能是感到自身安危已受到了威胁,不想再淌这浑水,就出逃到韩国。公孙颀听闻此事,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前去禀告韩懿侯道“魏国发生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魏国这块蛋糕有点大,仅凭韩国一国还吃不下,韩懿侯便与赵成侯商议联合攻打魏国,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赵成侯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三国在浊泽这个地方交战,魏军大败,韩赵俩国乘胜包围魏国,魏国面临灭国之患。赵成侯对韩懿侯说:“我们现在杀掉魏罃,立公中缓,然后割地退兵,这对我俩国是有利的做法。”三家分晋初期,韩国实力最弱,魏国实力最强。赵国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韩国获得好处,但前提肯定是赵国要先把好处占尽,且等到魏国国内局势稳定之后,韩国必然最先遭殃。韩懿侯对赵成侯这种做法段然是不肯同意,便装模做样地回答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还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显然,鹬蚌相争,渔翁持续得利,韩懿侯的做法更高明,想的更加长远。韩懿侯的这点小九九,赵成侯哪能看不出,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又不怕魏国,他只要眼前实在的好处,自然也不同意。(注,在当时,各国间实力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差距并不是太大,一国想要彻底灭掉另一国,不仅会损失惨重且还会受到天下群起攻之)

韩懿侯不高兴但也没办法,只好无奈地率领他的军队乘夜离去。落单的赵成侯也只好退兵归国。

贵族与“平民”的战争,贵族自然是占据优势的,很快,公中缓渐入下风,魏罃抓准机会杀死公中缓即位,是为魏惠王。

如果历史能够倒退,赵成侯同意了韩懿侯的提议,说不定魏国从此就一分为二,再也成为不了战国的主角。可历史就是如此,既让人倍感无奈,而又让人觉得,一切皆是这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