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中的“假道伐虢”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百里奚,一位大器晚成者,七十多岁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迹。

他的一生历经四个君王,这四个君王对他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从百里奚的身上,隐约见到一点“华夏首相”管仲的影子,这种相似,有种难言。

历史上关于百里奚的看法,说法不一。唯一能百分百确定的是,他很穷,真的很穷。穷到了令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出身,而忽视了他坎坷的后半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最后。

目前,最主流的说法认为,百里奚是虞国人,家境贫寒。

他三十多岁才娶妻杜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孟明视。

人们习惯从自身出发,结合环境,隐约能见到自己未来的路,往往会有所惶恐,继而安于现状,亦或是随波逐流,部分人会勇于改变现状。幸的是,百里奚属于后者。他拜别妻子,并告诉她自己的志向。妻子杜氏深知自己的丈夫有才不得遇,十分体谅,就鼓励百里奚到外头闯荡。

在百里奚周游列国的那天,他家里甚至已经揭不开锅,天不亮杜氏起来,杀了唯一一只会下蛋的母鸡,然后劈了门闩烧火炖母鸡,煮了点小米饭,来为丈夫饯行。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到过宋国和齐国等国家,因在陌生地无依无靠,总是怀才不遇,因此得不到重用。

他在齐国游仕期间,曾一度陷入窘境,甚至在街头乞讨,以此来维持求仕生涯,总之是十分苦逼。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天他来到了齐国郅(zhì)地,他遇见了蹇(jiǎn)叔,如管仲遇鲍叔牙一样,百里奚遇到了蹇叔,在蹇叔的举荐下,总算有所小发迹,他在虞国谋到了一份“大夫”的差事。

原本一切照常进行,似乎从这里开始,应该顺风顺水,可虞国国君偏偏是个视财如命的家伙,这位国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接纳了晋国送来的宝玉和宝马等厚礼,答应借道给晋国,示好晋献公(重耳的爸爸):收人钱财替人办事,晋国大哥,助你一臂之力去讨伐虢(guó)国吧!

虢国和虞国的土地紧挨着,这两个小国同时又和晋国是邻居,小哥俩唇亡齿寒,但虞国国君一心却在珍珠宝马宝玉上,岂里能看到这些?晋国不只一次派人向虞国借道,这虞国国君都答应了。期间,百里奚几番劝说都无济于事,君王财迷心窍听不进任何谏言,百里奚也很无奈不再相劝。他倒是非常愤慨:“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

果不出所料,晋国几次借道把虢国给灭了,同时把矛头直指“借道有功”的虞国。

公元前655年,在晋国灭掉虢国后,回师途中顺便灭了虞国,虞国的国君被俘,百里奚也随之成为了阶下囚。但晋献公这个人非常赏识百里奚,觉得他非常有潜质,就想挖来为自己效力,百里奚是个刚强之人,坚决不同意,他拒绝在为晋国做事,因此被晋献公下令充作奴隶,后来作为陪嫁品之一,被押送到了秦国,以结秦晋之好。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处于敌我两国中间的小国,受到敌方强大力量威胁时,某方常用出兵相助的方式,将这股力量给渗透进去。夹在中间的小国,只用“追捧奉迎”是不会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往往面上说着“保护”,实际真正做时会借良机出兵,以控制“三角”局势,使中间国失去自主权,进而再乘机突袭,就能轻松获得胜利。所以,原本自救的状态应该是:晋国伐虢,虞国要出兵相救,同样晋国如果伐虞,虢国也应当出兵相救,唇亡齿寒,互相帮衬。

这个战略也被收录到“三十六计”。即: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文/晚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