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杀死狠毒的吕后?

用户67023017588

刘邦不杀心如毒蛇的吕后不是因为仁慈之心,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吕后是刘邦的"恩人"。刘邦因为家里穷,再加上他不学无术,很早便混迹于黑白两道,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后来,在萧何的帮助下才当上泗水亭亭长,但30好几的人还是光棍一条。后来,富甲一方的吕公因避仇人来沛县,县令和吕公是故交,吕公乔迁新居时,县里的达官显贵都来庆祝。刘邦也是凑热闹,结果打了白条吃了白食,临走时还白捡了一个老婆,吕公主动把女儿吕雉嫁给了能说会道、相貌出奇的刘邦。

而屈嫁给刘邦的吕雉任劳任怨,相夫教子,当好了贤内助。刘邦起义时,吕家散尽家财支持和资助他。在举事过程中,吕家人也是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称帝后,不是封自己最宠爱的戚夫人为后,而是封吕雉为皇后。因为吕后对他有恩,刘邦自然不能轻易废除和杀死吕后,以落忘恩负义的恶名。

另一方面,吕后深谛政治之道。吕后虽然狠毒,但也精明,她利用自已先入为主的优势,通过政治攻关,及糖衣炮弹而笼络了朝中重臣,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刘邦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在朝中大臣一致反对下没有成功,更不用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吕后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都知道吕雉是一个狠毒的女人,那她为什么狠毒?

其实,还不是刘邦的所作所为让她彻底寒心?比如,

吕雉在项羽处,坐牢回来后,刘邦身边多了一位貌美如花的戚夫人,又生了儿子;这时的刘邦喜新厌旧,甚至还妄图换皇后,废太子。这让吕后彻底寒心了,从而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狠毒。所以,她后来对戚夫人,最为狠毒!


面对越来越狠毒的吕雉,刘邦为什么不杀了呢?可能以以下个原因:

一、刘邦之所以没有杀死狠毒的吕雉,这是因为,刘邦从一介小吏打出一片天下、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并且直到刘邦去世,在这一过程当中,吕后不但没表现出狠毒的本性。或许,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只是展露出了自己狠辣的手段,并不能看出她有多么的狠毒。

二、 年轻时吕雉不嫌刘邦是穷光蛋而嫁给了他

当年,吕父在家乡本是富户望族,因与人结仇,无奈之下,投奔了朋友沛县县令。县令不但收留了吕氏父女,还将他一家人当作上宾,给沛县上下官吏打招呼,让他们到吕父家祝贺。面对穷光蛋一般的刘邦,吕父不但没有嫌弃,还相中了她,把自己漂亮的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而吕雉也心甘情愿。



三、刘邦外出征战的时候,后方一直是吕后坐镇的,并且遇到什么困难都大力的支持他。所以,吕后在刘邦心中是个非常好的妻子,试问这样的女人刘邦怎么可能杀?

四、刘邦是个仁厚的人,也很得民心,不像项羽动不动就屠城杀人,刘邦很少杀人的。至于很多人都说刘邦屠杀功臣,这是很多皇帝的通病,其实他杀的功臣也就寥寥数人,而且其中很多是吕后杀的。可见,刘邦并非心狠手辣之人。让他杀死自己的结发妻子,还真有点难为他。



五、吕雉为刘邦坐牢,还千里寻夫不离不弃。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颁发诏令,命人修建秦始皇陵墓。沛县县令,命刘邦负责押送修建工人。但到达大泽后,逃走了一些工人,刘邦干脆与其他人一块逃走了。县令听说刘邦逃跑了,非常恼怒,便把他的老婆吕雉给抓了,并进行了拷问折磨。后来,在萧何等人的运作下,吕雉才脱离了苦海。出狱后,吕雉双到芒砀山,千里寻夫,她对刘邦可谓不离不弃。



六、吕雉绝顶聪明,做事决绝。刘邦知道吕后的能力,他同样知道太子的无能,自然需要吕后好好的活着,来震慑朝臣。甚至帮他处理一些朝前自己不方便出手的事情,比如“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1、韩信,是被吕后骗进宫里处死。刘邦知道韩信死讯,来了个“且喜且怜之”,其意思无非是自己不方便出头杀的人,是老婆替自己解决了。

2、彭越,被流放后路上碰见吕后,凑过去一通哭诉求情,结果被吕后带回长安;然后安个谋反的罪名,把他做成了一种肉酱。

可见,于情于理刘邦都绝对不会杀吕后的。


超能古博士

刘邦之所以没有杀死狠毒的吕雉,这是因为,刘邦从一介小吏打出一片天下、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并且直到刘邦去世,在这一过程当中,吕后不但没表现出狠毒的本性,而且,从刘邦的立场上来看,吕雉还是一位深深爱他的妻子,是一位帮助他夺得天下、清除身边隐患的大功臣。那么,吕雉对于刘邦,有哪些功劳呢?

一、不嫌刘邦穷,一张空头支票娶到了富户美女。当年,吕父在家乡本是富户望族,因与人结仇,无奈之下,投奔了朋友沛县县令。县令不但收留了吕氏父女,还将他一家人当作上宾,给沛县上下官吏打招呼,让他们到吕父家祝贺。于是,大家都准备了贺礼前去祝贺。刘邦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不能落后。只是,别人祝贺,都送了钱。

而刘邦本来就薪水低,加上好交朋结友,口袋里没几个子儿,拿不出贺礼。可他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他大大方方地递上名片,然后在礼簿上写上万钱,可一个子儿也没交,开的是空头支票。然而,恰恰是这个开空头支票的穷吏刘邦,后来被吕父相中,把自己漂亮的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而吕雉也心甘情愿。

二、千里寻夫,不离不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颁发诏令,命令各郡县押送刑徒到咸阳,修建秦始皇陵墓。沛县县令命刘邦负责押送。刘邦讲义气,到达大泽后,逃走了一些刑徒,刘邦干脆把其他的人也放了,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他带领十多个人,到芒砀山的崇山峻岭间落草了。

县令听说刘邦放了刑徒,自己逃跑了,非常恼怒,便把他的老婆吕雉给抓了。在狱中,狱卒见吕雉年轻,颇有姿色,便屡屡调戏她,吕雉不从,狱卒又不断辱骂,后来在刘邦的朋友任敖和萧何的运作下,吕雉才被救出狱,脱离了苦海。出狱后,吕雉到芒砀山,千里寻夫,在茫茫林海中找寻,最后刘邦竟让吕雉给找到了,可见他对刘邦的不离不弃。

三、先斩后奏,为刘邦清除隐患。刘邦当上皇帝后,韩信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为何?一则,韩信手握重兵,搞得不好就容易分庭抗礼,兵戎相见。二则,韩信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而钟离眛是刘邦下旨追捕的对象,收留他,这不是与皇帝对着干么?三则,有人向他报告,韩信与陈豨拉拉扯扯,准备内外勾结,有谋反的打算。为此,在刘邦亲征陈豨的过程中,吕雉自作主张,联合萧何一起,先斩后奏,将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那么,吕后此举,是否得到了刘邦的默许?窃以为,这不仅得到了刘邦的默许,而且还为刘邦立了一大功。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吕雉与刘邦是结发夫妻,在风雨和战火中并肩走来,对于刘邦的心思,即便是那些未曾用言语明示过的心思,她都洞若观火。她之所以果断处置,痛下杀手,其实是帮了刘邦一个消灭异己的忙,既给刘邦消除了心腹大患,又顺水推舟地为刘邦免除了“杀功臣”的嫌疑,不至于在军中引起骚动甚至叛乱,可谓一举数得。

作为妻子,吕雉与刘邦同甘共苦,共担患难。刘邦在世的时候,她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贤内助,至于后来的狠毒,那都是权力争斗的结果。所以,吕雉既是贤内助,又为刘邦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刘邦又怎么会蠢到去杀掉她呢?


帝国的脸谱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捋一捋,吕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和刘邦是什么样的关系?她的狠毒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上有没有让刘邦一定要杀了她的理由?


吕后名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刘邦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一,富家女下嫁刘邦。


刘邦年轻时可是个顽皮且不务正业的主,是吕后的父亲慧眼识英豪,把貌若天仙的吕雉嫁给了穷的叮当响的刘邦。当初吕家家财万贯,吕后娘家以雄厚的家产帮助刘邦起事打天下。吕后和刘邦是一对并肩作战的夫妻。汉朝的江山是吕后与刘邦一起风雨同舟打拼出来的,汉朝天下能打下来可以说有一半的功劳都是吕后的。


当初打江山,吕后并没有任何乱政之嫌,她只是一心想辅佐刘邦。


比如斩白蛇方案和刘邦感性说,都是吕后和萧何想出来帮助刘邦起义造势的方案。


得到这样有貌有财又有政治头脑的吕雉做老婆,是刘邦三生三世修来的福气,这时的刘邦会舍得动吕雉一下吗?


二,诛杀功臣


在刘邦继位后不久,听说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刘邦十分生气,他怕韩信和钟离昧在一起造反,就想杀了战功磊磊的韩信,又怕引起众将军的不满,一直下不了手。这时候也是吕后将韩信骗入未央宫,将其杀死。


还有彭越,刘邦本来只是把他流放了,也是吕后力主杀死他。为刘邦稳定执政,扫去一切隐患和障碍。吕后这位为了帮丈夫刘邦实现政治报负,处处上前挡枪挡剑的贤妻加干将,刘邦会怪她杀她吗?



三,流离颠徙


刘邦起兵,吕雉就开始过起了提心吊胆的日子,不是担心刘邦有危险,就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时时得不到保障。她和刘邦的父母还一起被项羽抓去当人质,而且一当就是两年时间多。


人质生涯结束后,吕雉回到刘邦身边,发现刘邦身边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她的位置被美貌又年轻的戚夫人给占领了,吕雉当时的失望可想而知。


多年的流离颠沛,两年多的人质生涯,换回来的,居然是这样的结局,怎让人不心寒。但是吕雉还是忍辱负重,做不了宠妻,继续做刘邦政治上的得力伙伴。刘邦面对这般既顾全大局又识大体的结发妻子,怎会起得了杀戮之心?



四,“人彘”事件


吕后跟着刘邦后面南征北战,舍生入死。刘邦在位时,她也没动过刘邦的嫔妃们。吕后的狠毒,主要表现在刘邦死后。上下五千年历史书上就有记载:刘邦临死之前,还对吕后交代,说他最喜欢刘如意,也就是戚夫人生的孩子,交代吕后以后要把他培养成才,说刘如意将来一定有一番作为。正是这个交代,不仅涉及到篡夺太子位子的危机,而且也很可能动摇吕后的地位,这换了任何一个女人都没办法接受,也才造成吕后之后的彻底的崩溃和爆发。也有人说,吕后后来的一些狠毒行为都是被逼出来的。


刘邦当初不杀吕后,都属于非常的正常,只是刘邦太低估了女人的妒忌心,而且刘邦死后,这个戚夫人还非常的不识事物,最终触犯了吕后的底线,新仇旧怨加在一起,才酿成了刘如意的暴死,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凄惨事件。在吕后做这些事的时候,刘邦已经在黄泉之下,也管不到那么多了。


五,执掌天下,临朝称制。


吕后好不容易把太子刘盈,扶上了皇位,太子刘盈又胆小儒弱,才有了后来吕后的垂帘听政和临朝称制。


在吕雉统治期间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了挟书律,还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给予了吕后极大的肯定“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垂帘执政期间社会一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对这样会治理国家的吕后,想必刘邦九泉之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其实从度娘上查一下也知道,我国史学家们对吕后的评价也都非常的高。吕后不仅是刘邦的贤妻,更是他政治利益上的好伙伴。她之所以被留下狠毒的千古骂名一是因为诛杀功臣。二是因为“人彘”事件。


刘邦死之前的吕后诛杀功臣都是为了刘邦的政治前途和利益,也可以说是得到刘邦的默许的。而“人彘”事件是发生在刘邦死后,也是这位戚夫人在刘邦死后还一味的嚣张,咎由自取的结果。


所以从上面几点来分析,刘邦根本也没有理由要去杀吕后。他不仅不会杀吕后,更是希望吕后能好好的活着,吕后还是他临死之前的托孤之人,与他下面的臣子相比,刘邦更相信他的老婆吕后,刘邦清楚吕后的魄力,他也知道才17岁太子刘盈的儒弱,他需要吕后帮扶太子刘盈震慑朝臣,以此来巩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汉朝刘氏江山的稳定和繁荣。如此看下来,是不是就很清楚,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会杀吕后了吧!



有书共读

那我要反问一句了,刘邦为什么要杀吕后呢?大家都知道吕后是非常狠毒的,而刘邦是以仁义出名的,天下打下来之后,杀功臣的事情基本都是吕后在干,杀那些功臣谁敢说刘邦是不知情的呢?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只是展露出了自己狠辣的手段,并不能看出她有多么的狠毒。

众所周知,吕后将戚夫人给做成了人彘,那么人彘是什么?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将一个人剁掉四肢,然后把眼睛挖出来,把铜注入耳朵,令其无法听到东西,然后将其嗓子毒哑,让犯人不能说话,之后扔入厕所,当然了鼻子之类的也是要割掉的,并且还要保证犯人不能死去,要活着遭受这些痛苦。

干的这些一般狠毒的人还真的干不出来,可是这个时候刘邦早就死了。刘邦不杀吕后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仔细去看看历史,刘邦本身杀的人就不多,更何况他一直在塑造自己的形象,让他去杀了自己一无所有时候就在一起的结发之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刘邦立了太子之后,肯定不会杀吕后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江山托付给了吕后了。

吕后在历史中的确是个非常好的妻子,刘邦外出征战的时候,后方一直是吕后坐镇的,试问这样的女人刘邦怎么可能杀?而且刘邦知道吕后的能力,他同样知道太子的无能,自然需要吕后好好的活着,来震慑朝臣。

所以说于情于理刘邦都绝对不会杀吕后的,其实换一种角度想,吕后如果不够狠毒,他和自己的儿子如何管理朝政?如果吕后很软弱,那恐怕历史就不会这样演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要说刘邦为什么不杀吕后肯定不是因为还存在夫妻感情。首先吕雉对刘邦的感情早在刘邦的一次次遗弃中消磨殆尽。刘邦造反的时候,把吕后留在了家中,结果被秦朝政府抓了进去,受尽了虐待,关了好多年,吃了不少苦头。如果说这时候吕雉对刘邦还有感情还可以理解,但是随着刘邦当了汉王杀回去的时候,他并没有去接曾经因他受了好多年牢狱之灾的糟糠之妻,而是忙着收敛财宝和美女。直到项羽的并打过来时,刘邦才想起老家还有爹还有老婆孩子,可是这时候去接已为时已晚,吕雉早已被项羽抓去当了人质,又做了两年的俘虏,吕雉为刘邦吃了这么多苦头,按说刘邦怎么着也得有感激之情吧,但是在一次逃跑中,他竟将儿子女儿推下车,不能再流氓了。吕雉在经历了这些事后,早已看清刘邦的流氓本质,对他的感情荡然无存。而刘邦呢,开始可能有对吕雉的愧疚,但是并不深,并且随着吕雉在后宫的心狠手辣,连丝丝愧疚也都没了,两人完全没有了夫妻感情,成了政治夫妻。

吕雉绝顶聪明,并且心狠手辣,做事决绝,刘邦需要她看守后宫,甚至帮他处理一些朝前自己不方便出手的事情,关键时刻还需要她出来咬人,“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就像彭越,被流放后路上碰见吕后,凑过去一通哭诉求情,结果还真起作用了,他不用流放了,被吕后带回长安,然后安个谋反的罪名把他做成了一种肉酱。又比如韩信,也是被吕后骗进宫里处死。刘邦呢?刘邦知道韩信死讯,来了个“且喜且怜之”。喜从何来?无非是自己不方便出头杀的人,太太替自己解决了。


国家人文历史

吕雉狠毒,难道把孩子推下车独自逃跑的刘邦就不狠毒吗?所以刘邦和吕雉是同一类人,所以惺惺相惜的人。



刘邦发迹之前

吕后堪称是贤妻良母,吕雉嫁给刘邦前,刘邦可以说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家中一贫如洗,而且刘邦还有一个偷情生下来的儿子刘肥。可是吕雉毫无怨言,秉持家务,勤俭朴素,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对刘邦也是体贴入微;刘邦押解的犯人逃跑了,刘邦无奈,逃入了芒砀山中,而吕雉不辞辛苦为刘邦送衣添食。可以说这一时期刘邦心中对吕雉应该是很爱护的,而且心中对吕雉应当是有愧。



刘邦发迹之后

刘邦发迹之后更是离不开吕雉,这个离不开是因为吕雉知道刘邦在想什么。看透了刘邦为人,而自己也变成了刘邦一类的人,从而成为了刘邦的左膀右臂。便慢慢的掌握了权力。



刘邦囚禁了韩信之后,去平定陈豨叛乱,这时候的韩信想要乘机反叛,吕雉当机立断,采用萧何计谋,骗韩信入宫诛杀了韩信。类似的事件还有诛杀彭越等事件。吕雉俨然已经成为了刘邦肚子里的蛔虫。只要刘邦想做而不敢做的,吕雉都代替刘邦去做。这样一来吕雉在刘邦集团也就慢慢的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最后刘邦晚年的时候想剪除吕雉的权力,却没有想到吕雉集团羽翼已丰,奈何根本也没有办法了。



综合来说吕雉前期堪称忠孝贤良的妻子,后期就变成了刘邦肚子里的蛔虫,去做着刘邦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时候的刘邦杀吕雉就等于自断臂膀。等到最后想剪除吕雉羽翼的时候,却发现时不我待已经去世了。


我是越关

首先吕后并不能算是恶毒,起码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也没有做什么恶毒事情。虐杀戚夫人,诛诸刘,吕氏称王都是很后面的事。在刘邦活着的时候,这些事都没有发生。刘邦不可能预知未来。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所做的事情并没有超出刘邦肯定接受的范畴。而且这些事恐怕很多都是刘邦自己想做抹不开面子做的吧。比如诛功臣,这是刘邦想做,但是刘邦抹不开面子去做的。

这里要说的是韩信之死,更多的时候,怨不得吕后。刘邦早就有处理韩信的意思,不然会刻意把他从楚王押送回洛阳,降位他为淮阴侯就可以看出刘邦的意思是怎么样的。楚王韩信确实没有反,降为淮阴侯的韩信有没有反这个事情不好说。陈豨谋反是真的,而淮阴侯跟陈豨之前是有交集的,陈豨之赵前,还特拜会过韩信的。韩信当时的处理按《史记》记载,算是暧昧得。那以后陈豨真反了,而韩信听说刘邦亲自率军讨伐陈豨侯后,他的表现从《史记》的内容来看,他的做法就是给陈豨做呼应。说韩信反,从《史记》来说不过分。韩信反是被门客的兄弟告发。吕后得知后,她招萧何议事,然后诓韩信入宫,借机诛韩信。这事情只能吕后没有走正常步骤。但是要说韩信案冤不冤,这事情不好说。

因为司马迁这人有时候也挺实在,真的是冤案他也会说的。第一次刘邦处理楚王韩信,这事情确实没有什么证据,韩信最大的问题是窝藏了钟离昧吧,反正押送到洛阳,刘邦就赦免他。还有就是彭越案,刘邦也是差无实据就放了他。彭越比较倒霉,路上碰到吕后叫怨,结果他又被吕后逮回来。说到彭越案,司马迁也没避讳,是冤案。第一轮刘邦派人查无实据就放了他。第二轮,吕后这边逮住了彭越,按着《史记》说法,她对刘邦说得明白。彭越是壮士,壮士不能放。这个事刘邦丢给了吕后助理。吕后怎么处理,只有罗织罪名了。这事上,吕后做得不磊落。司马迁没避讳彭越案,怎么可能特地避讳韩信案。韩信案怨不过彭越案。

这两个案件,刘邦在事后的态度是他并不责问吕后诛功臣的问题,而是顺其自然地认同这两案件吕后的处理。在其中,彭越一案,刘邦是心知肚明那是冤案的。就这样,刘邦也没有责问吕后为什么搞冤假错案。可见,刘邦的意思就是随你怎么弄,这些人得死。吕后说到底当时只是皇后,她的权限有限的。刘邦才是真老大。所以,给韩信和彭越定性的人,其实是刘邦。顺便,吕后很不地道地派人把彭越做成了肉酱,但是彭越的头可是被刘邦下令挂在洛阳城头。栾布在洛阳哭彭越的时候,刘邦的反应是要问罪栾布。后面老栾也是口才,说服刘邦。但是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刘邦对彭越的态度那是真的厌恶。但是他拉不开面子,不好意思编罪名,所以把锅甩给吕后。说真的,吕后派人将彭越做成肉酱,这事显然刘邦也是知情的。

刘邦没有反对,也是顺其自然,加一道内容,将彭越的首级悬挂示众。恐怕刘邦狠彭越比吕后更甚。说恶毒,刘邦在这事情上做派不比吕后有风度。

刘邦为什么不处理吕后?很简单,因为处理吕后,谁替他背诸功臣的锅。这些功臣被诛,其实是刘邦假吕后之手而已。那会儿吕后和刘邦还是一对政治夫妻。虽然生活上吕后不得宠,但是刘邦在政治需要吕后给他搭把手。吕后在这些事上,做得也是深得刘邦之意。

再说刘邦这个人,其实挺好面子的。他诛功臣的恶名都不想担,愣是推锅给吕后。他又怎么可能去担抛弃糟糠之妻的恶名。另外,吕后的存在最大的作用还有点帮惠帝坐稳江山。说到底,刘邦放弃换太子的想法,从安定未来继承人得地位的角度出发也不可能废吕后或者杀吕后。


柳氏异闻录

要回答刘邦为什么不杀吕后,首先得讨论刘邦对吕后的真实态度,这点现在很难考证,史学上也没什么人从这个角度去研究,但是刘邦对吕后及吕氏集团不满是肯定的,否则也不会想要换太子了。



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刘邦为什么想要废立太子,如果你认为,原因就是因为他宠爱戚夫人,大可以关电脑洗洗睡了,你脑补的刘邦太OOC,没必要讨论下去了。哪怕是一份家业,只要掌权的老爷子稍微有点脑子,都不会因为喜欢小老婆就冒然换继承人,何况一家之天下?刘邦是谁?斩白蛇起义推翻秦朝斗败了项羽和诸侯开创了盛世的一代雄主,他的政治眼光、水平、战略意识和素质岂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会是因为贪图美色就以个人喜好决定国家大事的人?总有些人想当然,把刘邦当汉朝陈世美批判,其实这等关系到下一任皇帝,关系到刘家天下百年大计,关系到长治久安的决策性问题,刘邦会从感情上考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想要换太子,原因倒很简单,对吕后及吕氏集团的不满和警惕占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才是关键,那就是刘盈并不完全符合他对合格继承人的要求。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杀吕后,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没有理由。

站在上帝角度,我们当然知道刘邦死了以后,吕雉“贵外家, 王诸吕以为辅”,但在西汉建立之初,功臣猛将们一大堆,最能威胁皇权的根本不是外戚,而是功臣。他们手握重兵,个人素质较高,又刚刚经历过天下的权力角逐,眼看着刘邦从一穷二白登上帝位,很难说都会心悦诚服,正如英布造反时对刘邦所说——“欲为帝耳”,你刘邦能当皇帝,未必我不能当。哪怕是在刘邦临死之前,这一威胁依然大有人在,“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这种环境下,刘邦不得不借助外戚打压功臣,“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韩信、彭越都是死在吕后手里,这点果断铲除威胁的铁血手腕,恐怕连刘邦都自愧不如,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开了这个先例,汉朝的权力平衡,总是在权臣和外戚之间来回打转。总之,当时对刘氏皇权威胁最大的,是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诸侯良将们,而吕氏集团不但不算致命威胁,反而是比较可靠的盟友。

第二,吕氏集团的势力。

势力这种东西,一向就是把双刃剑。可以自保,也会引起雄主的忌惮,对刘邦来说,可以全身心信任的人,大概只有无欲无求的张良,萧何韩信,前者纵然比后者时间长感情深,但介于背后那一大堆的利益集团,要说没有猜忌是不可能的,连忠心耿耿的萧何都不能幸免,要靠贪腐来自保,吕氏集团的势力就更让刘邦忌惮了。这点和刘邦同学的良心无关,不能说是因为吕后对汉朝建立的功劳,如果功劳是个免死符,那韩信坟头上的草怎么长出来的?吕氏族人在军中任职的至少有十几个,和樊哙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有亲戚关系,这股庞大的势力岂能轻易铲除?就算能除,也势必动摇自己的根基,灭了外戚,谁又来牵制功臣?所以后来张良出主意,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也只能感叹“羽翼已成,难动也”。从出主意的人也可以看出,张良为代表的一部分文臣是不赞成废太子,进而除吕氏的,他们的态度也是太子“羽翼”的一部分,事实上,刘邦很清楚他们的理由,天下初定,需要安定团结,伤筋动骨代价太大,他本人也很难下决心。顺便说一下,刘邦的眼光确实比张良陈平还要远些,或者说,作为丈夫,对吕后的为人和野心,他比臣下们了解得更多,韩信和彭越的死,吕家已经没有了最大的敌人,以后是否会作乱,刘邦的担忧大有道理,只是现阶段无法实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点也就是 ,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虽然有一些警惕和不满,但也只能暂时接受吕后作为维护政局安定的责任人,只是到底不放心的刘邦,临死前还给吕后加了一道紧箍咒,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过大家都知道,后来吕后把持朝政,大封诸吕,这条规定很快就当不存在了。

历史不是YY小说,刘邦不是小说里的负心汉,吕后和戚夫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婆斗小三的浪漫故事,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里,赵王如意才勉强算个棋子,戚夫人连棋子都算不上,只能算个借口。


晓木曰兮

吕氏集团后来失败了,于是已死的吕后也被殃及了几脚,所以留下了个阴险狠毒,毫无人性,淫秽不堪,胆小如鼠的形象。只靠刘邦的信赖,夺得了大权,大杀功臣,又不懂治国把汉朝治理的乌烟瘴气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天涯高手菜九段,根据《史记》功臣纪年表推出,吕氏子弟能掌军绝非因为吕后的裙带关系。而是一直跟着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因为汉朝的惯例,如果你谋反,那你以前的功劳就会被抹杀,所以诸吕看上去个个酒囊饭袋。所以诸吕是一个势力庞大的集团,吕后则是这个集团的代言人,跟刘邦更像是合作盟友关系。她绝不是刘邦想杀就杀的,敢动她就会引发吕、刘大火拼。虽然吕氏不一定能胜利,但足以让刘氏元气大伤,让外人捡便宜夺了天下。

再者,能打天下的绝非良善之辈。想想安分守己的老实人,谁会主动提着脑袋去造反?能主动造反,又在时刻都会送了性命的乱世中活下来的,都是那种平时见树也要踢两脚,杀人不眨眼,极其凶残,极其狡猾的。没有强有力的制衡,指望他们作个忠臣,还不如指望猪能上树呢。

吕后去世后功臣除了诸吕,他们就把少帝逮住,安了个“你不是惠帝的亲儿子”的帽子杀了。并且一股脑杀了惠帝所有孩子。一个可能不是亲生的,能抱养那么多吗?这些人的歹毒决不在诸吕之下。他们又掌握着强大的兵权。

所以刘邦设计:分封刘氏作诸侯王,让地方和中央政府相互制衡;在中央让外戚诸吕和功臣集团相互制衡;三足鼎立。如果灭了诸吕,只能让功臣集团在中央一支独大,然后逐个消灭诸刘,江山易手。

吕后维持了三方平衡,随着刘氏诸王长大,功臣集团逐渐衰退。等到功臣火拼了外戚的时候,他们已经难以完全控制中央政府了,只能去请刘恒来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