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章邯打不赢项羽选择投降,打不赢刘邦为何要自杀?

周琦

章邯并非打不赢项羽才选择投降,而是另有原因。

章邯是秦末名将,大秦帝国最后唯一的支柱,自章邯领兵平乱,屡战屡胜,击败陈胜手下大将周文,解函谷关之围;杀田藏,收复荧阳;围陈县击败陈胜,导致陈胜被车夫刺死;斩杀齐王田儋,逼死魏王魏咎,灭楚将梁项,围攻赵国于巨鹿,军功赫赫。



只可惜当时秦二世为帝,赵高专权,而赵高又猜忌章邯,章邯与项羽交战期间,曾派手下长史司马欣到朝延赵高处打探消息,赵高不见,而粮食又不能足额供给前线,导致前线交战的章邯胜也不能,败也不是。

胜,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败,败军之将,难逃一死。章邯能怎么办?巨鹿一战,章邯虽败,但不至于崩溃,于是只能投降项羽。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记载赵高是章邯所杀,而《史记》记载赵高是秦王子婴杀的。无论章邯有没有杀赵高,他投降项羽都是迫不得已的。

那章邯为何宁愿自杀也不投降刘邦呢?

至少有三个理由:

1、不愿做反复之人。章邯为秦国名降,迫不得己投降了项羽,背叛了秦国及秦人,虽事出有因,但背叛就是背叛,如果再投降刘邦,等于又背叛了天下反秦霸主项羽,如此反复,做为一代名将,如何有脸面存活。



2、章邯乃忠义之人。怎么看出来的呢?从章邯的行动可以看出,章邯临危受命,率领一群囚徒,不断的东征西战,为秦国的苟延残喘,立下汗马功劳,章邯本想尽力守住大秦帝国,无奈奸臣当道,被逼投降,如果章邯是奸诈小人,完全可以拥兵自立,但章邯乃忠义之人,不能一降再降,只能以自杀身死保全名声。

3、无容身之处。投降项羽,把秦人得罪完,而刘邦先进的关中,原关中数万秦军及原秦国官吏大都投降刘邦,如果章邯再投降刘邦,那些旧秦人会放过章邯吗?而同时以项羽为首的西楚霸王会放过章邯吗?

章邯自杀前大喊:天下之大,为何容不下我章邯?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个问题放在今天,大家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一样是打败,投降过一次,说明心里底线是可以接受投降的,那为什么第二次就自杀呢?可是放在那个年代,这个问题太容易理解了,就是出身。



秦朝末年,尤其是巨鹿大战以后,以王离为首的秦国最精锐的边军主力被项羽消灭,秦国的颓势已经显现出来,而这个时候,赵高一再拒绝章邯请援,不发一兵,不给一粮,章邯统率的部队已经陷入绝境,这个时候,投降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选项。但是,那个年代的将军,选择投降的对象很重要,说白了,就是门户观念。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项羽出身豪门。他爷爷是楚国上将军项燕,为旧楚国第一大将,统帅楚军20多年,战功赫赫。而把项羽带大的叔叔项梁,则是起兵后的楚国新一代上将军,受封武信君。可以说,项羽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纯正的贵族血统,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章邯投降这么一个击败过自己的豪门后代,贵族子弟,不算丢人。

反之,刘邦的出身和项羽完全不能比。刘邦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放在今天就是一个乡长级别的。他祖上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豪门,就是一个普通平头老百姓。对于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刘邦,本身就是贵族子弟出身的少府章邯,是不放在眼里的,根本瞧不起。所以说,一样是战败,面对贵族子弟项羽,他心悦诚服选择投降,面对平民百姓刘邦,他宁死不从,血战到底,最后宁可自杀也不降。

这就是隋唐以前,一直奉行的血统论的威力。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一、已经是秦将降楚,现在又以楚将身份降汉,别说外人后人怎么评价,自己也接受不了,这种羞愧之心是最主要的,而且两次带兵投降,以后跟他的人也不多了带不了兵了,那么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早晚要死;

二、上一次跟自己投降项羽的士兵被项羽活埋了二十万,这次再投降刘邦会如何对自己和部下,是一个未知数,再说刘邦也没来劝降;

三、和项羽输给刘邦就要自杀一样,两者势不两立。但是刘邦能接受公子婴投降,为什么不能接受章邯?他也考虑到投降的话以后要跟刘邦打项羽吧;

四、投降项羽是因为项羽是名将之后根正苗红,而刘邦只是无名小辈?可能也有这原因,但我觉得这点没那么重要,要说刘邦小辈就不投降他,那么公子婴怎么不这么想?

当然只是罗列了所有可能,被章邯看到他可能会说,我就只是因为XXX,那有你说的那么多复杂


傻七4

第二次是真没实力了。章邯的三秦部队,实际上都是刘邦攻入“咸阳”后,收编的“秦军”。鸿门宴之后,刘邦被迫裁军,留给“章邯”的。所以刘邦才轻易战败“名将章邯”:当年,刘邦对“投降的秦军”可有“不杀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