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樹坪 轉黃河晝夜

桃樹坪 轉 黃 河 陣

黃河陣是誰留下的?查了不少資料,說是《封神演義》趙公明被七箭書射死後申公豹挑唆趙的妹妹雲霄、碧霄、瓊霄為其報仇擺下了九曲黃河陣。普及到正月十五活動中,是在青海,寧夏、甘肅、內蒙、陝西、山西沿黃河一線重鎮開始的。到了太行山深處的邢臺縣路羅鎮桃樹坪乾脆就叫“轉黃河”了。在正月十四到十六晚上舉行(正月十六場在上午舉行)。

轉黃河始於何時,為何隔著由黃河到太行山大面積的山西腹地絕跡的民俗翻過太行山分水嶺下到河北桃樹坪,長者說不清,也未發現文字。我認為是明朝年間由遷徙的過來的人群帶入最為合理!轉黃河是當地一年中最出彩的一項民俗活動,參加的人很多,幾乎是傾家出動,以祈求風調雨順,一年好運。

黃河陣設九門。九城池合成一個大方陣,即所謂的八卦套九宮,合成一個大太極圖。九門象徵了東、南、西、北、中、日、月、羅睺、計都九大星君,即九曜星,其中的五個方位星君:東方為木、南方為火、西方為金、北方為水、中方為土。有的說九曲黃河陣的九門有風神、黑龍、山神、牛王、地皇、人皇、玉皇、故魂,中方仍是太上玄元祖師。中方旗杆四周地皮寬展,轉黃河的人可以跪下叩頭,向太上玄元祖師求官、求財、求子、免災、免病、免官司。

黃河陣用361根扎木椽成九曲陣,加上進出門用四根,暗應了365天,天天大開鴻運。在以前都用蘿蔔雕的燈碗,沾上蓖麻油,浸棉花燈芯,每個樁頭放上一盞,煞是好看。今天有了電燈,就懶得做了。黃河是神仙擺的陣,環套環、城套城,柵欄與柵欄之間留出彎彎曲曲的通道,好像一個很大的城廓。陣設有入口和出口兩個大門,遊者依次進入,沿著佈滿疑點的路線走下去,去享受驚奇、破關、走出困境的意義!在過程中,可以唸叨,可以企求,可以盼望,可以奏樂,可以說唱,過程需要四五十分鐘。桃樹坪的黃河鎮因其大會首級別高,屬二分之一陣。

天一落黑,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村裡便熱鬧起來了。前由篩鑼開道,大會首執幡,金龍隊、旗幡隊、鑼鼓隊、秧歌隊緊隨其後,小炮手們揹著炮竹跑前跑後在一家一戶門口點燃炮竹,一路到神廟前參拜,把各路神仙請來,把親朋、好友、芳鄰都喚出來,一會兒變成一條長龍,壓著步子走到黃河陣前。

時間到了,由大會首手持黃旗領頭,八音會吹吹打打,群眾尾隨其後,人們排隊進入黃河陣門,湧進陣中沿著限行的路線穿行起來,曲曲彎彎,浩浩蕩蕩,緩緩而行,象舒捲的浪花,像陣中的慢鏡頭,形成壯觀的場面。這時候,天上月明星稀,陣中歡聲笑語,燭光綽約,一派迷幻景緻,顯得莊重神聖。再顧左右,人流一會兒同向而行,一會兒又交錯而去,時東時西,時南時北,令人眩暈,不辨方向。據說誰能夠順利的轉完九曲,一年四季就會健康平安,大吉大利。民間還有“轉九曲五穀豐登,抱老杆祛病消災”、“遊了黃河燈,一輩子不肚痛”、“遊了黃河燈,全家享太平”的諺語。只是最早出於避害趨利目的富有宗教色彩的九曲黃河燈會,如今已演變成為一種娛樂性的活動,大多數人並非是求這求那,圖的就是個紅火熱鬧。還有的沒跟上隊伍的,急忙走進來,也一定要走完全程,作者連續多年都是在完成任務後尾隨著最後一班人走進陣的。 舊社會還有男女青年折下燈籠上的花表示愛慕的習俗,往往一對美滿姻緣便由此產生。

黃河燈陣是民間傳統的社火形式,相傳起源於軍事、運用於祭祀,後來逐漸發展為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其實是人們禳災驅疫、祈求幸福平安的一種形式,包含了對火崇拜的意思,認為火具有使一切東西純潔、常存的能力。

春節是冬春交替中一個大寫的符號,春節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桃樹坪的黃河燈陣,就是這個眾多元素中的一支,完美地體現了當地人的審美觀念。因為這些神靈管人的生老病死、五穀、六畜、發財、換鴻運的事,莊稼人想些好辦法讓神高興。

轉黃河的文化內涵,是強調天地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相處,顯示人們巨大的想象和願望,更為集中地儲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

文天平

大會首右為:趙興雲 趙明文 徐貴林 趙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