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在花丛中打野


关于蒙古人口减少的问题,有很多文章都有提及,这样一个在古代史上烜赫一时的民族,为什么最终竟然落得了本族人口迅速凋零的下场?说到底,这是蒙古人思想愚昧、冥顽不灵所造成的。

可是,在蒙古勃兴时,蒙古人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从原始的奴隶社会变成了一个拥有文字、历史、宗教、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文明体系的民族。可是很快,当蒙古人的主角光环消褪后,他们再次被驱回到了漠北草原,顶风冒雪,艰难度日。

(蒙古帝国毁于统治者修炼藏传秘法)

帝国时代的蒙古历史是如此让人向往,让蒙古人对眼前的苦难的生活难于忍受。他们曾经做过很多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南方的防御要塞。然而在汉民族的名帅名将的领导和指挥下,蒙古人再难以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去撼动“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的汉民族军队组织的防线。

气候逐渐变得更加恶劣起来,他们在漠北草原上的日子更加难过。生活物资的缺乏,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发生了内斗,最终分裂成了漠西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这三个地域的蒙古人之间,既有联合,又有争斗,蒙古人再次回到了铁木真统一之前的日日相攻的混乱状态。

自然灾害、兵燹、物资匮乏,灾难使得蒙古人对宗教的需求大为兴盛,整个蒙古社会在宗教的麻醉下,日益保守、顽固。

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早在13世纪中叶,蒙古人就开始接触到藏传佛教,虽然在皇室和上层社会广泛流传,但还没有彻底改变蒙古族整体的萨满教信仰。

明朝中后期的俺答汗时期,被称作黄教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第二次大范围传播。与第一次仅在贵族间传播不同,这一次的传播范围很大,且无死角。藏传佛教自此成为唯一的合法宗教,传统的萨满教反成为了非法宗教。

(喇嘛成为一种政治手段)

但是如果因此说蒙古人对喇嘛教的信仰有多么虔诚,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喇嘛教的兴盛除了现实的政治需求外,经济上的榨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喇嘛们将宗教特权当成了收敛钱财,成为权贵阶层的手段和工具,他们的生活逐渐世俗化。为了扩大喇嘛教的政治影响,提高喇嘛教上层人物的政治地位,清朝成立后,还加大了推崇喇嘛教的力度,授予蒙古地区喇嘛教一些首领人物与世俗封建主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力和地位。因此很多蒙古优秀的青年,都主动或者甘愿成为了喇嘛。

清朝中叶,蒙古地区的喇嘛数量多达25万。光绪时期的活佛数量更是达到了243人,喇嘛数量占到了蒙古成年男性人口总数的40%到50%,察哈尔和锡林郭勒地区更是超过了60%,内蒙古地区的佛寺数量超过了800座,平均每个旗达到了20座,个别的旗甚至有60座。

喇嘛阶层很多都是冲着经济利益去的,清政府也规定他们能够享有较高的生活保障,平均每年至少二三十两白银进账,这和当时要上战场搏杀的八旗兵属于一个收入水平。供养这样一批数量庞大的高收入群体,给蒙古本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每年蒙古地区都需要为供养喇嘛支付整整1250万两白银,平均每户牧民每年都要承担8两左右的白银。

与中下层蒙古牧民的拮据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地区的喇嘛有清一代不断举行大规模进藏熬茶活动。出于虔诚的信仰,最奢侈的一次进藏活动,消耗的物资总计折合1.08万匹战马,534万只羊,54万担小米。这种耗费糜巨的活动加剧了蒙古本地区的物资缺乏,如察哈尔地区在康熙年间有牲畜300万,到了清末仅剩下39万,整整缩水了十分之九。

这种财富的耗损和大量优秀青年的主动绝育,使得蒙古人口大为减少。同时,这还形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由于男性约有一半都去了寺庙,女性找不到配偶,外地的商旅、军人都能很容易找到临时的蒙古女人,事实上形成了乱交的社会,以致于性病盛行。蒙古人受困于草原,日趋保守,难以接触科技文明,对于性病的治疗属于胡乱医治,因此死了很多人,侥幸未死的,也都失去了生育能力。

(徐树铮收复蒙古时的蒙古喇嘛)

女真与蒙古这两个民族,在宋朝时就就已经结仇,彼此攻杀;作为两个都曾入主过中原的民族,虽然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到了一起,但是满清对蒙古人的势力的忌惮之心一直都没有消失过,尤以三藩之乱时,察哈尔蒙古人趁机起事,突袭承德,让清廷记忆犹新。因此,即使满清皇帝将蒙古八旗视作王朝亲近力量,但也是利用与限制的策略并行。限制的策略是以行政、宗教、经济等手段,迫令蒙古青年人去做喇嘛;利用的策略则是不停地在蒙古地区招收兵勇,随同征战,在战争中消耗。

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即是蒙古族人口的大量灭失。经过明朝270多年的打压以及蒙古内乱,蒙古人口已经损失多半。到清朝初年,各部统计的蒙古族人口约为216万人,到了清末,仅剩下171万人。

清朝时期是中国人口急速增长的时代,整个中国人口从不足2000万人增长到4亿人,而同期蒙古高原上却出现了人口的下降,其中不难见清朝对蒙古地区的别有用心。

关于这样的情况,在1926年1月冯玉祥出访苏联途径蒙古时,在传记里曾有描述:

“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当喇嘛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因为由本部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家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时太太。一方面是七八个蒙古男子仅有一个妻子,一方面是一个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内地人为她的临时丈夫,事实上形成一个乱交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当时活佛即患梅毒,烂塌了鼻子。据说目前检查结果,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这种现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那次和蒙古国民党的朋友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把这一点也作为他们脱离中国而独立的理由。他们说:“你看,中国政府就这样防制我们,使我们即要灭种,使我们民族无法生存,你看我们怎么还能和你们在一起 ” 我诧异道:“你这是什么话 这明明是满清政府防制你们的,怎么说是中国政府我们中国内部的人民,不是和你们受满清政府同样的压迫和虐害的吗?”

考虑到冯玉祥排满的立场,有可能故意抹黑清王朝。《剑桥晚清史》里也有过类似的描述,可以用于佐证。

“在十九世纪,王朝已经完全控制了蒙古人,清朝政府不再害怕他们。甚至人口实际上也在衰减,主要原因之一是僧侣制度和性病。藏医用汞来治疗蒙古人中间的性病,但是这种疾病仍然蔓延并继续造成损失。肺结核也很猖獗。在整个十八和十九世纪,许愿当喇嘛的蒙古优秀青年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并非全都脱离畜牧劳动而住进寺庙。约有三分之二的喇嘛留在旗内;一个喇嘛兼作世俗贵族的农牧奴倒没有什么不合适的。然而,进入寺院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多,结果越来越多的蒙古牧场和牧产被用来支付寺庙繁文缛礼的开支,而不是用于供养人民。虽然人口不断减少,寺院却不断增加。到二十世纪初,内蒙寺庙之数或已逾千,外蒙的寺庙也有约七百五十处,而且两地还有大量的小庙。估计内蒙竟有百分之三十至六十五的男子出家(至少每家一个儿子),外蒙在1918年出家者占男人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同西藏相比,十九世纪末期的西藏估计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当喇嘛。这些估计同1800年的蒙古形势有何联系,还不得而知,不过很可能的是,僧侣的人数和寺院的数量在十九世纪都增加了。”

日本人当年进入过蒙古草原,也发现了梅毒、淋病和各种疾病盛行,人口因疾病损失严重。新巴尔虎左翼旗一九三三年有蒙民10386人,到了1950年只剩下7525人。此种情况下,日本人断言“不待武力征服,五十年内,内蒙人民将为梅毒所自行消灭”。

(如今的蒙古牧民的生活)

可见,蒙古地区人口减少,是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宗教因素,也与漠北地区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有关。明朝通过军事征战,将蒙古人的国家体系打散,重新退回至部落状态,实力大损,艰难度日,势力大不如前,这才给了满清联合蒙古的可能。满清联合蒙古,又出于统治目的,对蒙古实行愚民统治,抑制其发展,导致蒙古民族一度有消失的危险。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蒙古族的数量为650万,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数为422万,是我国的第九大少数民族,同各族人民一样,蒙古族人口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现了显著增长。


而知而行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预设了答案,就是藏传佛教的传播,但答案本身就是错的。

首先,藏传佛教不是清朝给蒙古人的,而是明代同期蒙古人自己主动接受的,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和俺达汗的“青海之晤”后,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蒙古草原广泛传播,或者说得到尊崇的地位。

事实上,并不止黄教在扩张自己的信众,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也深入草原,进行传教活动。

曾经在清宫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传,布延汗的长孙、蒙古汗国的正统可汗,拥有大元传国金玺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正统继承人,就在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改宗信奉了红教,引发自俺答汗时代就诡异黄教的漠北三部和漠南诸多大部落的不满。

也就是说,藏传佛教早在清朝还没有统治蒙古草原的时代,已经广泛传播,甚至成为影响政治选择的一个因素。

其次,蒙古被满洲的征服,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

这要从蒙古草原的经济地理说起。

蒙古草原实际上是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多重开口的盆地,而非人们一般理解的无限开放的大平原。

广义的蒙古草原的南界其实是东起阴山山脉,西到陇山的绵延山脉,也就是明长城一线,漠南和漠北,是通过千里戈壁滩中的几条固定通道联通的。

北方则是西伯利亚的茂盛丛林以及南北贯穿的诸多河谷地带,西方则是阿尔泰山的阻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而东方,则通过大兴安岭南段的缺口,可以进入东北的平原地带。

在成吉思汗的时代,金朝控制了南方和东方的文明区,而金朝本身又并不严禁贸易和铁器等战略物资的流入草原,这一点和辽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亚文明区,仍保留着古丝绸之路的贸易线路和繁荣,直到蒙古西征的大军大规模地摧毁了当地的水利灌溉系统为止。

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是“世界人”,居于一个中亚—北亚—东亚的大贸易系统之中,通过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他们并不是完全闭塞的。

事实上,哪怕在西征之前,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有信奉基督教的传统,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在吸收了各个文明的成果之后,选取了最适用于军事的先进技术和组织形式,将整个由成吉思汗打碎血缘、地缘部落,“刚刚制造出来”的蒙古民族打造成为一个战争机器。

所以,战斗力超强,可以横扫东西方。

然而,在元末明初退出中原的北元势力,却完全不是这样的组织了。

一方面,当年分封在漠北的诸多宗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退化回了血缘部落;另一方面,草原上薄弱的产出已经不足以支撑元朝朝廷这样庞大的脱产组织。

最终,政治和组织敌不过经济的退化,只能随之退化,到达延汗的时代,对于草原上蒙古汗国的组织,进行了重构,重新退回到游牧国家的形态。

然而,游牧国家的中央集权需要定居农业的支撑,至少,需要与定居文明的规模性贸易维持,而大明朝对于北方的对手,施行的是分化瓦解式的手段,坚决不与蒙古汗国的“中央妥协”,而宁可与其中的“地方势力”——俺答规模互市,并默许其河套地区大规模“板升地”的存在,也就是汉人移民的农业区。

正是由于这样的状态,此时的“统一”的蒙古汗国形成了尴尬的事实性分裂。

西方的中亚道路不通,被卫拉特蒙古占据,东方和南方的文明区,全部掌握在敌对的明朝手中,蒙古汗国的“存在”由于经济上的无力,本身就只能不断地发生组织性退化,最终停留在部落联盟的层次上,不再是强悍的中央集权军事帝国。

对于某些人最关心的战斗力问题,其实,蒙古人在面对明朝的战争中,战斗力已经急剧削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穷。

真正的职业骑士和武士,除了铠甲、刀枪之外,从小到大的训练和培养,都是靠钱、靠物资堆起来的,不是一句生在马背上就凭空得来的。

皇太极时代所面对的蒙古,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部落联盟,而他进行的“掏心战术”,不断地追杀“正统共主”林丹汗直至其妻子投降,最终获得草原各部的臣服,恰恰只是对一个部落联盟的征服,而不是对一个强大民族国家的征服。

有人问,团结起来抵抗不行吗?答案就是:靠什么团结?用什么团结?不存在的。

第三,清朝对蒙古统治真正的杀招是什么?

清朝对蒙古统治实际上是组合拳,一方面划分旗地,也就消灭了部落崛起扩张的可能性,同时基本隔绝了交流;另一方面,采取要点驻军的手段,对事实上的经济和交通中心进行掌握,从而保障统治的可触达。

至于其他的盟会、朝贡,甚至文化手段,都是小伎俩。

真正的杀招,来自于商业。

比如乾隆年间崛起的大盛魁,在蒙古草原上广泛活动,彻底占据了各个半固定居住的蒙古部落的商业活动,又用商业交换和高利贷,将所有产出绑住,形成一个真正的经济统治。

而大盛魁的年收入,能够达到3000万两白银,几乎赶上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可想而知,这部分财富如果由一个“统一的”蒙古集权国家来控制,会产生怎样的军事化学反应?

而这个大商号,一直依托清朝的军队和政治特权,直到徐树铮再次收复外蒙古失败为止,方才彻底衰落。

可见,经济手段,才是真正的终极杀招,当然,如果没有清朝一系列的统治组合拳,这种经济手段也无法发挥,所以,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

而那些认为光一个推广喇嘛教就能让数百万蒙古人俯首帖耳,甚至再也不复英勇善战的想法,可谓愚不可及。


刘三解


有没有那么吓人呐!减少九成?简直比纳粹德国实行过的犹太种族灭绝都要吓人了,清初蒙古各部人口约在216万左右,到了清末也有171万,笔者数学不好,不知道这是不是题主说的九成人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题主说的一招应该就是清朝实行的藏传佛教(主要是黄教)入蒙,自明朝俺答汉归附以来,蒙古境内贵族和上层人士便逐渐抛弃传统的萨满教信仰,而改信佛教。

当时的佛教信徒还是比较虔诚的,也是比较纯洁的,为了不被世俗玷污信仰,普遍戒色不与人结婚,因此蒙古人口的减少,可以说先是从上层减少的。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平定蒙古贵族准格尔部叛乱之后,藏传佛教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在蒙古各部传播,这次的传播是遍布各地无死角,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普通大众。

据统计,清中叶的时候,蒙古各部的喇嘛(和尚)人口在25万左右,与清初的216万相比,差不多每十个蒙古人就有一个是和尚,这些人普遍未婚,自然也就没有生育。

这对于蒙古各部人口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也是造成蒙古各部人口减少的根本原因,因此题主说的一招是没错的,但减少九成的话就有点危言耸听吹牛逼了。

当然,蒙古各部人口的减少再往深里分析,蒙古各部虽然信奉佛教不早,但却极其虔诚,每年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牛羊往西藏送,这就拉低了蒙古各部的生活条件,恶的硒惶,自然不可能再想生育的事情了!


历史三日谈


1206年,铁木真建立起大蒙古国,这支草原上的雄狮开始在亚欧大陆疯狂地开疆拓土。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三千几百多万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亚北部),是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蒙古人真的是厉害,他们客服了地形的限制、交通的不便、文化的冲突,建立起来了一个同时拥有东西方文化、技术的多民族国家。

首先,蒙古族厉害的不是他们的装备精良,而是他们的身体素质,精气神要勇猛许多。作为尚武的民族,其作战向来都是要马革裹尸而还,每一个人都悍不畏死地进攻,打起仗来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其次,300万蒙古人始终是个隐患,为此清朝统治者进行了一项狠毒的政策。在刚开始征服蒙古之后,清朝统治者打着满蒙一家人的旗号拉拢蒙古人。女真族固然也是骁勇善战,可是跟蒙古人作战还是他们不愿意做的,为了不让其反抗,他们一方面重兵镇压,以作监视作用。不仅如此,清朝人还模仿和亲政策,每代皇帝或者皇子都迎娶了蒙古贵族女子为妃。

当然,光是拉拢不足以抵消蒙古人进取意识,所以在蒙古人聚居地区,他们开始宣传佛教思想。满清人早先发现,这佛教对于尚武的民族来说会起到极大的反作用。皇太极就说过:“蒙古诸贝勒舍本国之语名号,具学喇嘛,致国势衰微,当以为戒”。也就是说原来彪悍的蒙古,因为学喇嘛,因此,衰微。流行于喇嘛之中的正是佛教,因此佛教思想就成为清朝奴役蒙古人的方式之一。

佛教思想的传播效果显著,在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和清军联合作战的时候,清军士兵发现,曾经不怕死的蒙古人变得胆小怕事了起来,甚至有些温顺,十分好控制。不仅如此,佛教的推广还有一个作用:鼓励了许多蒙古人出家之后,结婚生子这种事在蒙古族中就减少了许多,人口数量就开始了锐减。在清末时期,当时的冯玉祥将军一直占据西北,在其自传之中其就说过,当时其治下的蒙古族不足60万人,几乎又回到了成吉思汗初期,而且大多穷困潦倒,懦弱无能。

清朝人的目的是达到了,蒙古族臣服在了女真的脚下,再没有过犯上作乱,可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就此消失,真的算得上缺德的行为。

蒙古人生来就是能征善战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更是席卷了一股征服世界的潮流,蒙古铁蹄的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一度伸向了地中海地区,令世界为之胆寒。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口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清朝初期,人口已经突破三百万。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曾经对蒙古人进行了长期的围剿,但蒙古人不但没有因此而灭绝,相反变得更加强大,纵观整个明朝时期,北方边防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不时有蒙古南下,侵占边疆的问题。而到了清朝时期,这一问题却得到了彻底解决,那么满清又是使用了何种手段呢?

在明朝,历来皇帝都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想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但是蒙古历来是尚武民族,这种办法显然不奏效。而清朝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和蒙古进行联姻,以此来拉拢蒙古,另外一点就是让蒙古人去信仰佛教,改变他们天生的尚武品行。元朝在征服西藏之后,很多蒙古人开始信仰西藏地区的黄教,性情逐渐变得温顺起来。
到了康熙时期,更是制定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略,在蒙古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喇嘛寺庙,不断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励更多的蒙古人出家为喇嘛,并规定如果有人出家为喇嘛,便可以减免徭役,因此很多蒙古人开始出家做喇嘛,从此信仰黄教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也因此改变了他们那种尚武的性格,朝廷想要控制他们,也变得简单许多。
但是这样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后果,那就是蒙古人口的锐减,由于大量的蒙古人出家为喇嘛,而喇嘛又不能结婚生子,到了满清中后期,蒙古人口锐减两百万,和成吉思汗统治前的人口相当,这样的政策,表面上是为蒙古人谋福利,但实际上却让他们逐渐趋于温顺,为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更大的方便。

游游君


这个题目就是错误的,一般来说,题目会把回答引到“信仰喇嘛教使蒙古人失去战斗力”这个观点上,但是根据历史,这个观点基本上就是胡扯。

明末的蒙古

明末,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

漠南蒙古的地理位置大概是现代的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当时存在两个强大的部族——科尔沁和察哈尔。后金和科尔沁部结盟,重点打击察哈尔部,最后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几次战败后病死在青海大草滩,其余势力也被后金武力征服,漠南蒙古诸部落承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统治者。

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其地理位置大概是现代的蒙古国,主要有三个大部族——土谢图、札萨克图、车臣,后来成和后金缔结了每年进贡白驼一只、白马八匹的“九白之盟”。

漠西蒙古也叫厄鲁特蒙古,当时统治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主要有五个大部族,杜尔伯特、和硕特、准噶尔部、辉特,以及明代崇祯年间西迁、清代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以和硕特为盟主。清代入关之后,漠西蒙古的首领固始汗表示归顺。

这一时期,漠南蒙古基本上纳入后金-清的版图,漠北和漠西蒙古还是朝贡关系。


清代蒙古部族的动乱

漠北蒙古在清初发生动乱,扎萨克图汗在动乱中身亡,当时清朝皇帝康熙派特使重建三大部落。后来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偷袭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战败。清军在乌兰布统击败准噶尔叛军之后,康熙召开漠南漠北蒙古王公大会,会上漠北蒙古放弃原有统治体系,接受清朝统治规则,正式进入清朝版图。

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击败漠西蒙古盟主鄂齐尔图汗,占据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建立准噶尔汗国对抗清朝。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击败。

准噶尔汗国的分裂


康熙末期,漠西蒙古治下的西藏发生和硕特汗和西藏宗教系统的政教纠纷,和硕特汗控制西藏之后,青海诸部落不服,反抗和硕特汗的统治。动乱平息之后,准噶尔汗国派兵入藏攻占拉萨,杀死和硕特汗,成立亲准的傀儡政权。康熙派兵进藏平乱,重新建立西藏政局。后来雍正初年,青海的和硕特部再叛,最终被清军镇压,青海和西藏彻底评定。

清对中国的统一


清对蒙古的统治制度

综上所述,从后金努尔哈赤直到乾隆,清朝花费了六任皇帝、近150年的时间才彻底平息了蒙古的叛乱,将蒙古纳入统治,建立了一套统治制度,主要是蒙古八旗和蒙古盟旗制度。

将早期加入后金政权的蒙古人纳入八旗建制,成立蒙古八旗,由蒙古都统管理,基本上无世袭贵族,少数世袭贵族也要遵从中央政府的管理,均定居于城市不再游牧,文化上逐渐满化和汉化;在大部分原蒙古部族中推行旗盟制度,将原来的蒙古部族组织形式——部落,拆分和确认成扎萨克旗,在数个扎萨克旗上设置盟,近似于蒙古化的郡县制度,但是不设流官,依旧用蒙古世袭贵族行政,中央排办事大臣、参赞大臣宏观管理。


清治理蒙古的经验

蒙古在乾隆时期彻底臣服之后,未有大的叛乱,经验在于

1.叛乱中央时,坚决武力打击,根除叛乱因素;

2.创立适合蒙古社会组织形态的专门制度进行管理;

3.与蒙古贵族联姻,任用有才能的蒙古人出任合适的职位,使蒙古人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并且能参与国家的管理中。

对于涉及藏传佛教的答案,大可以一笑置之,当个故事听听就行了,千万别信。


螺旋真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清蒙古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到底是不是减少了9成。

根据《民政部户口调查和各家估计》记载,1911年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为110万人。冯玉祥曾于1926年考察外蒙古,他说“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这个数字基本可信,所以清朝末年蒙古人口为170万人左右。

如果这170万人是锐减9成之后的数字,那么明朝时期蒙古人口当为1700万人。以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蒙古地区想养活1700万人简直是天方夜谈。实际上,清朝初年蒙古人口不到300万,所以说清朝时期蒙古人口锐减9成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最多减少了5成左右。

但是,清朝人口数量较明朝增长了几倍,而蒙古族人口却在下降,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来说清朝是如何控制蒙古族人口的

一、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征服蒙古。明朝在初期和明英宗时期对蒙古主动出击过,但效果甚微,明英宗甚至还被俘虏。所以明朝在余下时间选择被动防御,修长城,设九边,随着明朝统治的腐朽,也就只满足于保住长城以南的领土罢了。

明末,蒙古诸部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其中漠南主要分为科尔沁、察哈尔和土默特三部。清朝(后金)崛起后,拉拢相近的科尔沁部,而明朝为了制衡后金则拉拢最为强大的察哈尔部。1632年,后金和科尔沁联军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占据其都城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归降后金,林丹汗出逃青海,两年后病死。1635年,后金彻底消灭了林丹汗残余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

1636年漠北蒙古(喀尔喀)惧于清朝的势力,遣使进贡。而后漠北蒙古发生内讧,1688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趁机进攻漠北,漠北蒙古诸部大败,正式归顺清朝。自此清朝和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0年的斗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终于1757年彻底消灭了准噶尔部,基本完成了对境内蒙古部落的征服。

二、通过蒙八旗和盟旗制度分化蒙古诸部。清朝对蒙古诸部是区别对待的,漠南的待遇最好、漠北次之、漠西最差,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漠南又属最早归顺的科尔沁部关系最为亲密,清朝皇室和此部有联姻的传统,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后就是科尔沁部的。

对蒙古诸部的区别对待是通过蒙八旗和盟旗制度体现的。蒙八旗就是把科尔沁部按八旗制度编为蒙八旗,让他们成为体制内的人。而后在其余漠南、漠北、漠西诸部实行“盟旗制度”。清朝为各旗划定疆界牧场,防止他们内讧,又任命忠于清朝的人为旗长或盟长,或从中央指派大臣为盟长,对蒙古进行统治。事实证明,这种统治是很有效的,清朝既拉拢了蒙古上层,又分化了他们的势力,让他们很难形成抗拒中央的统一力量。

三、宗教控制。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清朝还是不放心,清朝还要控制他们的人口,这个终极手段就是喇嘛教。

《冯玉祥自述》中,这样写道:“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简单说,就是蒙古家庭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的儿子必须要去当喇嘛。为了让蒙古人愿意当喇嘛,清朝大力推崇喇嘛教的地位,并提高喇嘛的待遇,所以蒙古人都争着当喇嘛。这样一来,蒙古族人口就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很难有提高,甚至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石头说历史


明朝推翻元朝后,明朝每一位皇帝都以高压打击蒙古余部,却始终没有征服蒙古。


而到了清朝,致使蒙古再也翻不出浪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时代不同了,冷兵器时代过时。


到了清朝,蒙古各部落间的内部矛盾,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力量。

同时,随着枪支大炮的出现,蒙古人的骑兵优势变成了劣势。


在此期间,俄罗斯的崛起,蒙古的大量土地被俄罗斯占领,沙俄对蒙古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外蒙在俄罗斯的怂恿下,脱离中国版图,自立为国。蒙古人的疆域变小。


清朝也凭自己的武器兵力收服了蒙古的大片土地。先后将喀尔喀和准噶尔纳入版图,在当时来看不仅仅是一次了不起的开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决北方变患问题。



2.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不一样


一开始,清朝就对蒙古实行和亲政策。清朝各皇帝都会娶一位蒙古公主当妃子,清朝的公主也会嫁给蒙古王孙为妻。现在是一家人了,还打什么打。


清朝控制蒙古后,对蒙古实行贸易开放。王孙贵族手里有钱了,安逸了,他们也不想打仗了。


3.关键一点,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出计,让蒙古大部分人改信奉藏传佛教(清朝人嘴里的黄教)。



在康熙年间,在蒙古各地,大量修建喇嘛庙,制定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略,不断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励更多的蒙古人出家为喇嘛,并规定如果有人出家为喇嘛,便可以减免徭役。


因此很多蒙古人开始出家做喇嘛,从此信仰黄教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也因此改变了他们那种尚武的性格。同时,大量男人出家做喇嘛后,不结婚生子,导致人口的急剧减少。


总之,有书君认为,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的蒙古,到了清朝,蒙古人口锐减9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原因是,清朝让蒙古人改信藏传佛教。用左宗棠的话说“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卫京师”,这正是清朝解决蒙古问题所带来的最大好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有网友问: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我们就以中国人口史作为资料来源,来看一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在明朝的时候,在内外蒙古的人口其实只有近百万。其中鞑靼10万人口,全宁,开平附近10万,东胜,云川,宣德附近15万,河套地区12万……

1661年,蒙古人口确实降低到了70万,那是因为,大量人口被满清编为军队,带领入关。到1911年,内蒙人口则为150万,实际蒙古人口是上升的,并没有下降90%。

而在清朝真正人口锐减的蒙古部落,实际上是新疆的准葛尔蒙古,他们从圣武记记载的60多万人口,大幅度降低了,其中40%因为疾病死亡,20%逃入俄罗斯,30%死于战争。但是当7万厄鲁特蒙古迁入以后,与残余的准葛尔蒙古一起到1785年恢复到了41万人口。

清朝是不可能让蒙古人口大量减少的,首先是,蒙古人是清朝最重要的兵源。这一点我们从清朝在战争当中,抽调的蒙古部队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天聪九年八旗蒙古正式编立时,共有蒙古兵丁 16956 人。

到第2次鸦片战争,清军在大沽口炮台,山海关,张家口,张家湾和八里桥,也部署了超过2万蒙古士兵。可见,蒙古军队的人数,与清朝初年相比,数量并没有下降。

另外,清朝在内蒙古封了49旗,蒙古札萨克与八旗蒙古并不存在统属关系,旗长仍有贵族世袭,因此人数也多寡不一、不相一致。这些旗主的实力,都无法挑战清廷。

蒙古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生活方式的问题。比如,4亩耕地就可以养活一个农民,50亩耕地,可以很好的养活一家农民。但是一户蒙古游牧人需要的土地面积则百倍于这个数字。


深度军事


如果明末蒙古真有2000万人口,那么根据壮丁与总人口1/5的比例,就会有400万壮丁,400万壮丁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至少100万的军队,何况当时的蒙古还有人马具甲的重骑兵,那么蒙古绝对可以吊打已经孱弱不堪的明朝和新兴的清朝再次入主中原。但是事实上却是蒙古最终被清朝降服,而蒙古地区也被并入大清的版图。

当然,以当时蒙古牧区的条件,养活2000万人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民国时期蒙古总人口也就是300万上下,以草原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来换算,清朝蒙古总人口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当然,有人会拿清朝所谓的减丁蒙古来说事,所谓的减丁,就是强迫蒙古壮丁去当喇嘛,只可惜这是一条早就被辟谣的谣言。清朝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从蒙古抽取壮丁编成军队,而当喇嘛正好可以逃避兵役,并且逃避蒙古王爷们的徭役,还不用交税。而且蒙古牧民生活艰苦,当喇嘛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所以蒙古人去当喇嘛趋之若鹜。当初葛尔丹就是打着黄教活佛的旗号攻打喀尔喀,所以清朝一直提防着喇嘛教,并禁止蒙古壮丁去当喇嘛,但是根本禁不住。

至于为什么清朝能够解决北方边患问题。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武力征服。所有的规则都是以绝对的武力为基础,没有武力,什么也保证不了。清朝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东传,中国军事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规模运用火器使得蒙古骑兵战术难以复制过去的辉煌,即便是曾经令明朝恐惧的重骑兵也在清军九进十连环阵的打击下灰飞烟灭。清朝最终收服了喀尔喀,打翻了准噶尔,并将其并入版图。并在武力的保障下给蒙古各部划分牧场,禁止其相互攻击并侵扰内地,并以法律形式对蒙古进行约束。并且根据远近亲疏对其蒙古贵族进行封爵,把蒙古贵族拉进体制内,通过控制蒙古贵族来控制蒙古。

第二,政治拉拢。政治拉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联姻,清朝皇室一直保持着和蒙古联姻的传统,不少公主郡主嫁给了蒙古王爷贝勒们,而且皇室的龙子凤孙也娶了不少蒙古格格。当然也起到了预期效果,清朝吞并准噶尔得时候,这群蒙古王爷们也没少出力,更有甚者亲自带队出战。再一点,清朝皇帝一直以满汉蒙回藏五族共主的形象出现,而且清朝皇帝的头衔也是满汉皇帝、蒙古博格达彻辰汗以及西藏活佛。通过这一点,蒙古被纳入大清版图更加名正言顺。同时,尊重蒙古地区风俗,因俗而治。内地采用汉法,蒙古地区采用蒙古习惯法,朝廷并不多加干涉。

第三,开放贸易。人都是贪图安逸的,尤其是那些蒙古王爷们。以前通过和平的手段得不到的商品只有诉诸武力,要么去抢,要么用武力迫使明朝妥协开放互市。清朝控制蒙古后就开放了与蒙古的互市,蒙古商人和内地商人们在长城各个隘口上川流不息,而且清朝曾经拆除一部分长城以方便商队往来。当时不仅不少蒙古商人在内地居住,蒙古王爷们也养了大批内地商人,毕竟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更多商品,况且表现得好皇帝也有赏赐,再者清朝的武力也足够强大,那么谁还愿意冒着被朝廷惩罚的风险去劫掠内地,察哈尔王以及准噶尔的下场就是例子。

正是凭借这三点,清朝才一劳永逸的解决蒙古问题,使其为北方屏障。用左宗棠的话说“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卫京师”,这正是清朝解决蒙古问题所带来的最大好处。而且清朝先后将喀尔喀和准噶尔纳入版图,在当时来看不仅仅是一次了不起的开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决北方变患问题,是清朝武功之胜的一次绝佳的体现。


北洋海军陆战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代蒙古的衰败,不是满清厉害,是时代不同了。

第一,蒙古已经没有成吉思汗了。

蒙古早在明末就已经大分裂,各部落实力都很虚弱,还互相仇杀。

即便很强的蒙古部落,一次最多出动数千骑兵。

这相对满清动辄数万精兵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很容易就可以打垮。

第二,蒙古骑兵越来越不行了

随着火器的逐步普及,蒙古骑兵引以为自豪的骑射不行了。

以八里桥战役为例,数千蒙古骑兵被英法联军打的全线溃败,后者伤亡不过几十人,等于没有伤亡。

清军火器虽然没有英法联军那么多,但火炮和火枪还是保持一定数量的。

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第三,蒙古人的宗教导致人口巨减

蒙古人从明末开始狂热信仰藏穿佛教,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成为内外蒙古实际上的皇帝。

在狂热宗教下,蒙古男人大量成为喇嘛,并且以此为荣,每家至少1人。

喇嘛虽然受各种优待,但不能结婚,不能生育,导致蒙古人口巨减。

人口减少,使得蒙古越来越虚弱。区区一二百万人的蒙古,已经无力和人口高达三四亿的满清对抗。

第四,蒙古王公多被满清笼络

蒙古王公最高层基本都和满清皇族通婚,成为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变相获得各种特权,还拼什么命呢?


以上4种,蒙古人就不行了。


其实,随着新式火枪和火炮的出现,蒙古骑兵早就完蛋了。到了机枪出现后,蒙古骑兵也就成为活动的靶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