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歹毒的昵称,他连杀两位义父,叛变五位主公,成王败寇而已

三国最歹毒的昵称,他连杀两位义父,叛变三位主公,盖棺定论很难,成王败寇而已,我们不好评价。

吕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què]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叛乱,占据濮阳,但是两年间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和好一阵又相互攻伐一阵。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dūn]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城破被俘,被处死。

丁原(大约143—189年),字建阳,东汉末年人物,官拜执金吾,领并州刺史,汉灵帝驾崩后,受何进之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未至,何进已被宦官所杀。之后,丁原与董卓发生冲突,董卓得知丁原手下大将吕布唯利是图并未得重用,便遣使挑拨诱使吕布将其杀害。

189年,汉灵帝驾崩,武猛都尉丁原受何进之召,烧孟津,火照城中,带兵到洛阳诛杀宦官,但事情被何皇后制止,转拜丁原为执金吾。同年,何进被宦官密谋弑杀,董卓把持朝政,想要壮大自己势力,便诱使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丁原遂为吕布所杀,其士兵亦被董卓所并。

吕布是英雄,所谓英雄泽良木而栖,丁原是何进的手下,何进已死丁原也是失势之人,这时候董卓势大,想要单枪匹马的投奔董卓固然可以,但价值必然不高,杀丁原而献其所有就相当于吕布捐了别人的东西还增加了自己归顺的价值,不义,但是合理。

董卓一生残暴,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权利,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汉政权日趋衰败、最终倾覆,虽然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但是,董卓无疑加速和促进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董卓是吕布的义父,吕布一向对他敬畏有加。这个连环计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吕布对董卓的愤恨胜过平日对他的敬畏,王允所用的方法显示他对人性有深刻的掌握。如果吕布是在董卓前得到貂蝉后,才对貂蝉滋生爱意;或者虽然先对貂蝉有了爱意,但却只是一头热、前景模糊,那他对董卓的愤恨不会那么深;他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乃是来自眼看“再几天”就要到手的美娇娘,却被董卓“插队”抢走。而这,正是王允所要煽的“风”,所想点的“火”。

公元190年,于是18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最终只得派出无双上将吕布,前往虎牢关迎敌,吕布虽勇,但有一人也丝毫不惧他,此人便是张飞。

张飞驾马出关,来到战场之上与吕布对峙,并且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外号所激怒。

三姓家奴,原来是贬损三国演义吕布的词,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认贼作父。后常用来表示以身侍贼,不忠不义之人。三姓:指的吕布本姓吕,为丁原义子也可姓丁,做董卓义子又可姓董。故此有三姓。

家奴:贬低之语,义子虽名义为子,却跟养子不同,并无家庭财产继承权。演义里以此讽刺吕布虽为义子,但实际说白了还是董卓家的臣子,不过区区家臣,不过名义上好听罢了,终究是为他人做嫁妆。而用家奴代替家臣或者臣子,以示对吕布几认义父和从贼的不屑与蔑视。

“三姓家奴”由此而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多有多次叛变,但评价也仅仅是被嘲笑而不会冠上几姓家奴的称呼。

原文是这样的:

话说虎牢关下,诸侯云集.天下豪杰,奉先神威。两军阵前,吕布身着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手持方天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真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大喝一声“吕布在此,谁人前来送死!"话音未落,幽州公孙瓒,舞动铁槊直取吕布,前去送死。吕布挥戟,战不三合,公孙招架不住,拨马败退。吕布纵马直追,危急关头.忽闻一声怒吼,"三姓家奴吕布休要猖狂,燕人张翼德在此!"

诸侯军阵之中,一将飞出,圆睁环眼,,怒声如雷,手持丈八蛇矛,正是张飞张翼德! 吕布舍弃公孙,疾取张飞。二将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势震八方。诸侯喝彩,声盖九天!士兵看得痴呆,鼓手擂得手酸! 当时恼了虎将关云长,瞪起丹凤眼,竖起卧蚕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催马上前,夹击吕布。刹那间,刀若闪电,矛似流星,奉先画戟,更犹若猛虎搜山,神龙出海。时有兵刃撞击,响彻八方,声闻于天!关张奋力,三将酣战三十回合,战不倒吕布。

我们来总结一下刘吕的恩怨!

1、吕布趁曹操征伐徐州之际,偷袭兖州。后来,曹操回军与之争夺兖州,击败吕布。败后,吕布北投袁绍被拒,南投袁术不收,只好东逃徐州。此时,徐州刘备接纳了吕布,命其驻军小沛。此是大恩。

2、刘备中曹操驱虎吞狼之计(因天子诏书故),南征袁术。吕布趁徐州空虚,轻袭徐州,投靠他人而他人对其有大恩却夺其地者,此为大恶。

3、吕布在刘备败军兵散之际,收留刘备并归还其家眷,让其驻军小沛。这本是大恩,但是刘备之败皆因吕布袭取徐州之故,吕布行为也有大亏。

4、吕布在袁术要剿灭刘备时为其解围,见辕门射戟故事。本是大恩,但是刘备落魄至此,任人宰割,皆吕布之故。

5、吕布中曹操之计,以为刘备勾结曹操图谋自己,发兵攻打小沛。夺人基业,还要灭人后裔,此乃大恶,但这事虽然情有可原。

6、刘备被围之际,联结曹操自救。虽说居人之地,勾结外人图谋主人不道德,但刘备都是被迫的。

7、吕布被捕待死之际,求刘备说情,刘备非但没有,更却落井下石。这本是大恶,念及前尘,及二人的恩怨。

我也并不会反驳吕布是”三姓家奴“”反复小人“的观点,因为事实的确如此。至于洗白,实是没啥必要,而且压根儿也洗不白,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但是我们看历史人物,也不该用标签主义去武断地盖棺定论,历史人物(乃至有些小说人物)的复杂性远非几个标签可以概括,我们看待这些人物的时候不该十分片面地抓住一点,看待吕布也是如此。

吕布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乱世之中也占据一席之位,这也说明他的能力。但是可惜的是他虽然有诸如陈宫、张辽等名臣名将,却始终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也归结为他性格中有刚愎自用的一面。吕布更是一个爱家爱美人的人,他原可以逃出白门楼之难,但是为了家人,为了貂蝉,他放弃了,这也侧面表现出他顾家的一面,却不是一个在乱世中称雄争霸的形象。至于说反复的一面,情景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刘备还不是一样,四处投靠,四处背叛。成者王侯败者寇,没什么好说的。可以说吕布是幸运的,从一员小将最后到一个能掀起风云的一个勇将。但是也是不幸的,乱世不适合他,最终因为其性格原因葬身白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