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书,跟孩子谈什么阅读

不久前,我组织了一个换书的活动,希望孩子们把看过的书拿出来互换共享,一来可以节省一些买书的开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阅读交流。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参加活动的十几个孩子中,只有小米带了一大箱子几十本书,其他孩子都只有两三本,最多的也不超过十本。

一开始我心想,孩子们是不是不舍得把自己心爱的书拿出来交换呀?但和孩子家长交流之后才知道,并不是我想的那样,真正的原因是大多数孩子家里本来就没几本书。

回过头再仔细看看那些书的内容,也大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伪劣童书,实在和孩子应有的阅读水平不相匹配,而且有的还是教辅性质的读物,比如识字和学拼音的小人书。

从这些情况其实可以想象得到,这些孩子平时是多么缺乏阅读。按理说,能带孩子参加换书活动的家长,应该还是比较重视阅读的,但遗憾的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打造一个适合孩子阅读的环境。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家里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有,孩子如何才能对书产生兴趣?难道我们还指望孩子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自己悄悄地主动爱上阅读吗?不可能的,如果家里没有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孩子基本上就不会知道书为何物。

那什么是适合孩子的阅读环境?如何打造适合孩子的阅读环境呢,接下来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1

硬环境:创建方便阅读的舒适空间

2006年,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非工委)发布的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中显示: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了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但另一个调查显示,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国城市家庭的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9.3%。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想把孩子从电视机前拉开,给他手里塞本书看,困难会有多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情况没有变得越来越糟,而是渐渐出现了转机。

据我对身边接触到的人了解到,几乎每个家庭在孩子三岁左右时,都不同程度地为孩子准备了专用的儿童书架,有意识地为孩子购买了儿童书籍。但这样做就足够了吗?当然不够,真正的阅读环境,不是一个书架加上几本书这样简单的组合,他还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第一, 专属的阅读空间

说到阅读空间,您可能马上会想到书房,没错,家里有个书房,特别是属于孩子的小书房,那自然再好不过,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这个条件的。

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不一定非得占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它可以是家里任何一个角落,一张舒服的懒人沙发,一盏暖暖的可移动的台灯,身边围绕着伸手就能够得着的书,再加上轻柔安静的背景音乐,足可以构成一个舒适的阅读小生态。很多人去咖啡屋和茶座,不就是为了找这样一个环境吗?在这样的环境里待着,难道您还能坐立不安,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吗?

第二, 触手可及的书籍

是不是有了专属的阅读空间,孩子就能自觉地去那里阅读了?当然没有那么神奇,因为家里的电视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依然会抢占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想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阅读,光有专属的阅读空间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书籍的陈设上在做些工作。

怎么做呢?我的经验是尽可能在家里重要的位置都摆上书籍,尤其是在孩子经常待的地方,比如床头,沙发旁,电视机前的茶几上,卫生间的马桶边上等,只要是伸手能够得着的地方,就放上几本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几率。

您可能会问,这样管用吗?答案是,当然管用,尤其是对没有手机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您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您在卫生间方便的时候,如果没有带手机,就会努力寻找身边可以阅读的任何内容,比如小纸片,包装盒上的字,公厕的小广告等,只要是有文字的地方,您都会一字不落的读上好几遍。如果这时手边有一本书,您难道会对它置之不理,假装没看见吗?

第三, 表达输出的空间

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当孩子有了思考和自己的见解时,亦或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时,会产生表达的需求,而表达就是输出的过程。所以我们的阅读环境里,要尽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能书写的白板,这个白板就是孩子一个展现自我的小舞台,他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者画出来,甚至讲出来给父母或其他人听。

除了白板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更多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孩子的阅读收获和成果,比如我们可以把孩子的书单,阅读计划、心得,读书笔记,以及参加阅读活动获得的奖励等内容整理成作品集,或者用相框展示在墙上显著的地方。这些展示和表达,都是阅读环境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有了以上这些元素,一个比较理想的阅读环境基本就形成了,但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书籍摆放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用拘泥于“如何摆放”这个问题的,大可不必像图书馆里的书那样摆放得整整齐齐,家里的书扔得到处都是并不是什么坏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书代替了电视遥控和手机。只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孩子的书,最好摆放时能把封面展现出来,而不是只给孩子看书脊,因为书封面的图案设计,往往能够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而书脊是不会有任何吸引力的。

还有一点,怎么为孩子选书?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我在这里只简单讲一下我的经验和理解。第一,根据孩子智力发育水平选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级阅读;第二,结合孩子的兴趣选书,因为基于孩子兴趣而买的书,孩子会有自驱力去阅读;最后,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选书,我们家长只需在大体方向上把握一下,孩子选的书种类不要太单一即可。

2

软环境:家长的参与和陪伴

上面讲了营造阅读环境的“硬件”准备,可能有的家庭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孩子依然不喜欢阅读,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谈阅读环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我们父母本身。

2016年7月,中国童书博览会权威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阅读影响方面,父母、老师、同伴是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最重要的三类人,其中父母以34.8%居于首位。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也曾撰文指出,在儿童阅读促进方面,妈妈的作用最重要。一个自己喜欢阅读的妈妈,一个了解童书出版的妈妈,一个了解儿童心智发展的妈妈,是培养早期儿童阅读习惯和能力最重要的人。

那我们该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呢?具体要做哪些工作?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 给孩子阅读的机会

您可能为孩子买了很多书,书的确可以随手拿到,但阅读的优先级永远排在作业、辅导班等各种活动的后面,孩子根本没有时间体会阅读的快乐,阅读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确保孩子有阅读的时间,才是真正地重视阅读,才能正在发挥家中那些书的作用。

如何确保孩子的阅读时间呢?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置“阅读专用时间”,并优先执行。这段专用时间不必具体到某个时间段,比如每天晚上八点至八点半,但一定要确保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用来和孩子一起阅读,而且要保证如果和其他计划有冲突,优先考虑阅读计划。

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在督促孩子坚持阅读这件事上,要避免形式化和极端化,我们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启发孩子,而不是强制孩子阅读。有段时间我就曾经犯过强制阅读的错误,让孩子自己阅读注音版的图书。结果是,以前每天追着我听我读书的孩子,在那段时间竟然对书产生了厌恶之情,期待也跟着慢慢变成了恐惧。

其次, 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每天陪孩子一起阅读,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坚持了六年,孩子也实实在在地养成了习惯,如果哪天我没有读书给孩子听,他是不开心的。

您可能觉得,这件事发生在孩子爸爸身上,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很多全职的家庭主妇都很少能做得到。我承认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想告诉您的是,对我们父母来说,陪孩子阅读的重点不是读,而是陪伴。

有时候我们在家里的阅读空间,各自干着各自的事,孩子静静地看书,我也静静地做些自己的事情,偶尔也会找本书翻上几页,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有什么感想时,我就会和他聊两句,聊到兴奋处还会做一些互动的小游戏。

一个自己爱阅读的家长,固然可以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但我们不能为了做榜样而强逼着自己去阅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都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我们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作秀,读书给孩子看,也无需时时打断孩子,给孩子倒个水,削个苹果,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以帮助。

最后,带孩子走出去,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结

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阅读环境都应该在室内,但是,既然我们前面已经把父母作为阅读环境的一个元素,那么我们带孩子走出房间,到大自然中,博物馆里去体验和感受,也可以算作是父母为孩子创造的软环境。

孩子在书中读到了长城,知道了长城是中国的骄傲,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长城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等等知识,而当我们带孩子真正登上了万里长城,他的这些认知才能落地,他才可以体会到眼前的长城和他在书中读到的长城有什么异同,他才会在内心生出疑问,这横亘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破墙,真的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吗?古人又是如何修建的长城,为什么长城没有书中写的那么长……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意思就是环境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可以说,家中接触书的机会越多,孩子的阅读也就越多。因此,如果您还在为孩子不爱读书而焦虑,不妨试试上面的建议。

扎根儿教育

专注自主学习力养成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