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失依兒童”,中交青年志願者在行動

懸崖困境

2017年九月下旬,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播出,其中第三集《協調發展》提及在大涼山腹地,海拔1600米的懸崖頂上,有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這裡的人們進出大山,必須靠17段用藤條和木棍編織的藤梯,從山腳到山頂,人們每天都要這樣攀爬,直上直下的懸崖有13處...

願景機遇

這條被稱為不是人走的路,根本就是猴子走的路,讓無數人揪心。在善良的驅使與鞭策下,耳濡目染之間,筆者幾度想親歷而為。

一天,在食堂盛飯就餐時看到牆壁張貼有:關於開展“關愛失依兒童”愛心活動的捐款倡議書。後經仔細閱讀不由心生憐憫之念。

著衣者,終為保暖禦寒;

提筆者,方可落筆行書;

擁金者,得以存生謀福;

從長遠角度進行考慮,以上均為生存之周到,習書之必要。來項目時,成都到西昌短短350㎞距離,K9491次列車足足行駛10時08分才得以抵達。舉手投足與字裡行間之下,考驗下一代中國建設者的,是決心、勇氣、責任和擔當。在社會各界以及其他工友之力的協作下,失依兒童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條件得以改善。作為項目一員,應體現央企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更應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去播種希望。

機遇總是這樣不期而遇。來項目第15天,就降落我身上,年前到大涼山月華鄉探望6戶共計12名“失依兒童”。

親歷而為

2018年2月4日

座標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月華鄉。

住不能心安,不僅僅是身軀上的折磨;

食不得果腹,又怎只是吃不好的問題;

飲不可得體,更不是是喝不淨的窘境。

13歲的候鑫今年上二年級,十幾歲的哥哥在外打工,過年不知是否會回家與這唯一的親人團聚,我詢問後得知。

他的床

以棉襖遮風

打水洗漱

生火燒水

廚房

常年一個人在家生活、學習...

本不該他這麼小年紀經歷的

他都經歷了

當餘之行路也,身蜷鼻溢,行碎石鄉路中,窮冬寒風,鞋不覆足,足膚皸裂而不覺。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足膚皸裂

古人求學之路似在

這個孩子的生活之中再現

鮮明比對之下

身處順境的自己卻何等奢侈

他,就是阿西拉格

大涼山兩萬多名“失依兒童”之一

在他眼裡

我看到了一種渴望的眼神

關愛“失依兒童”,我們在行動

盡己所能,授己所知

山路狹窄,僅能容單人而行

背影

我們善於交流,問其所需

量力而為,對口扶貧

不忍而視

只怕心底那份心酸久久不能平靜

播種希望

‌地形條件極其險峻、地質結構極其複雜、氣候條件極為多變、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建設條件極其艱苦、安全營運難度極大。這是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雅西高速的定義。

作為這條高速公路終點的大涼山首府西昌,築路之行不僅需要現一代中國建設者的熱血豪情,不懼艱辛,刻苦奮鬥,勇於創新,積極實踐,更需要的是下一代中國青年工學家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正所謂欲立其志,撼心走先。《詹天佑之路》的主人公生活在國家被列強欺凌壓迫的時代尚且為國築路數十載,先輩事蹟我履觀數次仍富意猶未盡之感,更令我銘感五內。腦海中時時浮現的也僅有其著《敬告青年工學家》一文開篇言明:“莽莽神州,豈長貧弱,曰富曰強,首賴工學。交通不便,何以利運輸,機械不良,何以精製作。”…此言一直激勵著後世的土木學子。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築路之志,精技為先。望不以歷敗為恥,勿以前成為傲。願看似平凡的24本《詹天佑之路》能影響一個人,一批人,一代人........

《詹天佑之路》

我們是

中交一公局西昌棚改項目總承包二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