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4岁中学毕业者应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授东西方哲学

上回我们讲了梁济先生,不得不讲其子梁漱溟。梁漱溟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有“最后的大儒”之称,可这位大儒却是学着西方新学长大的;没上过大学,却于24岁的年纪进入北京大学教授东西方哲学课程。


清末另类“仕宦人家”的新学教育

旧时仕宦家庭

漱冥先生生长于“世代诗礼仁宦人家”,又是新儒学的代表,致使不了解他的人认为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其实不然,漱冥先生在北大教授“印度哲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他的启蒙读物是《地球韵言》,所以他比别的同岁文人更早了解地球是圆形的,世界上有那多千奇百怪的地方。

梁漱溟书影

他的父亲梁济先生认为只读新学读物还不足以与“传统”彻底的决裂,于是每当有新式学堂创立他就送适龄的孩子过去。上世纪初清朝已然掌控不了大局,各种新式学堂纷纷崛起之前,梁济先生就将6岁的小先生(梁漱溟)送进北京第一所西式小学“中西小学堂”读中文和英文”,那是1899年。梁漱溟的大哥赴日留学读的是“商科”,寄养在他家的表哥赴英留学学的是法律,两个妹妹也于民国成立之前进入女子学堂读书,梁家的教育在清末时期已然是一派西学样式,一点不像一个仕宦家庭。

父子间议论的演变

在北大时

漱冥先生有记载,他们的父亲从来都是给予他们“信任与放任”,在记忆中只有他的大哥受过几次父亲的大骂,其他全然一派祥慈父亲的形象,父亲对他们的教育全然一种感召和暗示。在生活中他的父亲也不讲儒学,却从生活中渗入儒学的印记。革命之前,两人的的探讨还算相合,梁济先生那时同彭翼仲先生办有《京话日报》以开民智,两人多谈西学、时事。革命来临之际,漱冥先生加入同盟会,两人在民国后的讨论,多演化成了争吵,每次吵完气得两人可以不吃、不睡,依然还要谈还要吵,就算意见不和梁济先生还是干涉漱冥先生的行事,尽管革命事宜已然耽误了学业,尽管梁济先生对民国共和持试试看看的态度。


如若说梁济先生的身教,于民国六年冬的投湖义举,此乃身教广大之国民,此事后梁漱溟先生做出了人生的重大转变。

转向佛学与入北大教学

随梁漱溟到山东办学诸人合影

民国成立元年,漱冥先生在《国民报》任编辑兼外勤记者,正是这一年开始读佛学,一年后赴西安开始吃素,正式转向佛学。不知在这一时期漱冥先生是否像他父亲一样对民国成立后的乱象失望透顶,从而转向佛学。三年研佛的结果《究元决疑论》于民国四年发表,同年蔡元培先生邀其入北大教授印度哲学,于民国五年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