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废之后,本能在清宫安心过日子,可为何被冯玉祥撵了出去?

一切一切都没了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只是可以暂居紫禁城,并非永久居住。所以冯玉祥赶走溥仪是有一定的条件基础的。而且条件之一还有:“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溥仪之后为了复辟清朝,偷偷的将紫禁城中的宝物拿出去变卖了不少,属于盗卖文物,违反了这一条件。

1912年的清室优待条件保持了清廷很多特权,本质上就是革命不彻底的标志,为此很多人并不满意。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失败,其实等同于造反或者撕毁条约了,更是引起了大家不满,但是国民政府并没有深究,依旧准许溥仪留在紫禁城,已经很宽容了。

但之后溥仪并没有迷途知返,而是为了复辟开始丧心病狂,比如盗卖文物、秘密联络前清遗老、拉拢军阀等。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当时的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曹锟政府,改变了当时的格局,既然连真正有实力的政府都推翻了,也不差一个前清小朝廷了,胆大的冯玉祥早就对以溥仪为代表的前清小朝廷不满了,为了革命彻底干脆就武力强迫驱逐了溥仪出宫。


首先我们以清室优待条件角度来看看溥仪为何被赶出紫禁城

清室优待条件第一项第三款: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清废帝只是可以暂居紫禁城,所以冯玉祥赶走他的确有着法理上的支持的。只不过为了惩罚溥仪为了复辟做的小动作,并没有履行下半句将其移居颐和园。

清室优待条件第一项第七款: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也就是说紫禁城内的皇家宝物也是属于文物一类的了,溥仪没事赏赐点前清遗老东西,国民政府尚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之后溥仪为了复辟恢复清廷统治,偷偷的盗卖文物用以拉拢前清遗老和军阀,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违反了这一条件。

再说说清室优待条件最大的条件是清帝和平退位,免得再起内乱,使其和平过渡到民国。

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就是对清室优待条件的撕毁和对民国政府的极大不尊重。还好只是一场闹剧,没有引起大的战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民国政府也并没有追究。


冯玉祥赶走溥仪之后更改清室优待条件,使他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成为合法化,是对以溥仪为代表的前清皇室先后参加张勋复辟、盗卖文物、勾结军阀等行为的惩罚。

要说民国政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其他条件都履行了,也就是优待条件中的每年400万两经费给不足。因为民国毕竟是军阀混战的乱世,给不足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民国政府也算是尽力了。如1922年溥仪大婚,民国政府为了表示庆贺,特地从关税税款中拨出10万元作为贺礼。

溥仪退位以后不是冯玉祥要无端赶他走,只能说他不安分,为了复辟是小动作不断上蹿下跳的,早就惹的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了。遇上冯玉祥这样的暴脾气将军,直接赶走,然后还修改清室优待条件,用以惩罚溥仪。


宋安之

(一)、畸形产物造就的国中之国

辛亥革命之后,溥仪退位,宣告清朝覆灭,这个时候溥仪依旧居住在紫禁城,已经是一个非常畸形的产物,是南北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一下《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在自己的领土上,一个前朝的君主,可以保留帝号,还要以外国君主之礼对待,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奇怪的事情了。很明显,紫禁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国中之国。

(二)、冯玉祥与北京政变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倒戈将军冯玉祥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本色,再一次倒戈。本属于直系军阀的的冯玉祥,趁着直系大将吴佩孚在前线与张作霖的奉军血战之时,囚禁了直系军阀的首领,时任大总统曹琨。吴佩孚在前线听闻冯玉祥发动了政变,顿时慌了神,在张作霖疯狂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当然,政变到此还不算完,冯玉祥再接再厉,通知溥仪不能再保留皇帝的称号,也不能再居住在紫禁城,一切优待都没了。溥仪当时还在悠闲的唠嗑,万万没有想到遭此变故,但是无可奈何,只能收拾行李,离开了的紫禁城。


但张作霖对此根本就不在意,他有更大的野心,于是挥师进攻冯玉祥,冯玉祥根本就不是对手,只能狼狈的撤退至西北地区。

(三)、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

在北京政变中,冯玉祥要囚禁大总统曹琨是可以理解的。直系中,吴佩孚是实力最强大的存在,而冯玉祥可以说是属于外来户,临时投靠直系,吴佩孚对冯玉祥一直心存防范。

在直奉战争前夕,吴佩孚也是处处针对冯玉祥,从军饷到装备,都是难为冯玉祥,所以说冯玉祥倒直,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之后驱赶溥仪,又是什么原因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冯玉祥的民族主义

虽然说冯玉祥频繁倒戈,乃至被人称为倒戈将军,名声非常的不好。但不管怎么说,冯玉祥其人,是一个民主爱国人士,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当年辛亥革命爆发,冯玉祥发动滦州起义响应;后来日军进犯热河地区,在中原大战中输得精光的冯玉祥又组织义勇同盟军抗日。这些事例都可以表明,冯玉祥虽然名声不好,但确实是一个民主爱国将领。在民族面前,冯玉祥的大节是没啥问题的。

所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从冯玉祥的民族主义来说,就很好理解。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恰巧是对辛亥革命的一次补充,可以防止某些有心人利用溥仪的号召力来进行复辟活动,比如说张勋复辟之类的。

2、争取南方革命军盟友

实际上,第二次直奉战争,并不是简单的直系与奉系之间的较量,包括南方的孙中山也参与了反直同盟。

冯玉祥是一个军阀不假,但是冯玉祥相比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军阀来说,冯玉祥是更加向革命靠近的。而孙中山等革命人士,一直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冯玉祥此举,有点像孙中山等人示好的意味。

(四)、驱逐溥仪的后果

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彻底的终结了封建帝制,不管如何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冯玉祥将溥仪驱逐,确实有失考虑。

溥仪在紫禁城,虽然会有一定的号召力,但至少是出于北洋政府的掌控范围之内。但是被驱逐之后,日本人和溥仪的联系日益增多,最终将溥仪弄到东北,组建了傀儡政权。


小镇月明

按照谈判内容,清帝属于主动退位,所以按照《清室优待条件》中的规定,民国给予清室很多优待条件,其中包括清帝尊号仍存不废等。

其中明确规定了清帝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

此后的十余年,宣统皇帝溥仪继续在紫禁城中当着皇帝,宫中依旧使用宣统年号,留着辫子,一切按照清朝旧制,俨然国中之国。

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个封建残余的“小朝廷”才被彻底斩断,冯玉祥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首先从法律上废除了皇帝的尊号,紧接着按照原条件,将清室赶出紫禁城,当时溥仪想去颐和园,结果被拒绝了。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呢?

首先,清朝皇帝虽然退位,但是清室依旧生活在紫禁城中,在外界看来紫禁城成了封建残余,辛亥革命的尾巴。

其次,1917年的“张勋复辟”大清王朝再度还魂,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个小朝廷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清朝皇帝退位后又参与复辟,率先违反了《清室优待条件》,所以冯玉祥驱逐清朝皇室显得合情合理。


一点点历史

1924年,冯玉祥在发动北京政变后,将居住在紫禁城的溥仪一行人赶出了皇宫,冯玉祥为啥要这样做?很大原因是溥仪自找的。



一、溥仪虽然被废,但他作为清朝末代皇帝居住在皇宫内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难免被一些野心家利用。早在1916年,徐州军阀张勋就趁乱入京,把溥仪搬了出来,京城内前清的遗老遗少也走到台前,上演了一幕复辟的闹剧。所以,冯玉祥想让他离开皇宫,这样就削弱了溥仪的号召力。

二、溥仪可并不是安心在皇宫修养。张勋复辟时,以溥仪为首的清朝皇室就积极参与其中,推波助澜,妄图恢复大清,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冯玉祥北京政变时,这些人又蠢蠢欲动,想要搞些事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冯玉祥要把溥仪赶出去。



三、溥仪单方面撕毁了《清室优待条约》。这个优待条约成立的前提是清朝皇室要拥护共和政体,但在张勋复辟时,清朝皇室已经违约在先,把中华民国“消灭”了12天。可是后来的北洋政府并没有严加追究责任,仍然履行优待条约,甚至于溥仪1922年大婚时,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拿出十万银元作为资助,已经仁至义尽。而冯玉祥是反对这些的,甚至在平定张勋复辟时,他就提出要把溥仪赶出去。

四、出于对故宫文物的保护。留在皇宫内的那些清朝皇室可没少私拿变卖故宫文物,这溥仪就带头干过,更别说下面的太监佣人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拿了多少文物。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后,新订了新的优待条约,其中就规定溥仪的私产他不管,但公产要全部收归国家所有。1925年,故宫博物院得以成立。如果继续让溥仪住在宫里,天知道有多少文物会流失。


所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很大原因是他咎由自取。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冯玉祥这样做在客观上把溥仪推向了日本人那边,为日本人控制溥仪提供了便利,最终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也算是唯一的消极影响吧。


石头有话说

问的很好啊。题主问题的意思是说,溥仪根据《优待条例》老老实实的在皇宫大内过自己的小日子,冯玉祥凭什么撵走人家是吗?


简单地说,就是溥仪从未老老实实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是阴谋复辟,小动作不断,早就违反了《优待条例》,根本不具备优待资格,凭什么要让他安安稳稳的过他的小日子?


最明显的莫过于张勋复辟了。既然你溥仪安安生生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为什么要参与复辟?既然参与了复辟,为什么又厚着脸皮安心的待在紫禁城?


所以,冯玉祥黏溥仪出宫,人家的理由天经地义。


星城搞机娃

倒戈将军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哗众取宠,凡是吸引眼球的事抢着干。这个本来是我大清退位条件,虽然我大清杀人无算腐败无能,但是我们不能跟它比谁无耻。

倒戈将军无视诚信,把小皇帝赶出故宫。固然令人高兴,然而是对民国承诺的反悔。冯某可以不管不顾,但给别人什么影响!不然我们今天可以跟白金汉宫门口一样挤满公众看戏。


阿贰拉爷

1917年的复辟闹剧,不就是溥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