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14岁那年被生父囚禁,并扬言要打死她

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不仅她与胡兰成的关系一直被公众讨论,她与自己的父母之间也多有间隙,不像一个正常的家庭。因此,张爱玲小说中的父子母女关系常常是扭曲的,这也是她与父母亲关系不好的一个投射。

01

显赫家室与苦难童年

张爱玲很少谈论自己的身世,可是她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贵族出身,她曾外祖父是李鸿章,外祖父是张佩纶,生母是长江水师提督的后人,继母是当时国民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当张爱玲出生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是贵族没落,父亲吸食鸦片,并不正经找份工作,每天还是看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过着遗少的生活。母亲是一位进步青年,无法忍受丈夫(张廷重)的腐朽堕落,和他的妹妹出国留学。她的继母来了以后,也每日吸食鸦片,对张爱玲和其弟弟张子静时常侮辱与虐待。

张爱玲在散文《童言无忌》中说:“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在张爱玲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雷峰塔》中,继母有肺结核,她把自己的杯子给弟弟喝水用,弟弟最后被传染上肺结核身亡。不过,现实生活中虽然张爱玲的弟弟活了很久,但是姐弟感情非常薄淡,在张子静非常贫困的时候,张爱玲都不曾有任何帮助与来信。张廷重给还是幼年的他们请私塾先生,不允许他们进新式学堂。张子静从小就逆来顺受,事事听话,可张爱玲有反骨,当她母亲和姑姑回上海的时候,她总爱跑到他们那里去,母亲黄逸梵让她学绘画,学钢琴,希望把她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淑女。

张爱玲因为感觉达不到母亲的要求,时常觉得自卑。另一方面因为黄逸梵常年出国,她也觉得母亲非常生疏,就连牵手,她都觉得是“一种生疏的刺激性”。

童年张爱玲与弟弟

02

禁闭与出逃

有关这一次的禁闭与出逃,是张爱玲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日本人进攻上海的时候,她晚上听见炮声无法入眠,便到母亲家住了两个星期,回来以后,她的继母责备她没有报告,张爱玲说已经和父亲说过了,继母说:“出去了也没告诉我,你眼里还有没有我。”随后便打了她一巴掌,张爱玲想还手却被老妈子拦住,继母反而恶人先告状,和张廷重说张爱玲打了她。“他噼啪两下给了她两个耳刮子,她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跌在地上。”,“她在风车带转的连续击打下始终神志清明,胳膊连着拳头,铁条一般追打着她。”并且张廷重扬言要打死她。

当时张爱玲想到了要去巡捕房报案,但是她怕巡捕房会“予以饬回,着家长严加管教” ,另外她认为母亲并不愿意让巡捕房知道家里是抽鸦片的。后来她被关进一个屋子里。保姆有时给她送饭,陪她呆一会儿。

“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子突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这便是张爱玲当时的感受。后来她得了痢疾。张廷重不给她药,不请医生。

张爱玲一病就是半年。她都怀疑自己要马上死掉了。“她死了会在园子里埋了,两只鹅会在她身上摇摆踱步。她生在这座房子里,也要死在这里?想着也觉得毛骨悚然。”

其实她一直有想要逃出去的愿望,等到她身上好一点,向保姆要来望远镜佯装是闷得慌想要看风景,又套出巡警的换班时间。她找准时机,用望远镜看到路上没有行人,挨着墙根一步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栓,逃了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将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地走,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张爱玲的姑姑与母亲

她逃走以后住到母亲家,开启了另一段小心翼翼地生活,再也没有回过那个旧氏家庭。

她的继母也全当她死了,把她的东西分给了旁人。

如果当年她没有做出这般英勇的出逃,那么我们也看不到张爱玲的传奇世界了!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张爱玲的家庭可以说是很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