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需要改变吗?

求关注互关


1

内向者比外向者更易内耗

“我被通知面试,结果连面试官的面还没见到就被pass了!”闺蜜小希在电话里义愤填膺地说。

原来,她通过同学内推简历,本来已经收到了面试通知。那天小希正好去找同学吃饭,在她办公区逗留了20分钟左右。

隔天,小希被告知不必参加面试了。给出的理由是,那天面试官就在办公区,暗中观察小希,发现她性格较为内向,公司里的人来来往往,她就自己静静坐在那,谁也没搭理。“从公司选人的角度,我们不太想要内向性格的人。”

就这样,小希还没出征,就因为“性格”被KO了!

放到一年前,她一定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强迫自己迎合外界,变成一个外向的人,但这次,她骂了面试官一句“傻X”就继续开始新的征程。

公司通常中意那种很open、很合群的人,这是大多数年轻人从学校出来后要面对的“真实世界”。

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内向”已经被当做一个标签,潜移默化地成了定义人的标准。

似乎在大家看来,内向者就意味着“不善于沟通”、“不合群”,内向者无从辩驳,又不得不面对外界的潜在偏见。

因为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整个社会,都在合力让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外向,而外向的人却没觉得自己应该变得内向一点,仿佛这个世界天生就是给外向人准备的。

外界的刻板偏见,使得内向者总是比外向者更容易产生内耗。他们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没有错,但又不得不面对外界的期待和要求。

可是,难道内向意味着在职场没能力吗?难道小时候内向就意味着长大没出息吗?

答案当然是NO!

2

别人可以看轻你,你要认清你自己

一个出过三本百万级畅销书的作家曾说,参加线下活动让她消耗能量,遇到需要发言的公开场合,要练习很久还是瑟瑟发抖,因此,她总是尽量避免和一大堆人见面,而只喜欢和一两个人深聊。

没错,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也许他永远不会在一个200人的讲堂里举手发言,但他却可能轻松发一篇受众200万人的文章。也许向陌生人介绍自己对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却能通过网络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并把这种关系带进现实世界。

马蒂·兰尼在《内向者心理学》中指出: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精力的来源不同。

内向人的精力来源于自身内部,外部环境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耗,频繁的应酬和长时间的社交活动会让他们想要逃跑。内向者的人生更专注于深度,他们有耐心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

外向人需要不断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能量,独处对于这类人就是惩罚啊,不仅让他们觉得孤独,还失去了能量补给。他们往往更看重生活的广度。

这位畅销书作家,宅在家里看书、思考、感受独处是她获取能量的方式,而有些人通过频繁的社交激发灵感,通过不断的交谈补充能量。

所以说,内向和外向并没有优劣之分啊!

内向不是性格缺陷,也不必去费力改变,你要调整的只是工作方法和认知。

身为内向者的你,别人可以看轻你,但你不能不认清自己,内向者的标签要靠自己撕烂!

3

如何把他人眼中的“软肋”变“盔甲”?

学姐的朋友小林,小时候常因为内向被父母骂没出息,一度自卑得想自杀。进入社会后,他靠着自己的韧性走出来,甚至做起了销售讲师,他说,“不在台上的时候,我还是保持我的内向,内向的人,是可以很好的。”

小林告诉学姐,和很多人想象的恰好相反,很多金牌销售都是非常内向的人,外向的人也许能在初次相见就打开局面,但内向的销售往往细水长流,非常有韧性、有耐心,让客户觉得可靠,给人踏实的信任感,这是多么重要的成功要素啊。

那么这些成功的内向者,是如何做到把别人眼中的“软肋”变成自己的“铠甲”呢?

1. 面临挑战时可以遵循“准备、展示、推动、练习”的步骤

小林说,他在成为金牌销售讲师的过程中,《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的四步骤给他很大启发:

“准备”,意味着你要有一套作战方案,按步骤做好准备;

“展示”意味着你要完全活在当下;

“推动”意味着你要主动承担风险,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域;

“练习”意味着你要持续不断地将这些有效果的行为内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乔布斯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无人能否认他在ipone发布会上的无穷魅力,因为他每场演讲前至少要练习100遍。

2. 在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时,要有勇气划定个人边界。

在人际交往中,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温柔细腻,更富同理心,因此他们更擅长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也更容易让人信任。

犹如硬币的两面,他们同时也很容易屈服于别人对他提出的要求,甚至因为无法达到要求而感到心力交瘁。

划定边界,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别人知道你对时间和空间的需要。

3. 正确处理周遭环境的期待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内向者尤其要面对更多外界的恶意。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别人的看法中缴械投降,有的人却对自己的特质坚信不疑。

开头提到的闺蜜小希,现在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产品是被动的艺术,不爱社交的扎克伯克做出了风靡全球的Facebook,性格内向的张小龙成了微信之父。

只要找到了发自内心想付出的事情,面对种种挑战时,内向者往往能爆发出更惊人的能量。

著名的企业战略专家、《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在新书《从优秀到卓越》里说,最高层次的企业管理者恰恰是那些不善言谈,看起来木讷的人,这些人往往更加专注、有定力。

其实,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有其性格优势,学姐希望,有内向特质的小可爱千万别让外界的刻板成见导致你的自我怀疑,顺应天性远比妄自菲薄更重要;千万不要盲目羡慕身边的外向者,每个人一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大多数人渐渐就活成了别人的盗版。

内向从来不是劣势,找对了方向,站对了位置,它能助你飞到想要的高度!


END

关注女子力科学社,成为更好的自己。


女子力科学社


不需要,每种性格都有各种的优势与弱点。

外向有外向的优势,但同时也有缺点。做为一个内向者,尽量多利用的自己优点,而不是一直盯着自己的不足。没有什么人是十全十美的,做好自己就行。


推荐几本专业写给专向性格的人:


1、交际有道

书中讲了很多的沟通技巧,有一部分就是专门写给内向性格的人,并提供了不少很实用的社交建议。对于一个内向者来说,非常有用,用书中的技巧,认识了不少的朋友,并一直保持联系。


外向的人容易认识更多的人,但内向的人会跟少数的朋友,保持更亲密、深入的沟通。


2、内向者优势


这本书京是就是教在外向的世界中,一个内向者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性格优势来获得成功。


书中谈到了内向者的很多优势,一旦利用好之后,会在很多场景中相对于外向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掌握自己的节奏,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别人。


3、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这本书也是专门写给内向性格的人,专门为这类提供一个沟通系统的框架。


教内向性格 人士怎样利用好自己的特性和魅力,找出自己的独立性,并以这些为基础,进行交流。


沟通是一个需要长期改进的技能,不要过于心急。书中分享了一个七步的沟通策略,可以帮助你审核和梳理,在不同沟通步骤下的表现。


在几年前阅读这本书时,对我自己的沟通技能起了不少的帮助效果,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很多不足之处。


希望这三本书能帮助,内向性格的人士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


战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就已经被人们“内定”为一个缺点、劣势,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也都信服了这句话,他们每天假装着很能谈得开,很能聊的样子,这样子真的就是好的吗,这样子的你不觉得很不真实吗?在当今社交和人际交往充当人生关键一环的今天,性格的外向和活跃被认为是人生的一个巨大闪光点,小时候在身边总能听到大人“这孩子真会说话,真外向,以后能有出息”之类的视外向为成功标志的话语,一个内向的孩子总是人们“批判”的对象,“这孩子真害羞,太内向了”,这话在父母说出来总是带着一种痛惜,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感觉在介绍时带着一种低下感,在他人眼中则是同情,惋惜之类的情感。总之在当今大多数人眼中,内向是性格的缺陷,是自己的减分点,是说不出口、拿不出手的羞愧。在大学部门当面试官时,每当问到“你有什么优缺点”或“你的性格是怎样”的时候,性格有些内向的同学总是在介绍完优点时,前面总是会接着一个“但”字来说明自己性格内向,由此可见现在内向不仅仅是大人的不认可,青年人也已经为它打上了劣势的标签。

也许也正常,随着网络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交流的距离障碍慢慢消失,交流的面对宽度变大,要面对人群的增加,所以我们的交流能力就要够强,这时候外向就派上用场了,能够利用强大的交际能力去影响自己的生活水平。现在人们过度追求经济物质生活,而经济物质生活的提高的要求之一,自己所谓的人脉圈够广够深,现在社会的时代流向偏向于过度的要求经济,而在这方面外向是很大的一个得分点,但是这样社会的进步就只能是流于表面,物质生活的发展是需要科学的突破的,如两次工业革命,正如《三体》中外星的智子锁死人类的基础科学的发展,人类只能在尽力利用完善现有科学技术,但总是修饰而已。

而内向短于交流,但长于专注,容易进入深度思考,善于专研。美国有一项历时30多年,针对社会精英的研究。他们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他们正以为内向,能够沉迷自己内心的思考。大部分内向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是因为他们害羞不敢,而是他们习惯把问题深藏内心,想透了才觉得适合发表出来,他们对事物本质有种莫名的好奇,深度思考是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最重要的一个工具。

不要有意地去想着磨除一个人内向的性格,不要逼着他们去四处走访亲友,不要逼着他们去刻意和陌生人打招呼,这样不仅不能达到你所谓的改变内向性格,还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过重,思想负担不起,不要随意给内向的人打上劣势的标签,这会给他们带来自卑感。

现在世界时代的流向相对缺少思考,缺少探究精神,多了些喧嚣,多了些只注重表面修饰。是的,现今的时代努力发展、提高物质生活丰富度才是主旋律,但是我们也要多些创新研究的气氛,现代我们当代大学生整体想的就是赚钱、创业,为了这个,许多的内向性格的学生一直在争扎去改变性格,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畸形的性格。我们不必去厌恶内向,不要去为内向唱悲歌,它不是劣势,只是一种性格,是内向人的一种品质。

时代的流向注定了外向性格能为这个流向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但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方面,内向的性格会有更大的推动力,当社会的发展遇到瓶颈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是打破瓶颈的第一动力。所以内向不是缺点,只是一种性格,一种和外向一样有优劣,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什么!


带伞鱼


题主你好~

内向与外向是荣格的性格理论,分为两种性格类型,即内向和外向。内向的人倾向于自己的内心主观世界,外向型人格则倾向于外部客观世界。



内向与外向本质上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只是这两种人专注的点是不一样的,表现不一样。外向的人看起来阳光、开朗而且活泼好动,他们和身边的人交流,会结交很多朋友,所以看起来很有人缘,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多。内向的人虽然看起来有点闷,不爱说话,但是优点还是有很多的。



1.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度挖掘。内向的人因为会和其他人交流比较少,所以大多数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就会不自觉的思考问题,也会更专注,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能够做科研等相关的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

2.对自己更了解,更有主见和自己的想法。内向的人喜欢探索自己,会更了解自己的品性和性格,所以他们会更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会有主见。

3.具有一些真正的朋友。相比外向的人来说,内向的人虽然朋友不多,但是他们选择朋友的时候一旦认定了,就会掏出真心来,所以会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会和他们交心。同时,因为朋友不多,也不用去做一些无谓的应酬。



总的来说,我觉得内向与外向的性格本身没有差别,不需要改变,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己开心就好,什么性格无所谓的。



惠惠熊


从我多年心理咨询中接待案例中的经验,很多求助者把性格内向与内心自卑两个概念混淆了。当他们在咨询中描述自己性格内向,导致自己不敢表,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出现紧张、结巴,说不出话等情况,或因此抑郁、强迫等。但通过具体分析,却发现问题与性格内向与否没有任何关系,问题的原因在于自己内心自卑。譬如因自卑,不敢表达自己;因自卑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自卑,总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背负极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因自卑,引发各种担心,多思,引发强迫等等。把内心自卑,等同于了性格内向,进而又把性格内向等同于了问题本身,认为性格内向就会导致心理问题,或性格内向不好。当然这种认识,也导致了问题解决的偏差。本应该化解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解决问题,却把精力关注到性格方面,这样也自然影响问题最终的解决。问题不能解决,反过来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更严重,导致陷入恶性循环。另外,性格有好与不好之分,有些需要改变与提升,但性格内向与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


心理咨询师韩美龄


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本身并不具有好坏优劣之分。内向性格的人更倾向于向自我的内在心理寻求自我力量,而外向型的人则更倾向与向外界世界需求刺激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内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都各有优点。

内向的人更细致、更关注自我内心的变化,他们能够更加清楚的明确自己的倾向和动力方向,在日常生活的选择中更能够遵循自我内心的方向;其次,内向型的人更严谨专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较少与他人沟通,因而更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上,把一件事情发展挖掘至更极致的状态;第三,内向型的人更注重人际交往上的质量而非数量,他们更倾向于得到较少的更为真挚的友情,而非宽泛的泛泛之交。

由此可见,内向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并没有明确的理论表明内向型的人就一定要作出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的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处于不同场合、在不同人的面前个体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和特点。比如在熟人面前或较为轻松的场合下,都会表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而处于不熟悉的场景下,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拘谨、内向的一面。所以单纯的以一种行为模式来断定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准确的。人的性格特质是由一种主要特质和多种次要特质综合形成的复杂状况。

因此,改变内向性格可以视情况而定,并非非做不可。


心聆教育


谢谢你的邀请。内向是一个人的性格,主要表现是在乎自己的主观思想,看重自我感受,乐于独处,孤独不觉苦恼,不会惹是生非,不爱表露和表白,有些事很容易让别人产生误会和误解,



这种性格的人内心可沉下来,有利思考未来和反思自我,有利学习提高。内向的另一面是外向性格,表现为较张扬大方,大大咧咧直言快语,有啥说啥不顾后果,爱交友和交谈,人源广泛又可能因言多必失易得罪人。所以内向也好,外向也罢,各有千秋,长短处不相同,内向有内向的好处,外向有外向的烦恼,关键是内向型和外向型的人,要处理好性格与人与己的关系。


松柏190822751


内向性格的人需要改变吗?

一种看法是:需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的社会,外向性格看起来更成功、更快乐、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不信?如果你的长辈或是领导评价你:其实你挺好的,就是太内向了。

请问你什么感觉呢?

不改变的人简直是不求进取!

另一种看法是:不需要!

内向性格的人也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更擅长倾听、思维更缜密、感受力更强等等,要欣赏自己的优势,学会接纳自己。社会上的要求,那是偏见!我不听!我不听!

怎么做?

然而,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内向性格或是外向性格是稳定的吗?能够改变吗?若是能改变,又能改变多少呢?

人格派心理学家发明了内、外向性格,他们认为:一日内向,终生内向。你想改也没门。

情景派心理学家则认为,世界上本没有内、外向,说的人多了,才有了内外向。决定你行为的,是你在特定情景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哈佛心理学教授布兰恩·特里尔博士。
讲台上,他是口才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讲台下,他很害羞,喜欢独处,排斥社交活动。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自由特质理论”:
每个人的性格=固定特质+自由特质
固定特质,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的本性,是内向还是外向。
自由特质,就是我们可以用来扮演成和我们本性不一样的人,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自由特质”是让你通过在某些时刻扮演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换取在其他时间做回自己的权利。
比如在聚会上扮演一个特别会讲笑话的外向性格者。

扮演一个角色时间长了,你会感到疲倦和烦躁,迫切地想要“做自己”

这里可以采用浙大心理学博士陈海贤的“恢复壁龛”:
简单的说,就是找一件让你感到放松的事情,再找一个让你感到放松的空间,去做这件事。

没有任何目的,只要让你自己感到放松,即使发呆,也可以算作一件事。

愿你在现实社会中游刃有余。
我是心理达人逯晓风,期待和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v⊙)

逯晓风


假如你觉得内向的性格影响了你的生活,对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那就改变吧。

假如无伤大雅,为何要改?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无论内向也好,外向也好,都是你的一部分。

花有千朵,各表一枝。

人有千面,不必追求千人一面。

而且眼下是个百花齐放,追求个性的年代,把眼光向外看,不必死盯着自己那点小缺点不放。


小镇上的可可西里


不需要 每一种性格都有优点和缺点 内向的人往往专注 有耐心 沉稳 洞察力更强。而且性格在五岁基本就定型了,很难改变。内向的人虽然有时沉默寡言,但心里戏多,喜欢思考,学习能力强,大学的理科生,一般性格偏内向,还有研究学术的,医生,司法工作者,这些需要冷静淡定的职业,都需要性格内向的人来做。性格外向的人虽然沟通能力强,但往往耐心差一些,不能持之以恒,内向的人更能够为理想奋斗,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