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不少中国学者也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对吗?

国产第一艘航空母舰

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由哲学专业的人士来回答比较好,因为这毕竟是个哲学史问题。黑格尔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事实上,中国哲学史不但在国内大学被教授,西方的一些大学里面同样有授课。本世纪初期对“中国有无哲学”的争议跟黑格尔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源于德里达。下面我们来主要分析一下:

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他对孔子的评价出现于《哲学史讲演录》,这个批判的出现至少基于三个层面: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启蒙主义最早主要是借助朱元晦的注释和作品来推广启蒙外加反对基督教神权压迫,其中甚为有力的一个人物是伏尔泰。此时的西方,除了部分基督教神学家,总体上以孔子为尊。再加上法国传教士白晋对康熙大帝的描述,推动了西方启蒙主义时期对于“帝王师”的向往,而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都在这种风潮下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到了启蒙主义后期,尤其是随着腓特烈大帝和乾隆通商的失败,腓特烈开始从对中国的赞赏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此以后,加上一些西方使臣对中国的所见所闻,令他们相信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走向了衰败。那么,伴随着西方民族意识的觉醒,将东方外来思想彻底摒弃便成了西方不少哲学家的努力方向。所以,黑格尔常常提到他们这些“日耳曼人懂得人人自由”——但实际上,日耳曼民族与近代史下的中国真是有得一拼。

二,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之所以和古希腊哲学有很大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哲学受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逻辑学和立足于实验观察的自然科学也有了长足进步,这样一来,12世纪的中国思想已经不可能再领先于西方,而必然为西方所抛弃了——毕竟12世纪和19世纪整整差了7个世纪。所以怀特海有两个观点比较有名,一是12世纪以后中国再无天才,这指的是朱熹,即朱熹乃中国的最后一位天才——这是批评中国的。另一句话,是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这是批评西方的。可以说怀特海的话有一定道理,即中国在南宋以后就再无进步,西方则长期受到柏拉图的压制而无进步(另有一说是西方两千年来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而无进步)。

三,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特点是“重新恢复哲学的无所不包”,所以,他常常把不同的学科混在一起胡乱比附,这导致他攻击牛顿为首的科学家后,出现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最具影响力的“科-哲战争”,黑格尔哲学体系以全面溃败而告终。在辩证法上,他以巴门尼德-柏拉图为始,以自己为终,重视古希腊哲学的概念“εστι”,即“存在”或“是”,德语为Sein,翻译成“纯有”——这在黑格尔看来是哲学的一个开端。所以,他所说的“孔子只有伦理学而没有哲学”,指的是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为首的辩证法推演(八组假言命题),这种推演不但中国没有,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可见,这种辩证法不是哲学的主要特点,尤其是正反合三命题乃黑格尔吸收费希特的成果而出,古希腊人也没有这种认识。随着科学家的反对,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分别出来批判黑格尔哲学,因此,“西方中心主义”也被逐渐打破,伊斯兰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日本哲学等大都获得了承认。

德里达的赞美以及本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

西方现代哲学家都坚信“哲学已死”,譬如极为著名的分析哲学。另外还有欧陆存在主义哲学,从海德格尔开始,一直到德里达作客中国,他们都喜欢以“思想家”自居,而厌恶“哲学家”。所以,德里达来到中国以后,盛赞中国是“有思想无哲学”,却引发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大争议。但总体而言,这并不能构成“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总结

亚里士多德曾评价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不关注天上的事情,而只有伦理学的兴趣。这个观点遭到了现代学者的否定,而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很明显借用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意见。

所谓的“思辨”,通常意味着“多义词”的使用,即同一个词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概念来。虽然我们说的多义词未必就是思辨的,但思辨必然要通过多义词来表达——这正是基于现代逻辑学和现代数学而产生的分析哲学对思辨哲学进行批判的原因。

即便是伦理学领域,也不可能存在“没有思辨性”的“词或词组”,因为伦理学语言仍旧隶属于日常语言,而非逻辑语言,黑格尔所说的哲学也可归属于日常语言。所以,他误以为“伦理学”不存在“思辨”,那不过是显而易见的错误。

其次,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属于“三大哲学”,而伦理学的最高对象和形而上学的最高对象以及神学对象是相通的。所以,说孔子只关注伦理学,那也应该是三大哲学之一。黑格尔明明知道这个事实,却偏偏要以近代学科划分来对待孔子,说明这全然是为了他的“绝对精神”而产生的私心。

再次,黑格尔不懂汉语——这是最大的硬伤。这放在当代,大概就是本科、硕士的水准。因为研究柏拉图而不懂古希腊语,大致上就是本科、硕士的水准。现在的西方汉学家,对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掌握也是很熟稔的。

最后,当代国内中哲基本上是承认一个事实的——即便中国和古希腊有差别,但不同学派都有对于“形上和形下的思考”。如果觉得中国人信不过,那么美国人南乐山的观点也可以了解一下,在他看来,孔子和儒家完全是有形上思想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中国哲学始终都存在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这方面的讨论日本开始的比中国要早,但是结论是同样的,如果我们限定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来看,在中国,或者说东亚,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

大家通常会说,哲学是爱智之学,这是比较宽泛的字面义。但是如果我们从哲学的成立来看,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产生最根本的影响的是苏格拉底,那么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一个最关键的行为就是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哲学的生活,而这种哲学的生活又导致他自己主动选择了死亡。苏格拉底这一事件并不能完全从悲剧性一面来认识,因为他强调一切美德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当他知道德尔婓的神谕认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后,那么他就要努力证明这个神谕是错的,于是他去寻找那些有智慧的人,却发现他们的智慧都是假的。从这里苏格拉底推论出来,他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无知。于是最后他导出“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故此后世才有所谓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说法。因为哲学的确是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但是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是建立在个体存在的基础上的,然而假如把个体存在作为哲学的先决条件的话,那么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对哲学家个人而言,就变成第二位的了。第一位将让位给延续个体的存在,也就是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来延续个体的生命。所以苏格拉底不能只受制于肉身的存在与否,而无视哲学本身的使命。所以如果无法理解生死问题在哲学中的矛盾与张力,是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说哲学是练习死亡。同样也就无法去看清真正的智慧与代表生存经验的小聪明之间的分别。

我们回到中国思想。孔子也好,老庄也罢,他们当然也具有智慧,甚至孔子也表达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说法,这一说法与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在一定程度上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我们的确无法感受到那种鲜明的张力。这就决定了东方智慧与西方的哲学从根子上来说就不完全是一回事。这就类似东西方都有宗教,但是基督教就是一神的,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就会呈现出多神的倾向。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西方有基督教而就要把道教改头换面成中国基督教。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西哲的概念来理解和分析我们的传统思想,从现实层面上来看,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黑格尔说的对与不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哲学以后到底要走哪一条路。究竟是变成为哲学提供中国的素材的一个课题,还是在理解自身与哲学的界限为何的情况下,回归文化本位?这是未来每一个关注人文领域的人们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pku小动物

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很难的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不一定对,但肯定是看得懂的大白话。

首先我要说,黑格尔说得没错,他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就像一个中国人说德国没有正宗的甜豆花一样,完全是大实话。因为哲学是古希腊传下来的一套特殊的思维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欧洲得以继承、保存和延续。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思维体系没有在中国产生,如果不是外部的冲击,也不大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

但是,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语气里颇有轻蔑的意味,这就有些没道理了。中国没有哲学,并不等于中国没有思想,没有智慧。黑格尔不假思索地把哲学与思想和智慧划等号,简直跟庸人无异。这一点,古希腊人搞得很清楚。他们明白,哲学不是智慧,而是“智慧之友”,是接近智慧的手段和工具。当年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俩拼命用“哲人”的概念反对“智者”,依据就是这个——搞哲学的人必须谦虚,不能像那些智者,老是自诩真理在手舍我其谁。

可是,仍然有些人对黑格尔的话耿耿于怀,偏要争辩中国有中国哲学,印度有印度哲学,日本有日本哲学,印第安人有印第安哲学,诸如此类。他们中有人说,哲学最讲逻辑,而我们古代的“名学”不就是逻辑学吗?那说明中国哲学古已有之。我觉得有些好笑。逻辑只是哲学的一个特征,不是整体概括。又有人说,儒家最讲伦理,而伦理学正是哲学的一大研究内容,可见儒学就是哲学。我只能说,这些论辩都很片面,不得要领。东方的思想自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跟套不套上哲学的假发没任何关系。

至于晚近中国的哲学,那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即便在西方,哲学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中断,有遗失,也有消亡。尤其是现当代,哲学早已不是各种知识的母亲,相反,它正在成为科学的奴婢。请注意,我没有半点幸灾乐祸的意思,事实就是如此。传统的哲学研究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本体论,它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研究事物的存在与本质;二是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三是认识论,研究人的感知,包括经验、直觉、信念以及知识。但是我们会发现,物理学正在取代本体论,认知科学正在取代认识论,只有伦理学这一块儿还在勉强支撑。

不但如此,现在的哲学家对以往的哲学家也是非常不客气。比如黑格尔的哲学,在另外一些哲学家,譬如维特根斯坦、伯林、罗蒂等人看来也是垃圾。哲学的前途实在是不妙得很。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今全世界都没有真正的哲学——哲学在19世纪乃至18世纪晚期已经蜕变成管理学了。当然,要详细阐述这一结论,不是几百字能说清楚的。


西闪

黑格尔确实觉得中国的思想还处在历史的低端层次,而欧洲是属于比较高端的层次。至于他说的孔子的伦理道德是不是缺乏哲学思辨以及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哲学,这个很难一言两语说明。如果从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或者哲学的体系化程度来看,中国古代确实很难说存在哲学这样一门学科。但是要说哲学思辨,中国古代还真不能说没有。

孔子的伦理道德还是具备哲学思辨的,从恢复礼制,重建纲常应该可以看出来,本立而道生,为政以德,不患寡而患不均都含有这种思辨在里面。道德经中的这种思辨体现的更为明显。个人觉得,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形式上来说的,而中国古代重视行动,并未将体系化作为追求。但是在实质上,哲学思辨是存在的,至于真正的哲学,肯定不应当局限在认识论之中,也不止是生与死、此在与彼岸的问题,它所解决的问题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而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思想可以说巧妙地避开了这种讨论,而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礼制。孔子思想中很多牵涉到家国天下的问题,像和为政者讨论问题时就是这样。而和学生讨论时也多涉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当然,这样强行附会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还是在跟着黑格尔的定义或者马克思的定义在走。其实,孔子站在自己的时代,克己复礼,他所作的希望是改变现状。这样说,我倒是觉得马克思的一句话还是很适当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孔子或者说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或者说有没有西方那样的哲学并不重要,我们有自己的圣人、贤人、士君子,他们或许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是思想家,也是行动者,为中国的存亡不遗余力。


酒骑风

哲学,中国人是祖宗。但是都夭折了,或是胎死腹中,没有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哲学上的大树。至今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大哲学家,可惜至极!幸亏没有问为什么!这一点得谢谢提问者。黑格尔说的没有错,孔子伦理道德就是缺乏哲学辩思;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


孔子是不是哲学家,我们从其主要贡献谈起。孔子作为教育家,其教育观点是世界级别的,至今为止没有人可以超越。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和“礼”。这是对人的品德本性与品德行为的主张。孔子的“礼”说,要求人们说话办事都要合乎礼节,与对错无关,反正要讲“礼”,而不是讲理!这些与哲学无关,哲学家往往率性而为,行为艺术极多。而且哲学往往一是一,二是二,冷冰冰没有什么仁义道德上的一星半点。其礼数倒是合封建统治者的胃口: 不讲道理,只看谁按照礼数排在前面,谁在前面谁就是无比的正确,排在后面的说什么都是错误的,除非排在后面的迎合了排在前面的那个人的意思。女讲师,你可好?这种思想离哲学十万八千里。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法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也叫“ 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庶民截然区分治者与被治者。《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看看谁排在前面谁就是尊者,而为尊者讳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就是说不用讲道理,谁尊贵,谁就是对的。所以赵高就指鹿为马了。那位大红大紫的女讲师,你近况可好?孔子的等级思想消除没有呢?这依然与直来直去的哲学无关,哲学只认道理,不认人!哪怕你是天王老子,错了就是错了!孔子在晚年时期推崇最“ 大同”思想,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爱天下人。这是和“理想国”“乌邦托”的想法差不多了。这个理论发展到现在就是社会主义的最终阶段共产主义。这一点比较柔和一点,毕竟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意思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等因素把一些人排除在校外! 不管学生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这个在当时确实比较伟大!到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义务教育就是这种思想的延伸。没有谁会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吧?所以孔子那么早就提出这个思想,是伟大的!孔子还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虽然只是讲之乎者也,但是老百姓毕竟可以断文识字了。

因材施教:这个更加可贵,根据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就是现在听起来,也是做梦都能笑醒来的!孔子不主张不分青红皂白的填鸭式教育。教什么东西,得看清楚孩子是哪方面的材料,孩子哪方面有特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可以生搬硬喂,摧残孩子本来就有的天分。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温故而知新”,“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主张“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就会毕业就失业。你看看孔子的伟大!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孔子教育思想虽然伟大,但是依然与哲学无关。

我复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说明,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鲁迅就在这个时期提出不要看中国书,赶紧看看外国书籍),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19世纪世界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诞生了。本段括弧里面的话是小编加的。


我国在这个时期干什么呢?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义和团,乱七糟八的。差点把鲁迅气死,他很可能就是被气死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我删除。


哥不猜想

我不是哲学专业,就跨行评论秀一把下限。说得不对的话,各位哲学系大师兄手下留情,轻喷!

我就想问:是不是大学者放个屁都都是香的?

不是,无论是怎么样的花花肠子,放出来的屁,一样臭。

不管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有多牛,取得怎样傲人的成绩,但我想,人有的缺点:偏见、先入之见、草率之见,他可能都会有。

同理,黑格尔在哲学上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我不否认,但他也不是每句话都对,他不可能吐辞成经,举足为法。

以我外行的理解,黑格尔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领域的评价,参考价值不大:

一些是文化隔阂,一些是历史局限,还有些就是一个屁,根本就是偏见、道听途说、脑补的结合体。

当然,当时西方对中国的看法都不怎么准确,最初如伏尔泰一样赞美上天,后来,如黑格尔等人,贬得一钱不值。

而贬低,其中很多是西方人那种殖民强者心态产生的偏见。

比如:为什么唐氏综合征叫蒙古症?

这都是来自西方人曾经的优越感:白人曾认为亚洲人斜眼睛,是愚蠢、低能的表现,他们的浓眉大眼是高智商,这曾经都是一本正经的学术研究。

所以,今天白人拉起眼角【slanty eye】,亚洲人会认为是种族歧视。


一百多年前黑格尔,也逃不出这个历史局限。他有些结论几乎跟「蒙古症」的偏见差不多,我就是很服,今天网络上有些人引用黑格尔的「臭屁」,奉为圭臬,还赞其「沁人心脾」。

-------------------------------------------------------------------------------

234乘以568,一个成年人都需要用计算器,如果一个幼儿园孩子能脱口说出答案,先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肯定要问这个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答案的?

同理,中国有无哲学,孔子儒家学说有无思辨性,先放一边不论。

我就想问:黑格尔依据什么下判断,中国思想史领域某些方面的缺乏或不足?

用哲学的话说:他何以可能能了解、认识中国?

据我所知,黑格尔不懂汉语,读不了一手的汉语文献,也没有中国生活经验,他就怎么能下言之凿凿的判断呢????

罗素讥讽黑格尔:黑格尔对中国的了解,仅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是不是呢?

不全是,我觉得黑格尔应该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中国,我看他的著作中引用了很多当时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的著作。

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我见过《论语》和《道德经》的英文本,不看书名的话,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所以,凭二手资料研究一种陌生文化和思想,那真的是见鬼。

我打个比方:

网络上「膜」之金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晚清重臣林则徐的名言,他能算不算一流学者先不说,凭他翰林出身和位高权重,在当时应该不算是没见过世面糊涂人吧?

但林则徐就认为「洋人不喝茶就会便秘而死,洋人擅长海战,但大腿不能弯曲,不擅长陆战」。就是因为他看了几本介绍西方的二手著作,加上一些道听途说,然后下了想当然的结论。

我看了下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哲学体系是另一回事,但对中国的认识非常之肤浅,比林则徐对洋人的了解好不到哪里去。

黑格尔活在今天,恐怕他看了百度广告,就会去莆田系割包皮。

我只举两个例子:

黑格尔对老子理解,其二手材料来自汉学家雷缪萨(Rémusat)的著作,他都没有分清宗教的道教与哲学道家思想之间的区别:

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解为:

【引自《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第一卷,东方哲学,页118——124】

黑格尔多次称汉语不是适合思辨,原因是汉字是象形文字,这逻辑,我也是哔了狗。

他说德语适合思辨,并举例德语词汇「aufheben」(旧译「奥伏赫变 」)为例:

德语「aufheben」两个相反的两个意思融合在一个词中,相当于汉语的「扬弃」。

其实,黑格尔说的这种词汇其实在汉语中很常见,叫做「正反同词」。训诂学称为「反训:义相反而兼通,美恶不嫌同名」,经典中比比皆是,比如:

《诗经》:新台有玼
「玼」表示「美玉」,后来反指「玉的斑点」,也即「瑕疵」,引申为「缺点、美中不足」之义。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引用多处三千年前的经典文献,狠狠的打脸,并讥讽黑格尔:

「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

【引自:钱钟书. . 管锥篇. 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1979).页3】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当然有些评价论述,类似一种「旁观者清」,我个人觉得还是有道理,但不怎么多。

当年,胡适在北大教西方哲学,懂多门语言的怪才辜鸿铭说:西方哲学古代在希腊,近代在德国,胡适不懂希腊语也不懂德语,他教西方哲学岂不是哄小孩子?说得胡适都不敢吭气。


深刻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思想,是不是一定要懂这个国家的语言?严谨一点说:是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我也无法下确凿的结论。但凭经验来看,我是没见到反例。比如:中国通、日本通不懂中文和日文,能叫「通」吗?

而且是哲学,我们知道,哲学文本都非常的晦涩难懂,如果不懂这个国家的语言,是很难深入了解其哲学思想,通过二手著作,不可能进入堂奥。

据我所知,专攻德国哲学的学者,大部分都懂德文,比如专攻康德哲学三大《批判》的邓晓芒和杨祖陶都是学过德语的。

我从黑格尔、林则徐身上,终于明白了圣经中【通天塔】寓言之深刻,也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偏见很难消除改观,恐怕语言造成的文化隔阂是主要因素。

这也就很好解释法显、玄奘等古代僧人,为什么当时佛经成堆,还要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去印度求真经,因为二手文献不可靠,不愿被误导。

通晓梵文、汉文、龟兹文等多门语言的鸠摩罗什大师曾说:翻译跟嚼饭喂给别人吃一样恶心。

连深谙多门语言和多种文化的大师,都觉得自己的翻译文献的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你就想想黑格尔能好到哪里去?而且黑格尔接触到汉学知识,几乎就是三手、四手。

吸收这种东西,相当于吃什么???

鸠摩罗什对汉语造诣有多高?读一下优美的《心经》就知道。后世一致评价他的翻译超越了玄奘版本。

综上之所述,我即便不怎么懂哲学,也下判断黑格尔评价中国部分,几乎没什么价值,可以忽略。

-------------------------------------------------------------------------------

最后要说的是: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不是见不得外国人说我们坏话,也许我做不到客观中立,但我会意识到这一点,尽量逼近。

我不知道有哪些学者说中国没有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就跟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一样可笑。

西方人语境下的信仰,就是信一神教的「上帝」: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仰就应该是上教堂搞那些宗教仪轨。(即便满口上帝、拯救的神棍,出恋童癖的概率高得出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敬天爱人、尊老爱幼」、「男效才良,女慕贞节」,为什么不是信仰?????????

这些信仰的恐怕比一些空洞的政治教条更符合普世价值的标准吧?

孔子说的「不知声,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应该算是一种「不可知论」,这是我见过最高明的论述,没有之一。

同理,西方人认为哲学就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经院哲学到笛卡尔到康德。。。。休谟。。。。等等,其他都不是哲学。

不管按照那一种「哲学」的定义,诸如:词源学的【爱-智(philo-sophia)】,还有「有系统的反省」,中国都有哲学。


中国有无哲学和中国人有无信仰一样,我认为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讨论,这就是一个乞求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隐含了不当前提是:

信仰鬼神才是信仰,不信仰鬼神就没有信仰。西方哲学才是哲学,其他的不是哲学。

讨论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著作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新儒家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两个人著作结合来看,应该能达到兼听之效。

但必须要承认,中国哲学偏重在道德伦理,若以西方哲学知识论,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是是很缺乏的,或者说很少,不成系统。

但我觉得东、西方哲学,很多地方还是相通的地方。

比如:苏格拉底和孔子完全是共通的:

1、两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2、两人都喜欢用诘问辩证的方法。类似于今天所谓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中国人这叫【慎思明辨、兼听则明】。

比如:苏格拉底擅用拉家常对话方式搞哲学,一步步追问穷诘,一不小心就中了他的圈套,苏格拉底其实让别人明白:要对先入之见进行反省。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观点、结论,其实有巨大的坑。

孔子也有这个方法,我前几天还回答过《论语》训诂学的一个问题:空空如也。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鄙夫来问于我,他如此诚悫,我就多方面分析他的问题和疑惑,正反、始终两端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帮助他解惑。

「叩其两端而竭焉」和苏格拉底的「穷诘法」几乎是一样的。

人类理智基础都是相同的,东西方圣人几乎是天然相通,只不过各自的表达各有特点,另外,侧重点不同,也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如:冯友兰所言,中国哲学文本如同中国画和诗歌一样,是偏向暗示的,不会明晰得一览无遗,中国古人写文章要求文采,韵律,那种形式逻辑一般的论证,古人是不写的。

西方人偏向形而上的思考,比如:「针尖上站几个天使」,其实跟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类似,是极限论问题,用今天的话说:空间是连续还是离散的?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用三段论逻辑学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虽然是错的,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考的偏好。

中国人的思考偏好,如陈寅恪所言跟古罗马人相似:偏重实用,不究虚理,我们的长处、短处都在于此。

当然,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古希腊人深邃的思想,如:欧式几何的公理体系,科学才成为可能。


小汉字见大历史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作为喜欢历史与哲学现实应用的工科生,最近两年出于职业生涯总结(27年的技术开发,以及技术开发管理)的需要,重温哲学思辨。 有闲时间看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四书,重温中国近代革命史以及典型人物传记。

分享一下个人心得。个人观点,我故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1.中国有哲学家,没有哲学体系

这个观点个人是认可的;

在1953年前,我们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孔子,知名哲学家孟子,子思,庄子,朱熹(祸祸中国宋以后儒家的祸首),王阳明 ,...,...。

每个哲学家家都是一个孤岛,没有形成具有逻辑指导意义的体系或严谨的哲学方法论。

哲学沦为"术",顿悟看智慧,渐悟看方法,我们缺少的是系统的逻辑缜密的方法论。

基于此,外国专家的批评有一定道理。

现代逻辑思辨确实有必要补上来,现实中非常有用。

2.现代哲学体系

2.1政党哲学体系

1950年起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哲学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和构建,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哲学思辨与方法论相结合的哲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1953年基本完成架构并付诸再实践。

标志性工程是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发布,并同第一卷第二卷一起指导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国家建设。

2.2现代哲学的多样与发展融合

现代哲学系统的多样化研究主要在大学的社会学研究院/研究机构,国家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等。

3.个人体会

掌握哲学方法论对个人实际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对历史多样化,哲学多样化的修习可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凯腾聚知

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Philosophy),这话也对也不对。从西方对哲学的定义来看,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纵观中国的道家儒家学说,道德经、易经、庄子、论语等著作都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玄之又玄的感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自然是不符合西方对哲学定义的严密逻辑的。


但是那是西方对于哲学的定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哲。黑格尔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这个不置可否,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与辩证法确实优秀。他的哲学往往是三段式的层叠展开。即三大命题,命题之中细分为三大论点,论点中有三大步骤。和我们中国的道家的鼻祖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十分的相似。要不是他看不上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我还一直以为他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大家。


相比于西方哲学思想的细密真实,层层解析最后明而易见。我国的哲学思想则是晦涩模糊,似懂而又非懂,从看懂到不懂懂再到看懂,参悟的过程才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理解。而西哲,纵然明亮,能看懂的又有多少。


简族

关于第一个问题,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

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中国哲学有个特点,即在过程中缺少思辨和逻辑,比较注重顿悟和灵感,观点零散结构上缺少体系,很多时候直接给你抛出一个观点,虽然很多观点今天看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多观点非常了不起。

说到前瞻性,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的“无中生有”是不是和霍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的这个假说不谋而合,再如,孟子曾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似乎是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西方国家的环保概念则是在20世纪的一系列生态灾难中才出现的。中国古代像这样今天看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观点还非常多,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而说到儒家,黑格尔对于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是很看重的,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孔子时,认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认为《论语》:

“只有一些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儒家的伦理道德内容十分广,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但是儒家的学说的确结构很零散,更多是一事一议,更没有形成体系化,也很少涉及到逻辑推论和辩论,更多只是孔子对学生的说教。孔子告诉人如何做,很少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思辨过程很少看到。

而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则非常注重伦理学的思想体系和辩证哲学,黑格尔的责备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一是对中国哲学还是知之甚少的。二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学的问题(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常识道德”)自然是备受哲人们关注的。而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论理”去推导,而是靠感情的打动和突发的感悟,达到既定的目的和结果。同样的研究道德伦理的荷兰有一位与黑格尔差不多同时期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著的《伦理学》,他的哲学著作仿佛就是阅读一本数学著作,因为他的著作,是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严谨的论述哲学问题的。黑格尔更看好的是这一类的学说。

像孔子这样的解决回答问题的方式故不能被严谨的黑格尔看好,因为,西方哲学即使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运用研究自然的方法,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的理智思辨。比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诸如此类的话,确实是常识,不能算做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所处的时期,哲学有着一种严密的逻辑和思辨特点,像是数学做证明题一样,容不得任何步骤打马虎眼。当然,说儒学没有哲学思辨也并没有贬低其价值,就比如说毕加索不是科学家,这并非贬低,某些国人不必内心不适。

不仅仅是早期的儒家学说确实思辨特点,尤其是到了先秦以后,儒家也很少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了,后代的大儒们几乎是在孔孟画的圈圈里原地踏步。哪怕是到了2千多年后的今天,国学大师们对《易经》、《道德经》的继承和发扬也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缺少严密的论和逻辑。仍然在原著道德观点上原地踏步,仍然对原著不敢质疑,不愿意批判性的继承。

我们的先贤们很少有告诉人们他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即具体怎么推导出来的(当然,有的不排除是灵感和顿悟出来的),尤其是孔子的儒家给人感觉是说教,直接叫你应当如何如何做,比如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中生有”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老子没有讲论证推导过程,儒家的著作中更不用说,完全给人一种说教感觉。观点缺少逻辑和思辨过程,就好比老师直接告诉你答案,不教你怎么推导出答案的过程,大家想想这会带来什么问题?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与孔子同时期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之间则特别注重和盛行辩论,往往为了一个观点反复切磋和讨论,不管是师徒之间还是同伴之间,经常为了和各自观点争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并没有影响师生关系,比如亚里士多德他曾作诗赞美过自己的老师柏拉图,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和传统,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这难免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追求真理和尊重老师并不冲突。亚里士多德的做法在孔子看来,哪怕是今天的中国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在中国“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品质。

而在整个论语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孔子和他的弟子辩论过,质疑过孔子(哪怕是到了今天,由于师生的不平等关系,也很少有哪个大学生敢对老师辩论、质疑,毕竟我们几千年来更喜欢“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有个性特点的人),论语全篇几乎都是孔子教他的弟子该如何如何做,有个学生向孔子请教鬼神之事,还被孔子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虽然先秦时期也有公孙龙这样的名家,当时很已经涉足逻辑学了,可惜这个以辩论擅长的名家后来没落了,中国的逻辑学基本停止发展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一种质疑和批判精神,更多我们看到的是对前人及其权威的崇拜。

▲ 网友评论“孙家洲事件”,大家自己百度事件详细过程


权威当道,盲目崇拜,个性打压,过多的说教,缺少理性、平等、批判、怀疑、思辨特点的孔子的伦理哲学就这样很难被西方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认同。


第二个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问题,其实是个关于哲学的定义问题。

要搞清楚中国有没有哲学,前提条件我们是不是得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关于哲学的定义,先不说在东方众说纷纭(不要总提高中课本上的定义),单单就是西方也至今也一直没有一个明确且公认的标准定义。为什么哲学的定义不明呢?因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明,哲学按照知识分类的话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类,人文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各种概念定义不是很明确,很容易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况且是哲学研究的不是具体的事物,就更难以有公认的定义了,这也正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点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的定义其实就是没有定义。

哲学各种定义特点没有自然科学类的中各个学科那么精确清晰是因为物理、化学、生物等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的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在德国的莱茵河水分子的结构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难道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长江的水分子的结构就和莱茵河的不一样吗?

如果我们退一步讲,就算按照近代西方哲学的那一套特点,中国古代也还是有哲学的。老子说:“有”(存在)“无”(思维)同出谓之玄。用今天的话说:老子的玄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直到19世纪才成为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所谓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其实翻译问题也是原因之一。那么中国的哲学是什么?——玄学是也。所以,西方的philosophy一词比较准确的对应的应当是中国的玄学一词。

不少国人对西方哲学了解的甚少,毕竟课堂上我们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哲,而且书本把马哲以外的哲学全部否定掉了,课本上这种搞法我不评论。老马在哲学上也不过是集大成者,记得高中老师曾经开玩笑的说,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其实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拼接到一起后搞出来搞出来了一个唯物辩证法。

最后,关于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哲学,不过是个定义问题和翻译问题罢了。关键在于怎么看,按什么定义看,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我想,但凡真正爱好哲学,了解哲学的人,是不会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维的)。


哲思之辩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见识少,回答不了。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哲学,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哲学,从词源上讲,是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关智慧的思想。说到智慧的思想,有哪些经典超过道德经呢?对道德经越深入了解,才能越了解其中的智慧。对道德经一知半解,或者从字面上理解,觉得道德经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没有什么智慧。不要说老外,许多中国人对道德经都不了解。很多现代人翻译的道德经已经失去了精髓。黑格尔对道德经不是很了解也很正常。

可惜黑格尔死的早,要不让他见识一下道德经的思想,看他还说不说中国没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