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静回忆在苏联见到的中共六大代表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等

一大代表刘仁静,多年后回忆了中共六大前后他在莫斯科见到的周恩来、瞿秋白、张国焘、王若飞等中共六大代表。

(前排左一为陈独秀,后排左一刘仁静、左二瞿秋白)

刘仁静1918年7月入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经邓中夏、罗章龙的介绍,刘仁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左五为刘仁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刘仁静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推选为“一大”代表,和张国焘一起,出席了党的“一大”会议。是13位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年仅19岁。

之后,1922年和邓中夏创办并主编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同年9月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1923年在上海任团中央书记,主编《政治生活》。1926年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参加托洛茨基派的活动。1929年8月回国后组织托派“十月社”。1929年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

1928年7日,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来了许多人参加会议,刘仁静也到代表团的驻地去看望过几次。他回忆说:这时他的思想倾向早已固定,对中国革命中的种种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既不注意向他们了解国内的实际情况,也不注意他们的讨论和决议,只是带着叙叙旧情的态度去看望看望熟人。


刘仁静说,那时也见了许多人,例如周恩来,但只是在门口寒喧了几句。记得周当时还和刘仁静说了句笑话,“你的手好了没有(暗指刘仁静失恋时咬手写血书事)”。有些老同学,例如邓中夏、罗章龙,也没有深谈。

那时邓中夏还带着他的年轻的夫人,会后还在莫斯科住了一段时间。刘仁静回忆说 : 我虽和他关系很好,但知道他原则性很强,就避免在他面前暴露我的思想,也没有多去找他。

刘仁静回忆说:我只向张国焘暴露过思想。张国焘当时在党内是个少数派,不得志。我宣传传托派观点,他听了默不表态,我于是稍稍向他透露我心头酝酿的秘密计划,即打算争取绕行欧洲回国,顺便寻找机会去拜访托洛茨基。他终于对我表示了他的不赞成观点,但也不破坏(不告发)。


刘仁静还回忆说: “中共六大”后,中共在莫斯科的常驻代表团,团长是瞿秋白,副团长是王若飞。王若飞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我在上海时已认得,这时在莫斯科也有些来往。王若飞是贵州人,矮矮胖胖的,很能干,善交谈,他的爱人李培之当时也在莫斯科,两人感情很好。有时我们在一起谈笑打趣,当话题谈及李培之时,王总半真半假地正色说:朋友妻,不可戏呀!王是一个活动家、实干家。

1928年,我利用回国前的最后一个寒假,又到库尔茨克休养了一次。休养所设在离车站几十公里的马林诺。马林诺是从一个王宫改建的,环境很好。我到那里才知道翟瞿秋白也在那里休养。那时,我一心想最后玩一次,每天都去滑雪,尽兴而归。而翟秋白则因自己刚犯了左倾错误,在“六大”上受了批评,心情沉重,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法深入交谈。不过,翟秋白当时那副深思的样子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象。后来当我听说瞿秋白被捕后写了《多余的话》,就不由自主联想到他在马林诺的那副沉思冥想的感伤样子。


刘仁静一生坎坷,晚年任国务院参事,1987年8月5日因车祸意外去世。

[王金昌 ] 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