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间核潜艇下潜深度对比,差距还是挺大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1957年1月17日开始试航,它宣告了核动力潜艇的诞生。

​目前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有6个,分别为: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潜艇最多。核潜艇的出现和核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潜艇部队作为各国水下作战的先锋力量,一直担当着刀刃上的刀尖的角色,但是随着现代对潜探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核潜艇被探测到的概率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声呐探测技术日臻完善外,磁探测技术、热探测技术、尾迹探测技术等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核潜艇受到的威胁日趋严重。

​因此,当今世界主要核潜艇大国,都比较重视对核潜艇大潜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外国媒体非常关注中国核潜艇最大潜深数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下潜深度是核潜艇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核潜艇采用大潜深、超大潜深技术是提高其隐蔽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下潜深度大意味着核潜艇有更高的战术灵活性,可以选择更大的水深隐蔽自己或躲避反潜武器的攻击。

​美国和俄罗斯在几十年的潜艇发展中,不断的突破潜艇的极限深潜。在冷战时代,苏联海军对于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就有着痴迷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惜用昂贵的钛合金建造了一批“金鱼”——黄金打造的金鱼,苏联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研制了下潜最深的M级攻击核潜艇,人们称它为“共青团员”M级核潜艇,全面采用钛合金等高端材料,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1250米,实际下潜记录是1091米创造世界纪录,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核潜艇打破麦克级核潜艇创造的下潜纪录,足以说明苏联人制造合金的技术那是杠杠的。

再来看看美国海军的核潜艇,美国海军由于在海军整体实力上远强于苏联海军,且美军主要精力用在了发展航母上面,对于核潜艇的潜深没有苏联那么痴迷,美国主要集中于发展核潜艇的降噪以及艇载设备、武器系统的完善上。

美国海军主力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早期型最大潜深也就300米,后期型也才达到450米。虽然冷战后期的“海狼”级最大潜深达到了600米,但美国只建造了3艘,转而建造弗吉尼亚级,并将下潜深度减为480米,因为美国海军在冷战后注重濒海作战,不需要核潜艇具备那么大的潜深。至于各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普遍在300米以内。

如果拿各种船只钢材强度来进行比较,目前普通民用船只需要250兆帕,一般水面军舰则超过300兆帕,而能起降固定翼舰载战斗机的大型航母用钢则需要达到800兆帕以上。

​至于潜艇用钢,对屈服强度的要求则最为严苛。目前俄罗斯的潜艇专用钢屈服强度超过1100兆帕,美国早些年的潜艇钢达到890兆帕,法国为980兆帕,日本“苍龙”级AIP潜艇用钢强度也达1000兆帕。据悉,中国093型和094型核潜艇的最大潜深只有300米。

中国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要突破军用特种钢材的性能桎梏,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新一代潜艇特种钢材已经达到了785兆帕,这已经能够支撑核潜艇在400米以上的深海自由活动。

公开报道显示,我国第三代核潜艇之中的095型攻击核潜艇很可能于去年开始分段建造。去年,我国钢材研究领域连续获得突破,先是屈服强度达到1100兆帕的低碳低合金结构钢开始工程生产,095型艇第一批次采用的可能是达到美俄先进水平的1100兆帕钢材。

如今,国产军用舰艇专用钢材性能、大直径耐压壳体焊接技术、一体化自然循环压水堆、主动降噪技术等均获得重大突破,而且基本都实现了工程应用。

所以,对于我国第三代核潜艇095型攻击核潜艇,以及未来的096型战略核潜艇,确实可以报以较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