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秦国不封建,故其国祚不久”这个命题?


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

我一直认为,秦国之亡,并不是因为出了个秦二世与赵高,这不是根本原因。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郡县制。为什么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1、秦为什么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制度上要采取分封制呢,还是采取郡县制呢?

丞相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他强调东方的燕、齐、楚等地,距离秦都遥远,如果设置诸侯王,恐怕镇不住。王绾所提,即是后来西汉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以郡县制为主体,以分封诸侯为补充。

廷尉李斯则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他以周代分封诸侯导致混战为反面教材,认为不应该分封诸侯,对于诸皇子以及功臣,只要从国家赋税中拿出一部分赏赐就足够了。

秦始皇拍板:“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同意李斯的建议,保留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现代史学家多对秦始皇、李斯搞郡县制评价甚高,认为是时代之进步。郡县制的产生,是对分封制导致诸侯争战的恶果的反思,是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批判。从这点看,它是合理的。然而,郡县制作为一种与历史传统完全有别的新制度,它的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试错的。

任何一种新制度,特别是推倒重来的制度,都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落差,因为社会所有个体的集合,充满太多的变数,新制度引发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出乎理论家的预料。

郡县制的恶果,在秦始皇去世后,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2、秦国郡县制恶果之一:没有抑制暴君与权臣的机制

秦国之亡,亡于秦二世;然秦二世只是傀儡,故而实际亡于权臣赵高之手。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赵高这样能翻云覆雨的权臣呢?在之前八百年的周王朝历史上,为什么就没有赵高这样残暴的权臣呢?

并非周代人的道德水平高,秦代的道德水平低。而是周代的封建制,中央的权力是有限的,是受到诸侯的制衡。当朝廷为奸臣所把控时,诸侯们立马可以将他解决掉。诸侯制的初心,就是以诸侯拱卫王室,权臣操纵王室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

赵高的出现,正是秦国郡县制,或称高集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巨大漏洞。这个新的政治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不完善的。当中央的权力完全不受制衡,那么,谁能操纵朝廷,谁就能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之下的人性,失去制衡力量下的人性,往往暴露出最恶的一面。

3、秦国郡县制恶果之二:皇家宗室遭灭顶之灾

从根本上说,秦国并非亡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之手,而是亡于赵高之手。

赵高发动沙丘之变后,杀扶苏蒙恬,操纵傀儡秦二世,实际上成为秦国的实际控制者。我们看史书,觉得秦二世胡亥似乎是很傻乎乎的人,赵高叫他杀兄弟他就杀兄弟,叫他杀姐妹他就杀姐妹,甚至指鹿为马他都信了。我觉得这不是真相,除非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否则没有人会去怀疑自己的眼睛。真相只有一个,秦二世只能这样了,他害怕赵高,根本不敢与他作对。

赵高以最干净利索的手段,把秦始皇的儿女们都杀光了:十二个皇子绑赴街头砍死,十个公主车裂处死。说实话,我觉得赵高是变态。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赵高其实不是太监,我并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太监心理变态比例是比较高的,以赵高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心理变态,否则怎么想出用五马分尸的酷刑来杀掉毫无威胁的如花似玉的秦国公主呢。

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王绾的提议,如果秦始皇采纳其议,把皇子们分封于东部诸地,赵高能这么轻而易举地一网打尽吗?

4、秦国郡县制恶果之三:催生大规模的民变、起义

郡县制固然扼制了诸侯混战,但却导致另一种破坏性更大的战争:大规模的民变与起义。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注意一个历史事实:夏商周三代,民变与起义是很少的;自秦代后,每个朝代都避免不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呢?

农民起义的原因很简单,四个字“官逼民反”!当一个政府暴虐无度时,活不下去,自然要铤而走险。为什么夏商周没有大规模民变,因为有诸侯的存在!商取代夏,是诸侯的力量;周取代商,同样是诸侯的力量。诸侯对朝廷的权力制衡,并不是一句空话。

然而,当诸侯不存在时,这种制衡力量就不存在了。那么,要对抗政府,只能以底层百姓(最受苦)的暴动为主要方式,这种暴动的烈度、破坏力、残酷性,都远远超过商伐夏、周伐商的诸侯对朝廷的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变。后来农民起义如家常便饭,究其根源,在于中央集权制。所以,郡县制关闭了诸侯混战的大门,却打开了农民起义的大门。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5、秦国郡县制的恶果之四:在民变的背景下,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力

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评论秦国灭亡的原因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看法固然没问题,但我感觉有点空洞。以前秦灭掉东方六国,也没干过什么仁义之事,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卒,暴虐如此,也没见“攻守之势异也”。

为什么陈胜吴广区区几百人起义,最后竟成燎原之势呢?秦政暴虐固然是原因之一,郡县制的漏洞也是一大原因。

起初,秦国将全国分置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征服一些新的土地,再置四郡,共四十郡。每郡主要长官有郡守(掌政务)、尉(掌军事)、监(掌监察)。郡以下设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万户以下的县设县长。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设世袭。

郡守、县令对朝廷的忠诚度,怎么能与同姓诸侯王相比呢?

我举两个例子,两个秦汉之交历史主角的发迹史:

一个是刘邦。刘邦本来落草为寇,沛县县令见天下反秦势力高涨,想把辫子一盘搞革命,萧何、曹参对他说,刘邦是黑老大,您不如把他请回来。刘邦回到沛县,县令有些反悔,被底下一帮人给杀了,刘邦便据有沛县,开始他的反秦事业。

另一个是项羽。项羽跟叔叔项梁本来是逃犯,后来反秦起义爆发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把辫子一盘搞革命,就把项氏叔侄召下麾下。不想项氏叔侄果然厚黑,乘机杀掉殷通,项梁自领会稽太守,开始其反秦事业。

大家看看,刘邦与项羽的革命,背景居然有点相似,都是秦国的官员想干革命,把他们给请来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郡县制之下,郡守也好,县令也好,对帝国的忠诚度,着实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反秦起义后,岭南的几个郡,趁着北方战乱独立了,这便是后来立国九十多年的南越国。当初秦国以五十万人征服岭南,留多少军队在南方,我们不知道,但是留守兵团一个都没回去。倘若当初秦始皇把岭南分封给某个皇子,就不可能如此无动于衷了。

历史事实证明,王绾才是有远见的,倘若采纳王绾之议,秦国决不致于那么早就亡国。事实上,西汉开国后,刘邦是全盘接受王绾的理论,以郡县制为基础,在距首都较远的地区设诸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确保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两汉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大家思考:在诸侯实力较强的时期,多出明君;在诸侯被分割得弱小后,多出昏君与权臣。适当的权力制衡,才能抑制人性中的恶。一旦权力不受任何制衡,必定是流向恶的一端。与其寄希望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如用制度约束住恶欲的纵横。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这里面实际上也涉及到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什么是“国祚”?狭义的“国祚”实际上是指某个君主的后裔可以世世代代统治这个国家,但中层阶级和底层阶级天翻地覆,换了n茬,也算是同一个“国祚”。广义的“国祚”应该是整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保持长久的稳定性,虽然具体领导人可以更迭,但政策和机构具有连贯性。作为君主来说,恐怕难以想象那种中底层结构发生巨变的状况,也更难想象不搞世袭制的情况,政府机构能够继续按照既定模式运作的情况。他们只能粗略地考虑自己的血脉能否继续在这个国家世代相传。当封建还是郡县的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时候,他所感到的应该是现有体制运行得还不错,搞不搞诸侯王封建似乎对大秦帝国的发展没啥影响,他远远想不到自己死后,天下会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而后世皇帝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只是简单考虑自己的血脉延续问题,秦始皇既然失败了,那么就应该给诸侯王分封留个后门。于是搞出了诸侯王与郡县制同时运作的体制。从西汉算上东汉,好歹皇帝都是汉高祖的后裔,只不过东汉皇帝已经成为西汉皇帝的远支。但从西汉到东汉,国家体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秦朝的军功爵体制,到了东汉基本上废了。靠诸侯王来延续国祚,充其量只能算是国家存续的一种备用方案,但为了这个备用方案需要投入多少政策扶持,尺度很难拿捏,权力太大容易内战,权力太小基本上就起不到备用作用。大明朝国家财政养了这么多的王爷,到后来还是被大清压得死死的,翻不了天。


大意觉迷


这是个伪命题!秦国历经七代君王的呕心沥血,才最终得以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是秦国有实力一统天下的基础。

“秦国不封建,故其国祚不久”,能说这种话的最初是六国遗留贵族,在这群人心里,安邦定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分封制,由分封领主共同拱卫君王,一开口就是存在六百年的周朝。这个六百年确实是很吸引人。



事实上是周朝君主在经历几代更迭后,诸侯国家早已不再臣服,越到后面则是名存实亡。

且不说周朝,转过来看看我们的汉朝。刘邦开国后大肆分封,许多刘姓子弟或君或候。同样在景帝时期发生诸侯叛乱,中央在内忧外患中险些发生覆国之难。

汉武帝时期大力削番,诸侯不再保留对属地的统治权,权利收归地方政府所有,由中央进行直接管理。杜绝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分化,才有了后来的大汉王朝,使得“汉”这个字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统称。



秦的灭亡是有他的历史原因的,国家统一,意识形态杂乱,六国遗民复国之心不死,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南方烟障之地的教化管理,太多的问题一下就丢到疲乏的秦帝国身上,民众的民生问题恶化,压倒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始皇帝的死亡。

制度的选择无疑是那个时代必然,只是秦帝国走的太快,就解决问题的力量还未积聚成型。


水共古月


所谓封建,它的概念是什么,很多人不知所云。按照历史共识来说,封建,就是封疆建土,自成一体。可以看出,自秦朝以至于之后,中国历代朝代就不是封建社会了。大一统高度集权的观念和体制,培养了不思拓展和思想禁锢的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帝第四子


如果是按封建是守旧,革新是不封建的情况来说的话,这个命题是成立的。秦之前的周和之后的汉都是分封制的,简单的就是利益均沾,而秦国确实一家独大吃独食,直接就是对立于全天下的统治阶级啊,包括自家的。

内外一起发难,不死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