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生產線布局優化——CELL拉與ATE項目

組裝採用工作臺,測試採用工裝板

組裝員工作業較為辛苦,採用手工傳遞;而測試採用電動裝配,需升降臺及回收鏈條,成本較高;產品測試項目不定,可能造成測試段無限加長,對區域、硬件造成浪費;靈活性不強,不太“柔性”。

組裝採用工作臺,測試採用工裝板

測試段增加接駁臺,成本比方案一較高,但空間得到有效利用;其餘缺點與方案一相同。

組裝、測試全部採用工作臺

採用工作臺拼湊,利用手動傳遞;成本較低,不需要滾輪、升降臺、導電軌、迴流鏈條;較為“柔性”,可隨意拆裝;測試不帶導電軌,影響測試效率;員工較為辛苦,可能為增加離職率。

目前都不太適合,所以採用CELL拉

採用“U型”+“環型”佈局作業方式

不利用動力(電動)傳遞,且不需要手動搬運機臺傳遞,節省硬件成本及減少勞動強度,採用鏈條+工作板設計方式 ;測試段安裝了導電軌及預留機器啟動時間,減少測試等待時間來提高效率;可根據產品工藝隨意調配工作臺,且四個方案中,以方案四最節省成本。

效率改善要點:

1. 進行程序分析,利用ECRS原則,改善工位瓶頸(共13項),見附件一;

2. 進行動作分析,利用動作經濟原則,減少疲勞、安全、高效的作業系統(共9項),見附件二;

3. 進行操作分析,利用1人多機的方式,改善工位瓶頸且節省人力,見附件三;

4. 規範現場5S,對人員、機器、方法、材料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管理;

5. 培養多能工。

生產線更加“柔性化”,可根據產品工藝調整生產線;由於週期較長,物料配送頻率增長,減少配送次數;線配置人力少,就易開線,不會因缺人而停線;設備少且集中,維護方便;利於ATE設備放置;如無ATE,cell拉也可正常使用;其它見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