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为何不挖明十三陵?

thfghfg


孙殿英自称孙承宗的后代,哪能自己打自己嘴呢。这里面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如果孙殿英不是孙承宗的后代。那他这么说的原因是想把盗墓和家仇捆绑在一起,那就是个相对比较完美的借口,国仇(外虏)、家恨(孙殿英的父亲因旗人被打死,孙承宗的殉国壮举)、职责&信仰所在——响应孙中山先生恢复中华,驱除鞑虏的革命志向号召,从盗墓这种不止基层,甚至可以说是地下工作干起。(好感动~>_

不论真假,即便是个借口,孙殿英也不会再去挖十三陵了,还有一点,当时的满遗式微,只有抗议的份,蒋介石、阎锡山、宋子文、戴笠、宋美龄等等都拿了好处后,这些杂音自然就被压制下去了。但是,如果挖十三陵那就是和孙中山唱反调了,而且清廷遗老遗少毕竟是少数派,满族的人口占比也少的可怜,所以威势有限。

挖十三陵基本上就会引起全国暴怒,第一是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政权,第二,自民国初期,民族主义愈演愈烈,包括孙中山早期也是以反满和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专制政权为口号,即所谓「驱逐鞑虏、复兴中华」。这是借势,要借势自然要有势力可借才行,可见当时的国内民族主义势头。

第二种可能,孙殿英是孙承宗的后代。但是估计他又拿不出家谱来,当初孙承宗在家乡守城拒敌的时候,估计也不可能还想着家谱的留存,全家命都不要了,哪里还会在意这个,所以家谱已经消失的概率大,但只能说是概率,毕竟没有实据,比如某人在什么什么地点,什么什么时间亲眼看到清兵一把火把孙承宗房子烧了,而且某一个房子此人还进去看过,确实有家谱!

孙承宗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还有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都战死了。在这次战役中孙家还有一百多个人遇难,可以说举家殉国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孙承宗肯定是有后人存在的,据说孙承宗的墓碑就是他的十二代孙子所立的。我们根据历史事件可以推测一下。孙承宗一共有七个儿子,但是死了只有五个,除去早夭或者儿子无后,孙承宗是不可能没有后代的。另外孙承宗有十三个孙子,但是战死的只有六个,说明孙承宗还是有后人活下来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只能根据历史事件和相关的记载,对孙承宗的后代做一个判断。

所以孙殿英是孙承宗的后代,我们只能说有可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没说一样......)说他是,他没证据,说不是,咱们没证据.......o(∩_∩)o


古今通史


清东陵盗宝案发之后,孙殿英一推六二五将责任都推给了手下第一师师长谭温江,随后又大肆行贿,逃脱了审判,由于和满人有杀父之仇,孙殿英将盗墓的行为解释称为父报仇,后来更是美化成革命行为。

孙殿英这些牵强的理由勉强可以做一下文章,毕竟满汉之间曾经有着很严重的阶级对立,但是如果盗掘了明十三陵恐怕天下人的吐沫星子就能将他淹死。

明皇陵在历史上有过四个危险时期

一、李自成进京

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捣毁皇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赤眉,黄巢,都曾靠盗墓发家,李自成进京后明十三陵确实岌岌可危。可是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就住了四十几天,期间要稳定北京局势,还要面对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及关外的满清,实在没有精力打盗墓的注意便匆匆败退。

二、满清入关

满清入关后,明十三陵面临了第二个危机,但是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破坏十三陵反而加以保护。比如崇祯原本被李自成匆匆埋葬在田贵妃墓,满清入关后重新修葺了地面建筑,并命名为思陵。

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以少数统治多数,满清必须笼络人心,明十三陵是一种象征意义,保护明皇陵主要是为了缓和满汉关系。

三、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在军阀混战环境下,想要立足,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招兵买马有了枪杆子,腰板才能硬起来,这些都需要靠金钱来堆砌,很多军阀都没有闲着,孙殿英盗清东陵,孙连仲在西北也对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动手。

但是明十三陵由于处于政治核心的北京,在加上地宫极深,墓道极难发现,想要盗掘明十三陵风险太大,所以又逃过一劫。

四、日本侵华时期

无恶不作的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期间抢掠中国文物无数,但是并没有对明十三陵动手,主要还是侧重点不同,日本人以长期占领中国为目标,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强盗,而是将自己当成中国未来的主人。

而且盗墓这种事名声太坏,他们都是以考古的名义偷偷干,明十三陵这么大的目标实在影响太大。

在历朝历代皇陵中,明十三陵包括在南京的明孝陵都没有被盗记录,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不仅因为地宫深,墓道难发掘,更重要的是明十三陵的象征意义很强,而且又处在政治核心北京,不仅是孙殿英,恐怕当时没人敢打明皇陵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