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让财政状况极差的明朝坚持了200多年!

在明朝历史上,受到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曾经有大量白银被输入进来。这些白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明朝的财政制度,并成为后来万历三大征的军费资本。如果没有这些来自资本输入,明朝的历史会有何不同呢?

明朝时期的银锭

明朝的白银中,少部分来自国内开采和西北方向上对中亚的贸易,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航海时代的海上贸引入的。尤其是西班牙人发现了巨额美洲银矿,并通过马尼拉-墨西哥航线运往南洋后,才有了较为稳定的大宗输入。

在明朝获得美洲白银此之前,经济建设可谓是搞得一塌糊涂。要是没有中期的白银大量输入,明朝的财政可能早100年左右就已经崩盘了。其最严重结果,很可能是让明朝在16世纪结束前就灭亡了。

没有白银 就没有后来崇祯的一系列操作

明朝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可怕的设计失误。官营的各类作坊与宗室所有的田产,以最大程度控制了全国的主要经济生产份额。私人经济不仅在贸易行业被几乎完全排挤出去,对于开矿和制盐等行业也根本无法涉足。即便是最传统的农业生产,也在体量和影响力反面被压制到那个年代的最低程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人承担的税收会减少。因为明朝的税收不仅比元朝时高许多,甚至比战乱时期的很多地方集团收的还要多。

明朝时期的纸币

这就让明朝的经济在立国不久后就开始呈现退步衰减状态。比如位于南京附近的苏南地区,在明朝的建立后就有不少人破产,陷入贫困。而明朝的宗室和官宦们,为了应对社会总体财富的不足,一方面继续大量垄断土地,一方面开始学之前的宋元两朝发行纸币。

但问题又来了。宋元两代发行纸币时,都是有类似后世发行货币的准备金理念。比如有多少储量的铜钱,就发行相应数量的纸币用于兑付。如果纸币发行量太多,打破了之前其本身与储备货币的比例平衡,那么就会造成贬值。而明朝人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发行纸币前是没有任何准备金的!

也就是说,这些明朝纸币都是有朝廷认可的支付介质,但从面世之日就开始贬值。由于不断发生不可控的贬值,朝廷就加大发行量,然后造成更为迅速的贬值。

明朝时期的铜币

接着,由于纸币贬值又引发了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数量越来越少。因为有能力获得铜钱的人,都会想办法将之储藏起来。这种出于本能的保底行为,促成了市面上的铜钱荒与更加严重的纸币通货膨胀,大部分阶层的收入与财富缩水,加速了贫困化。

这样的循环往复,在明成祖时代就造成了官僚队伍的俸禄发放困难。居然发生了必须以官方进口的大西洋剩余货物,来抵消货币工资的臭事。

明朝时各省的银锭成色与规格都不一致

在这种危机下,明朝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用不符合中央方针的手段,为自己谋求活路。各地的走私贸易,就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兴盛起来的。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南洋的海上贸易,福建月港联通广东-浙江的转手贸易,山西边境同蒙古人的陆上贸易,还有云南通缅甸各土司贸易以及西北地区走西域的传统贸易......

如果没有地方官府的帮助和默许,这些成规模的走私贸易是很难搞起来的。可以说,就是这种朝廷看不惯,地方上又不得不做的贸易,在一段时间内挽救了明朝的财政危机。

西班牙银元成为了明朝后期的财政保障

但这个平衡点在16世纪的嘉靖皇帝继位后,被彻底打破了。朝廷内部的儒教守旧派也在这个时期特别得势,先后将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与西北的陆地贸易强行掐断。结果引发了让明朝损失惨重的倭寇风暴和白莲教-蒙古入侵。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嘉靖皇帝多活10年,或者他的继承人还保持这种政策,明朝是没有希望坚持到17世纪的。因为他们连后来万历三大征的钱都凑不出来,势必造成连锁反应。

好在,接过嘉庆财政噩梦的是隆庆皇帝,他的决定暂时缓解了局面。于是,后来大家比较熟悉的事情就接连发生了。先是开放了月港,用于给国内商人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接着是放松对广州的管制,甚至允许了澳门的存在。接着又缓解了与蒙古方面的贸易问题,通过开放互市解决了边境上的白莲教问题。

明朝能够坚持到17世纪 是搭了大航海时代的便车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手段将大量的白银以正规渠道引入了明朝境内,比起之前偷偷摸摸的成果要大许多。其中既有西班牙人不断从美洲运来的大量白银,也有葡萄牙人从日本运来的白银,其余部分则通过西北和其他地方补充。这些巨量白银一下子缓解了明朝的经济窘迫,并促成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隆庆死后,这笔遗产一直到天启皇帝病死,才算被基本用完。

但如果没有这些事情的发生,没有这些从世界各地输入的白银,或者说没有大航海时代本身。无法搭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便车的明朝,很可能就会在嘉靖晚期到隆庆时代出现彻底崩溃的局面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