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贈湯若望詩翰》冊頁,瀟散自適,風範凜然

王鐸《贈湯若望詩翰》冊頁,紙本,這是王鐸為一位外國來華傳教湯若望所書寫的一冊頁。1936年原作為葉恭綽所得,後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兼京師圖書館館長陳垣曾向葉恭綽借得原件,以細筆描出字框,再以濃墨向拓方式摹出,改原冊頁格式為條幅以流傳。冊頁行筆從容自在,筆勢飛動,作字瀟散自適,風範凜然。

劉勰在《文心雕龍》說“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模仿是中國傳統藝術學習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王鐸顯然非常明白此中深意。他一生學古、崇古,重視臨摹古帖,據不完全統計其傳世四百餘件作品,忠實於原作的臨作,以及變體的臨摹約佔二分之一。

對於王鐸來說,學習古人最終是為了自我創新,他在肯定“師古”的同時,反對泥古不化,強調反覆的出入古人,才能化古為今。不泥古的創新是晚明時代變化與王鐸個人情感表達等眾多因素在王鐸作品中的表現。

在晚明這個高揚個性解放、激烈浪漫的特殊時代,繁雜、動盪、刺激的視覺文化主流,與王鐸身上的叛逆與創新精神發生了碰撞。這是王鐸個性化的草書形成的主觀因素。

王鐸晚年深刻而全面的反省自己努力掙脫“二王”影響的創作方法,並對此產生了懷疑,王鐸清楚地認識到“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他數次以嚴謹的態度遍臨了《淳化閣帖》中的晉唐名跡,足見其迴歸傳統經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