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核潜艇“趴窝”为哪桩?

核潜艇是一项极为复杂,对参与者素质要求极高的国家级工程,除了其设计建造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外,对于建造者和使用者素质的要求也很高。显然,当前印度不仅技术上有差距,在使用者素质方面,也出现了问题。

2016年2月,对于印度来说,似乎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月份。当月,印官方人士称,该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已经通过所有测试,即将加入海军现役。消息传开,印度全国上下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印度将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拥有核潜艇国家!印度战略分析家、退役海军中将A·K·辛格更是毫不掩饰地放言:“我们正在迅速赶上中国。”

果真如此吗?印度官方和军方的某些人士显然是夸大其词。客观地说,这两年印度在此领域一刻也没有消停过,的确在快马加鞭地加紧研制、改进与试验战略核潜艇,同时包括在艇上搭载的各型所谓“弹道导弹”:诸如K-15、K-4等。然而,事实很残酷,现实真“骨感”。不到两年光景,同样是这艘“歼敌者”号战略核潜艇却面临了一个极其严峻的现实,先后整整趴窝了10个月。其间别说出海执行作战任务,很长一段时间就连正常出航或行动于海上均成为大问题。

据说,造成将近一年趴窝的原因,竟然源自一个极其荒谬的疏忽大意:位于该核潜艇左后侧的一扇舱门长期敞开着,从而导致海水倒灌进艇上推进室,使得大量海水灌入二回路蒸汽管道,全艇被迫进行“开膛破腹”的大修;可别小看了这次清洗,因为“清洗”对于一艘核潜艇来说,是一项十分费力、费钱,且费时的工作。

究竟“歼敌者”号核潜艇缘何会发生这件看似颇为低级的人为错误,笔者认为:最直接的因素恐怕就是印度军队尤其是海军部队管理不到位、作风松散、官兵懈怠;作为国家战略重器的核潜艇本应是“军中骄子”,各级对它更应该精心呵护、管理到位。可惜,“歼敌者”号核潜艇的官兵却连艇体表面为数不多的几个舱门都没能看管好、盖好,其中一个竟长达10个月没有关闭;如此海水不倒灌,那才是怪事。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三军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是购买、引进于各军事大国,包括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因此长期以来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常被人戏称为“万国牌”。如此庞杂的武器装备来源出处,加之各国采用了不同规范和差别很大的技术标准;再加上印度本国制造的一些武器,那么想见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便真真正正是一支“八国联军”的武器大杂烩。

面对五花八门、标准不一的进口“先进武器”,尤其是那些高精尖,技术含量较高的海空军武器装备,文化程度不高的印军士兵由于知识储备不够,接触了解较少,偏偏又碰上缺乏一整套适合这些武器装备的技术规范、训练条令、保障条例等,以至于只能凭借着老经验、旧知识等来实施人员培训,来进行管理,来规范使用这些新式武器装备;特别是那些“高大上”且从未接触过的武器装备,更只能是从零开始,摸索地进行,“歼敌者”号大概即如此。

带着欲与中国在任何军事武器装备领域进行全面“攀比、较劲、超越、对抗”的印度,恐怕不会因为这次战略核潜艇的“小栽跟头”而吸取教训,找出事故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印度如果不认真总结经验,加快建立严密的规章制度,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增强掌握技能的知识储备,今后难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现代舰船)

【订阅关注“国防时报排头兵”,纵览军情,聚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