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大夫若没有多说这3句话,可能晋国就不会一分为三,而全归他了

《三字经》简要概括了春秋时期的格局: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正是历史上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崛起与没落、辉煌与惨淡、兴盛与衰亡交替上演。

“春秋五霸”说法不一,但晋文公却是公认的霸主,因为周朝名存实亡,所以整个春秋时期基本上都是晋国在代行周天子的权力,晋国享有春秋近百年的领导诸侯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内部有势力的大夫分割了地盘,相互攻打,最后晋国实际上名存实亡,分裂成4家:智家、赵家、魏家和韩家。这4家之间也是明争暗斗,表面上看似相安无事,内里又是暗流汹涌。而这4家里头,以智家的土地最多,势力最大。那时智家大夫(掌权人)是智伯瑶,而赵家、魏家、韩家大夫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智伯瑶就把其余3家召集来,以要打败当时称霸的楚国为幌子,要求其他3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人丁归入公家,然后让公家实力强大起来,再一起去攻打楚国。

赵、魏、韩3家都明白智家这是想借着公家的名义要独吞晋国。但这3家之间也不是很和睦。结果,韩家先悉数上交一百里土地和人丁给智家了。接着魏家也上交了。唯有赵家不答应。赵襄子以从先人那继承的产业不能随便拱手送人为由拒绝了。这下把智伯瑶气得够呛,于是智家就怂恿韩、魏两家一起去攻打赵家,并答应打败赵家后三家平分赵家的土地和人丁。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家。赵家寡不敌众,只好退守晋阳(如今山西太原境内)城里,打算死守该城。因为这座城是赵家最为坚固的一座城。当时打造这座城的是赵家家臣董安于。此人善于筑城,建筑不仅美观而且结实,更重要的是还在宫殿的围墙里暗藏了许多弓箭。

智、韩、魏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城围困了有两年之久,死活就是打不下来。因为赵家准备充分,粮草充足,士民一心,同仇敌忾。智伯瑶也是无计可施。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瑶在察看地形时看到了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顿时有了主意。那就是把晋水从东北引到西南来,水淹晋阳城。想到这个好计谋,智伯瑶就下达命令,在晋水旁另挖一条河,直通晋阳城,同时在上游造一个巨大的蓄水坑。在晋水上游筑坝建堤。恰逢雨季,连下几天大雨。等蓄水坑的水满了,智伯瑶下令挖了一个豁口,大水直奔晋阳城而去。不到两天,城里大部分房子都被水淹了。眼看晋阳城快要守不住了,赵襄子更是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家臣张孟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便和赵襄子建议派他去找韩、魏两家谈一谈。因为张孟觉得那两家也不是死心塌地要跟着智家,若能说动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家,那赵家就有救了。

接下来的第二天,智伯瑶让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陪同着察看水势。智伯瑶忍不住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看,我不用再交战,只需这条晋水,便能把赵家灭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点头称是。智伯瑶于是更加得意了,更口无遮拦起来:晋水能够淹了晋阳,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省解县东北),绛水也就能淹平阳(韩家的大城,在山西省临汾县南)。说罢哈哈大笑,脸上不无得意之色。韩康子和魏桓子连忙点头,连说3个是字。前一天张孟找他俩各自谈话,让他俩有点举棋不定。这下看透了智伯瑶的野心,更加坚定了要跟着赵家先干掉智家再说的决心。到了第三天晚上,智伯瑶还在营地里睡觉,突然间四面喊杀声阵阵。赶紧爬起来,这才发现,原来是韩、魏背叛了智家,联合赵家造反,先把水放过来智家的兵营了。眼看大势已去,智伯瑶赶紧逃命,便在大将智国的保护下狼狈逃跑。好不容易把船划到了龙山跟前,顺着山路走,以为逃脱了。不曾想,赵襄子早就料准智伯瑶会从这条路上逃跑,预先就设下了埋伏。当场就逮住了智伯瑶,并砍下了智伯瑶的脑袋。逼得智国自杀了。

后来,赵、韩、魏不但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人丁,还按照之前的惯例,把智家的男女老少全都杀光,一个不剩。

智伯瑶若没有说那3句话,没有让韩、魏两国意识到“唇亡齿寒”,战争的结果可能截然相反。但历史无法假设,失败了就是失败了。智家本想一个一个蚕食鲸吞韩、赵、魏的国土和人丁,没料到最后是自己被韩、赵、魏三国给瓜分了。智家原本有可能再次称霸,却落得天怒人怨,智家也从此消亡了。

没过多久,晋国也不复存在了,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智家从此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为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所以好多人知道战国时期的韩、赵和魏,却很少人知道有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