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可以失败很多次,而项羽不行?

梦尔斯泰1

司马迁写《史记》,给了项羽“本纪”的待遇,这可是帝王的礼遇。为什么呢?

因为汉朝之“汉”,乃是项羽所分封,在某种程度上,刘邦并非继承的“秦”的法统,而是“西楚霸王”的法统。当然,随着汉朝统治的稳固,政权合法性逐渐深入人心,这种法统的说法就没有必要了,然而在作《史记》时,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

秦朝二世而亡,项羽则是一代而终,比起暴秦尚且不如,他年少时候的“彼可取而代也”也蹈了亡秦的覆辙,孰不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乎?

项羽之败亡,在于其实力本不足以凌驾于众诸侯之上,仅作为诸侯霸主,却行皇帝之实,在政治名分上,军事实力上都不具备碾压的实力。

项羽祖上本在鲁国(项国),战国后期鲁国被楚国吞并,由于楚国实行是并国制度,项家也成为楚国的封建贵族。楚国国势危难,项家以兵学入仕,显达于楚国官场,不过数十年功夫,远远比不上800年楚国的老牌贵族,在贵族里属于暴发户级别,其号召力和影响力都不足够,因此范增才会劝项梁立楚怀王之子为王。

项羽成为诸侯霸主,只是一战之威,项羽兵力不过5万-8万,裹挟40万诸侯联军进军关中,其时项羽再怎么能打,也只是楚国上将军、长安候,号“鲁公”,其政治地位比起刘邦的“汉中王”都还要低,其他六国君主都是几百年王侯世家,不会把项羽放在眼里。

项羽东归后,迁徙楚怀王往郴州,并令九江王英布遣将杀之,遂并有楚国旧地,兼众30多万,称“西楚霸王”,此时项羽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秦末诸侯霸主。

此时的六国旧主都已复辟,他们承认项羽是天下霸主的前提是项羽先承认他们政治地位的合法性。项羽在分封的过程中,有意厚此薄彼,不排除项羽有日后削平诸侯国的打算,立都彭城本就为方便出兵平叛——项羽也是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太过于自信了。

项羽所在的位置进行的分封,换做谁来做,都不会讨好——天下就那么大,有功之臣那么多,人人都想争;六国旧贵族势力庞大,也要进行承认。这样,分来分去,必然满足一些人,得罪一些人。项羽是做了诸侯国反叛的准备,这从分封后齐国立刻反叛,项羽即刻带兵平叛的迅疾上就可以看出来。

项羽只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韩信能够帮助刘邦还定三秦,而且立在秦地的三个王,在2年前还叱咤风云,如今却不堪一击,不能帮助他守住关中,让刘邦获得了稳固的根据地,从此难以被彻底击败。刘邦顺利还定三秦之地,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最不济也能拒关守河,中分天下。

项羽在齐地平叛,刘邦从关中杀将出来,不几月时间,对项羽分封不满的诸侯,都站队到了刘邦那里。刘邦意气风发,带着56万联军,击败了项羽留守彭城的部队,占领了彭城,并在彭城以北、以东构筑了防御阵地,派遣韩信和太子刘盈回到汉中围困还在废丘做困兽斗的章邯。

项羽闻听后方生变,前线被齐军咬住,无法抽身,愤而屠城,哀鸿遍野。项羽带3万精骑绕道彭城西,从后方击败刘邦。联军死者甚众,泗水为之不流,刘邦仅以身免,在荥阳遇到取胜章邯来援的韩信,稳住了阵脚,并在一场骑兵战中击败了项羽骑兵的乘胜追击。自此,楚汉相争各输一场,进入了为期4年的拉锯战,直到垓下之战。

可见,项羽的最终失败,在于战国末期的政治势力在秦末并没有被彻底洗牌,旧贵族依然具有庞大的势力,项羽行王霸之实,为诸侯所嫉,联军而攻之。

刘邦起兵时已经48岁,打了3年战争,已经50有余,人称有“长者之风”,意思就是刘邦比较厚道,所以诸侯王认为刘邦比起项羽明火执仗的压迫,要更有安全感。刘邦团队中的韩信更为给力,北上灭赵、收代、伐燕、下齐,整个北疆,项羽的同盟都被韩信击败,南方的九江王和临江王,也被汉王的使者分析利弊后,选择了尊刘邦而叛项羽。加上一直在梁地之间打项羽游击的彭越(彭越此人,项羽恨不得生啖其肉,羽之军粮多位彭越所夺),项羽此时已是孤家寡人。各个诸侯王势力,都是在反叛项羽的战争中建立的,因此项羽不灭,他们的政治势力就不具备合法性。所以,项羽与他们之间,必有终极对决。在公元前202年,这场终究要来的对决到来了。

垓下之战后,刘邦打下来的地方很大,包括了中原、关中、巴蜀和西楚所在的江淮等地,在实力上凌驾于各个诸侯王之首。因此各个诸侯王共尊刘邦为帝,因此此时这些诸侯国即使全部联合在一起,也未必是刘邦的对手。这与项羽称霸王时的政治语境完全不一样——刘邦是各个诸侯王一起上表共尊为帝的。

刘邦既为帝,以他的人生阅历,异姓不足信的人际观,使得他开始了攻灭各个异姓诸侯国的战争。此时刘邦以全国敌一隅,屡战屡胜。其实,刘邦的统帅之才本就不弱,只是项羽太过耀眼。

刘邦既灭异姓诸侯国,然而各地依然有不臣势力,尤其是游侠盛行,不服官府。刘邦为镇地方,也不得不分封同姓诸侯国,以镇地方,同时对朝中的功臣集团进行制衡。这才形成了汉初的分封制。


刘邦终成帝王,开汉朝400年,项羽却一代而终,时也,势也,命也。不管实力有多强,能力有多大,在天下大势面前,也只能待机而动。刘邦恰逢其会,项羽适逢其弊。所以,“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项羽之败亡,其原因是“时不利兮”也,非项羽无能之故,也非战之罪。


而知而行

楚汉相争时,项羽是西楚霸王,刘邦是项羽分封的汉中王。项羽作为战神不能失败,失败只能有一次,刘邦作为无赖可以失败很多次。说通俗点,项羽是穿鞋的贵者,刘邦是没有鞋的泥腿子,二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处事态度。

项羽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凶残战神,他在灭秦战争中杀戮深重,四十万大秦刑徒军基本上都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凭借他的赫赫武功,天生神力威震天下,十八路诸侯都臣服于项羽的勇武之下。项羽从起兵开始就没有战败过,巨鹿之战、平齐之战、彭城之战都是经典的战役!他的自尊与骄傲不容许他失败!



刘邦不一样,他是秦国小吏出身,因为役夫逃跑过多,才在芒砀山当土匪。当陈胜反叛后,刘邦才攻取沛县当了一方反秦诸侯。刘邦兵少将寡,为了活命,不得已就投奔了项梁项羽父子。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不在意失败,他只在乎最终结果。


刘邦失败后有东山再起的本钱,因为韩信在给他练兵。刘邦的兵一打完,他就跑到韩信那里把韩信的精兵要走。关中巴蜀之地又是刘邦的大后方,钱粮兵员都可以补充。项羽的彭城是四战之地,很多诸侯都反对他,所以他一旦失败就再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大秦铁鹰剑士

有赌不为输,刘邦屡败屡战,韧性十足,深得运动战之精髓,并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用人才,非常有领导人的魅力,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观霸王则不然,鸿门宴证明其目光短浅,不听人言,骄傲自大,霸王别姬可见其重私情,好面子,打仗还带老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只是将才,后来一败就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





司马资新

因为项羽宝宝心里苦啊,堂堂楚国贵族之后,加上自己万夫不当之勇,在他心里,失败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他也输不起啊。

纵观项羽的发迹史,破釜沉舟败章邯和王离,声名鹊起。后来灭秦国,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未尝一败,彭城之战,更是千里行军三万人打败刘邦五十万大军,历史无人出其左右。

只可惜项羽是战士,而不是军师或者统帅。最后垓下之战,即便是被重重包围之后,却仍不知悔悟,说是天亡他,不是他不行。乌江东渡,再次崛起未必可知,但是他却自刎认了命。一盘尽,满盘输。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点儿历史

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用韩信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此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确实概括了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中,小时候耳濡目染,听的尽是豪气干云的英雄事迹,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自身又“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必然养成了是桀骜不驯、率性而为,能伸不能屈的性格。

刘邦则刚好相反,出身于平民之家,混迹于市井之间,典型的街头流氓,连他父亲都称之为“无赖”,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这些厚黑段他早都烂熟于胸。失败对他来说算什么,本来就一无所有,只要不死,仍然可以从头再来么!

在项羽的心中,他从小就把自己定位为盖世英雄,从后来的事实来看,也确实恰如其分。既然自视为英雄,所以他就心高气傲、自大自满,不屑于去向别人学习,不屑于权谋之术,做事全凭自己的好恶来为之。所以他先失去韩信,后又失掉范增;所以他放纵属下烧杀抢掠,所以他鸿门宴上没依范增计杀刘邦!但是得天下光凭悍勇明显是不行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又不虚心采纳别人的计策,而心理脆弱到禁不起打击,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失败也是必然的!


客观地说,项羽的个人军事能力,甩刘邦几条街都不止。然而夺取天下,军事只是一方面,政治斗争考量的更多是对专业性人才的发掘和运用,对天下整体局势的把握及掌控能力,所有能坐稳天下的开国帝王,都是在战争末期就成功转型,由武功转向文治的。这些都是项羽所不具有的,而正是刘邦驾轻就熟的,所以两人的最终结局在战争结束之前早就注定了。


惯与长夜

价值观与结局

文/大悔忆智冰

刘邦、项羽二人天壤之别的结局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人无耻则无敌。

刘邦不在乎脸面。为了逃命他可以把儿子两次踹下车去;他在鸿门宴上可以忍气吞声,悄悄逃走。

他活着就不是为了脸面而是为了江山。

西方有个谚语:“寻找的就找到”,他终于找到了他的江山,所有的耻辱顷刻变成荣耀!

你也可以把他的一切看作忍辱负重,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是的,有他,才有煌煌四百零七年汉朝,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项羽出身名门望族,世代楚将,有着自己的军事思想,神勇千古无敌,比那出身市井的刘邦不知高贵多少。

但正因为出身如此的高贵,他才在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了掘墓人。

正因为出身如此高贵,他才在乎脸面,拿生命去换。

可是,事情并非那么简简单单地非黑即白。

项羽、刘邦其实都是文艺青年,都写诗。

他们价值观不同。




大悔忆智冰

性格原因啊,按照流行说法是情商。

刘邦这人怎么说呢?老刘家都有这传统,一切为了自己。彭城战役失败后,老刘纠集的50万人被项羽的7千人打的稀里哗啦。这兄弟老婆都不要了,坐着马车就跑,路上还嫌车重跑得慢,两次把儿子推下车,幸亏车夫夏侯婴两次跳下来把他儿子捡起来。吕后比较悲催,被项羽俘虏后虽然没有被虐待,但架不住如狼似虎的年纪啊,认识了审食其,然后两人有不可告人之事。事后的刘邦心也很大。看到这大伙想到他的后代了吗?刘备的故事是不是很像?

项羽就不行了,儿女情长,婆婆妈妈,只会唱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脸皮更厚的就是城皋之战,他正面拖着项羽,背后指派彭越天天骚扰项羽的粮道。项羽被这个牛皮糖折磨得没办法,于是把之前俘虏的刘邦父亲绑在阵前,威胁刘邦退兵,否则吧他老爹烹了。老刘同志脸不变色说道,我和你兄弟相称,我老爹就是你老爹,你如果把我们的老爹烹了,别忘记分我一杯肉羹。说完得意洋洋的四处溜达。项羽被这流氓气晕了,下令士兵放箭。得意过头的刘邦被射中胸口,为了不影响军心,这兄弟拔下箭后摸了摸脚趾头,说了句箭放的很准嘛,都射中我脚趾头了。挣扎回去后立刻人事不醒,好在最后没挂。

当然,刘邦的气度也比较大,项羽就比较小气了。史书记载项羽给部下封官,铜印都刻好了,最后还是舍不得封,结果印都生锈了。刘邦呢?在城皋前线和项羽苦苦支撑,特别希望韩信能从山东抄项羽的后路。韩信这家伙当时脑袋秀逗了,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希望能封个王,又不好意思直说,写了封信给刘邦,说齐地初定,比较混乱,需要一个牛逼人物镇守,希望刘邦能封他为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刘邦收到信后,酷爱洗脚的他把脚盆都踢了,大骂!老子在这里苦苦支撑,你他妈要做假齐王!幸好旁边的郦食其明白事,拉了一下他。醒悟过来的刘邦马上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干嘛做假齐王!命令一下,韩信立刻动兵,项羽于是over。

其实刘邦这个小流氓确实会用人,他一直嘲笑项羽有个范增都不肯用,而他手下要么是屠夫,要么是狱霸,或者小公务员,盜嫂偷金都没啥事。

你说出身牛逼贵族的项羽遇到老流氓能行吗?


徐徐27647617

因为政治决定军事,而不是反过来!

如果楚汉争霸只是刘邦和项羽在争夺天下,那么刘邦就没有什么机会了,他不会有失败很多次的可能,一次就完了。然而楚汉之争,表现形式上是刘邦和项羽在打,实际上是对秦亡以后的政治形态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在这场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会是一场战役或是几场战役,而是民心所向,诸侯所投,千言万语换做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首先来考虑一个问题。刘邦在开始反项羽的时候,一路高歌猛进,没有费什么劲就攻破了项羽的都城彭城。虽说后来让项羽杀了个回马枪,损失惨重,但同时期,项羽却不能攻破关中,直取汉中,也给刘邦来这么一出,为什么?事实上,在楚汉相争的四五年里,项羽始终就走不出河南地界,来来回回就是魏梁之地,而在灭秦之战中,项羽虽然遇到秦军主力,也很快击溃了他们,直接去打函谷关,入取关中,如探囊取物!同样是打仗,为什么前后差距这么大?



因为项羽的政治失败了!灭秦的时候,正如韩信谋士蒯彻所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以亡秦是民心所向,项羽不用考虑政治上的因素,只努力打仗就行,而打仗,正如韩信所说:项王为人,暗恶叱咤,千人皆废!也就是说同时期,没人打得过项羽!


楚汉之争,形式又为一变!亡秦之后,项羽为天下宰,但宰割不均!被分封的十八路诸侯,贪图自己所得,在楚汉之争中处观望态度,而那些在亡秦战争中出力却没被分封的豪杰当然就会对项羽不满,像陈余,彭越等等,就会站到项羽的对立面,而项羽这个人又是不愿分利给别人的人,所以才造成了他屡次能击败刘邦,但却无法决定战局的情况。

战争,打的也是后勤,就梁地一处,彭越到处阻断烧毁项羽的粮道,他根本无法进军,只得不断的驱赶彭越,彭越呢?就跟你打游击,你来我跑,你走了我再来,反正你再能打,就是一个人,你分不了身,我就给你捣乱。



刘邦是个政治天才,只要打项羽的,要什么给什么,绝不吝惜。在正面战场,主要由刘邦对抗项羽,当然,谁也打不过项羽,就造成刘邦老逃亡的局面,但与此同时,韩信在消灭那些墙头草的诸侯,彭越在毁坏项羽的粮道,从政治上来看,刘邦完全掌握着局面,所以刘邦战败了一点不影响大局,他跑回关中就完了,组织力量再来,而项羽丧失了亡秦时的民心所向,又不被诸侯信任,有能力的人跟随他什么也得不到,纷纷背弃,即便他能在军事上打赢刘邦,只要刘邦不死,他也没什么改变局面的作为,而等到他的势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死的那一定是他!



从军事上来说,亥下之战是一场围困战,而不是围歼战,实际上没有人能打过项羽,但能困死你!项羽的部队在被围困,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又被四面楚歌,搞的心情很不好,他们是一步步溃散而去的,并非被击败,刘邦玩的还是政治上那一套,心理战!但是要玩成这个心理战也不容易,为了造成对楚军的绝对压力,他给韩信和彭越都许了王爵,最后造成绝对优势而获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给我们一种印象是刘邦老失败却没事,而项羽失败一次就完了,其实刘邦在政治上一直是绝对优势,他需要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而军事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手段,所以刘邦需要的只是时间,用时间来消化完项羽因灭秦拥有的全部政治优势,他要用自己的失败换取整个军事态势的转变,当这种转变发生的时候,也就是项羽失败的时候,无论项羽有多能打,政治的失败也会终结他。


史书上冬眠的蛇

《白骨哀》

半座秀峰岭,

一片青山竹。

当年热血归何处?

空剩下,

森森两行白骨。

纵然绝世清风度,

繁华褪尽,

唯三抔黄土。

玉面少年郎,

金刀霸王楚。

千秋一曲美人赋,

直唱得,

离离江东暮鼓。

弃他功名如粪土,

空山寂寂,

问英雄谁属?


泻炉下人

项羽一生未尝败绩 败军之时自刎于乌江

这个其实真的只是因为英雄义气 当时项羽中计十面埋伏 身边只有一队亲信 依旧杀出重围 退守至乌江边 要知道当时敌军根本不敢靠近 当时项羽等的无聊了 还与亲信说 我出去砍个人头遛遛 然后就真出去砍了个将军的头颅回来

项羽完全可以渡过乌江东山再起 但也就因为项羽年轻好胜一生就是刚过来的 逃?那简直就是一个武人最大的耻辱 最后自刎于江边 而身边一队亲信也都随之 没有一个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