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中,开篇就给朱棣靖难成功埋下伏笔,你没注意?

明朝的历史中,其实朱棣自己并不想当反.因为自己当燕王,其实也是海外的皇帝,待遇也很好,只是当时削藩被逼无奈.因为削番过程中有亲王自杀,朱棣也很忌惮,万一被削去兵权,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朱棣第三次南征,确实是直接绕过了盛庸防守的济南直接奔向南京方向,但朱棣的心思是诱出盛庸的军队,在半路打伏击,如果直接打南京,将被盛庸的军队追着打,

再加上南京部队的抵抗,会收到两面夹击,形势危险。所以朱棣的军队半路打伏击,消灭盛庸手下大将平安的军队后才攻入南京的!如果看过月关的《锦衣夜行》,最精彩的就是靖难篇章,让你会不由自主的感慨是否真的有一个人穿越回了明朝,通过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来帮助朱棣靖难成功,里面发生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和真实的历史契合的太精彩了,让人恍然间觉得都是真的。

太祖的机制就是让朱氏宗族在皇帝被权臣,宦官等架空时攻进京师,以确保皇位在朱氏手里,而建文帝现在就削藩,等于把以后宗族的力量给削弱了,也是在打太祖的脸。朱棣虽然就是想篡位,但他用这个“清君侧”的理由的确是符合太祖祖训的。如果当时真的是那两个大臣有不臣之心,朱棣的做法就是太祖防御机制的启动。只不过他才是谋反之人,用太祖的机制套路了建文帝,让建文在舆论上占不到便宜。

朱允文败的不冤,朱棣胜的也不易。自古藩王成功的只有这一例,只能说他把能打仗的武将都排斥在外,重用自己表哥一次又一次打寒了武将的心,以至于打到南京都是投降的,毕竟南京城城高水深,粮食储备充足,人心却散了。

还有用人不当,方孝孺是个食古不化,只讲微言大义的老古董,黄子澄气量狭小,无容人之量,且贪财忘义。另外败军神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几十万大军葬送,最后这货还偷偷打开南京大门,放朱棣进城。这样一个货你说他能当好皇帝,身边除了奸佞之徒,就是迂腐之辈,能治理好国家,偶有俊才却弃之不用(徐辉祖,)说他是昏君绝不冤枉他。

其实朱允炆是个好皇帝,只因为削蕃断送了他自己的大好前程。朱允炆从小到大都是读的圣贤书,从未经历过战争。而他叔朱棣本身就是从死人堆爬出来的能征善战的虎将,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也是无奈之举,长子短命,只能传给皇孙才名正言顺。谁叫朱元璋把皇位传给长子写进法律呢?难道他不知道四儿子朱棣有大才,很可能他死后造反?朱元璋在晚年疑心病特别重,那么为什么不杀了燕王朱棣?给自己的皇孙扫清一切障碍,这里面到底朱元璋是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底其实朱元璋本来也想立朱棣,皇孙年轻,没有班底加上治国才能不及朱棣,但是最终还是立了朱允文,至于为什么已无成得知,所以后来的事估计朱元璋也有预料的,只是在赌朱棣反不反!朱允文没有班底更本无法抗衡。

就当时大明的情况,外患还未彻底清除,而朱允炆还没有很大的声望,压不住朝臣,长期下去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而朱棣有能力、有魄力、有声望、有资历,所以朱棣的夺位不但没过而且有功,他稳固了大明江山,为大明后期发现打下基础!

而南京是帝国的大脑,其它地方则是躯体,能控制躯体的只能是大脑,替换大脑后躯体也只会听新的大脑指挥,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你将北方游牧民族赶到天涯海角,他却很快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游牧民族如果攻下重要城市却会丢掉大片领域的控制。

北京今天有这样的成就,完全得益于朱棣把国都迁到北京,北京宋朝以前还是苦寒之地、不毛之地,以前的燕云十六州在宋朝之前还没有发展!满清入关又把北京当国都,目的就是逃回关外更快!要不以北京当地的胡人之后,北京本地人能够将北京发展为三线城市就不错了!

说简单点就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了,两人争家产,一个失败离家出走,另一个就顺理成章的继承家产打理家族事务了,其他地方的家臣家奴管不了家主的家事,谁当家就听谁的话就行了,反正谁当家都给他们发薪水。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从朱元璋卷,朱元璋打下南京的时候,当年明月先生就已经给朱棣靖难成功埋下了伏笔。因为书中说的是,中国自古都是从北往南,更加容易统一,中国的地势是从北往南从高到低。所以朱棣的成功也可以是注定的。作为明朝的各地臣民和地方官府,只效忠朝廷,谁坐江山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