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有什么名吃?

河南呼噜娃


济源位于河南省的北部,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城市,同样济源这个城市并不大,但是当地的美食却不少,像有名的鸡蛋不翻儿就是当地的一道特色名吃,其实鸡蛋不翻儿就是把米面小饼和鸡蛋饼煎在一起,这就是济源人特别爱吃的鸡蛋不翻儿。



还有锅贴豆腐也是当地的一道名吃,把肥肉、淀粉、鸡肉等剁成肉泥,然后我们在往里面打入两个鸡蛋,放上猪油搅拌均匀,接着在油锅里面煎一下,煎七分熟以后放入豆腐一块炸熟,再往里面放上一些蚕豆、姜汁、小葱和花椒等提提味。

其实济源当地的名吃还有很多,济源的土馍、牛肉丸、当地的山楂、粤汉黄焖肉、光光酱炒鸡、果味菊花鱼、黄菜煮馍、特色扣碗酥肉、一口香小笼包、黄河大鲤鱼、卷饼等都是济源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欢迎有机会来济源做客。


商丘身边事儿


各地都有名小吃,济源也不例外,我利用周末带领小脚丫亲子游的群友曾多次去济源,去欣赏小沟背银河峡的五彩石,娲皇谷和神沟的红叶等。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济源的鸡蛋不翻和王屋山土炒馍。

不翻是济源有名的风味小吃,在整个烙制过程中一次成型 ,不需要翻过来两面烤烙,故得名。 不翻本来是旧时船家出门打渔带的干粮。即制作过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过程和名称,也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济源紧临黄河小浪底,这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入口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也是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个家庭全部覆灭;比如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拿过去,再吃下面的肉;还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酒后上船,忌说翻、煤等词等。

  制作“不翻儿”,要用一种特制的炊具,即“不翻儿鏊”。下图即是“不翻儿鏊”

  虽然不用翻,但不翻儿鏊的形状决定了它多面受热,都有焦黄的外层。

  “帽沿”较厚,外焦里嫩;“帽顶”则是一层焦黄的薄皮,济源话叫“黄嘎巴”,也就是锅巴,酥脆无比,有异香。

  制作方法:  

  第一步:先取优质小米或大米,将米打成浆状,然后发酵;

  第二步:盛适量发酵好的大米面,加入各种调料,例如香葱之类,搅拌均匀,倒于特质容器中煎烤,不需要煎反面,一分钟后即可出锅,出锅后放在旁边待用;

  第三步:将鸡蛋打碎搅匀倒于锅中煎烤,同样不需要煎烤反面,片刻之后,将刚刚出锅的不翻置于鸡蛋上面,盖上锅盖,焖半分钟,香喷喷的鸡蛋不翻就呈现在你眼前了。

  看着这金灿灿的“鸡蛋不翻儿",是不是特有食欲?这次去济源赏红叶之际,可不要错过哦~~

除了鸡蛋不翻,王屋山土馍也是济源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

王屋山土馍也称土炒馍,是王屋山特有的风味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面团在白土中炒制而成。《本草纲目》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



相传,东周时期王屋有一年轻人,身强体壮,到外地办事,半路上腹泻不止,直至气息奄奄,寄宿于客栈。昏迷中有一仙风道骨的老者来到床前,脱掉年轻人的布鞋,扣其鞋上之泥土放入锅中煮沸。说也奇怪,年轻人喝了此汤,没几日竟恢复了精神,身体也慢慢强壮起来。那老者嘱咐道:出门在外,可别忘了家乡的水土。年轻人回到家乡后,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就传遍了当地。后来凡王屋外出他乡者,无不带点家乡的泥土食用。随着年代的推移,带泥土食用既不方便,又不文雅,当地人就取山上的白土炒制成土馍带着食用。



现在的土馍制作工艺较过去已大大提高,先将发酵后的面团拌以鸡蛋,精盐、芝麻、五香粉、香油等作料,做成两厘米大小的小馍馍,放在炒热的白土中炒熟。清香可香,外酥里软,具有醒脾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是一种高铁、高钙、高锌、高钾的传统食品。


东方今报


鸡蛋不翻最出名

王屋山土馍有代表性,有地域性

南街胡辣汤最好吃

咱家那酸汤面叶真滋腻

老妈做的黄菜捞面条吃的最过瘾,帽都带不住

肉夹馍也不赖

哈哈,多的说不出来了



两颗心的距离love


姑姑窑也算得上是济源名吃,她和济源的鸡蛋不翻,光光牛火烧齐名!关于她的名字怎么得来,其说法有多种,最离奇又神秘的说法:她的外形象女人(姑姑在当地意指出家女子)的生殖器,也象古时候织布用的梭孑一样!用料和成份是发面,苏打粉,盐,调料粉等,比烧饼的外\\观和味道都要好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