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文 | 陈铭

这段时间,深圳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兴建高中城的消息,全城关注。

据官方消息,为解决高中建设用地不足问题,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均衡、集约、共享”的原则规划了4处高中城用地,其中3处在深圳特区,1处在深汕合作区。每处高中城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可安排3所寄宿制高中。

而初步选址于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片区的高中城,还将在周围配备教育产业用地58公顷,配套用地94公顷。

深汕合作区,是深圳第十一区,“汕”是指汕尾(有很多人误以为是汕头,特此说明)。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大多是一片茅草丛生的广袤荒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地。

把其中一个高中城放在这里,优势当然是地多,但也可能许多问题随之而来,诸如通勤、管理等,都需要全盘考虑。因此这个消息遭到很多人的不解,甚至有“建大学不如建高中”的言论。

民间有民间的想法,政府有政府的考虑。不论如何,深圳高中用地紧缺是不争的事实,更深层次的是,普高学位面临不足。大规模兴建高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这次提出的兴建“高中城”方案,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早在21年前,深圳市教育主管部门在一次大调研中,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就提出了在深圳郊区大力兴建“学校城”这一思路。因为种种原因和面临的现状,最后没有得以落实,流于纸上。

“学校城”其具体举措和今天出炉的高中城初步思路规划,异曲同工,唯一不同的,只是名称差异而已。

这说明,深圳教育主管部门早就意识了这一短板所在,但一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据称,背后主要根源受限于土地供应匮乏。在深圳,多年来最缺的就是土地,供需关系极其不平衡。

21年过去了,高中城终于要建了,只是,其中一个建在了距离深圳市中心120公里之遥的深汕合作区。

深圳的学位规划以及高中城建设,到底何去何从?其中的问题和症结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从21年前的这段尘封的历史讲起。

1

世纪“大调研”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见证深圳沧海桑田的莲花山观景台

1998年,千禧将至,当时的深圳教育,在这个特定节点做了一次大调研,调研历时数月,投入数百人力。

这次大调研,有个背景。1998年9月-1999年3月,深圳市教育局以“深圳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为制定《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作好先期准备。

整个调研分为9大课题15个专题,教育局正副局长每人负责几个专题,亲任课题组组长。调研活动动员了市、区教育局机关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和校长、教师150多人,发放调査问卷9500份,召开各种座谈会196个,参加座谈2364人次,还专程赴南京、上海进行了考察。

这次调研的主要参与者、报告的主要执笔者刘伟老师,当时参与了其中的15个分课题之一《深圳市中小学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调研报告》。在这个2万多字的报告中,就有今天提到的“高中城”设想。(下文会详细讲)

最后形成各种咨询性专题报告、考察报告及其附件27份,对事关深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并形成了一本500页总计40万字的《深圳市教育发展决策咨询调研报告》。

这本巨著于2002年3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广东省“九五”普教科研成果系列丛书,主编杨柏生、张彦玲。杨柏生正是时任的深圳市教育局局长。

该书从深圳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展开,在前期15个专题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深圳教育发展问题报告》,并集结公开出版。

2

超前的设想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在《深圳市中小学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调研报告》章节,课题组提出了在深圳郊区兴建“学校城”这一设想。

报告是这么写的:

针对学位紧张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可试办学校城。在深圳建新校,普遍存在缺地的问题,罗湖区、福田区更为明显。办学校城的具体设想是:选择城郊交通便捷的空地,将几所全寄宿中学建在一起,占地约20-2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约15-20万平方米,容納1万名左右的学生。

学校城建成教育资源中心,城内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大礼堂、电脑室、多媒体制作室、实验室、功能室、印刷服务社、医疗室、食堂、车队等设施实行共享。

为防止各校雷同,可按教育特区的方式运作,各校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可有不同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每间教室与城内教学资源中心联网。

教师可相互兼课自由流动,学生可跨校上选修课和自由转学,各校学费优质优价每年波动。

校区设立统一的服务管理机构进行社会化管理,主要负责各校的后勤管理和教学资源协调,不干涉各校的教学事务。管理者可公开招标由专业管理公司来管理。

据初步估算,一个学校城的基建费和设备费总计约45亿元,相当于1998年市级财政用于全市中学新建、改建、扩建校舍资金(2.4亿)的两倍。

近年,全市每年新增中学生人数5000人左右,新建一个学校城,可以容纳全市两年内净增长的中学生人数。在不用额外增加建校经费的前提下,每两年就能新建一个学校城,全市新增中学学位基本能解决。

学校城对节约用地、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都有重要意义。应尽快开始对学校城的可行性论证和规划设计。

这份分课题的《深圳市中小学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调研报告》,由深圳市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调研组刘伟老师负责执笔,课题组组长由时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刘焯铿担任,副组长是时任深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育处处长李建舜;成员有张波、刘伟、刘荣青、徐宗意、黄建行、韩颖、张启福。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各调研报告的观点,都是各课题组的研究性观点。参与调研的深圳市教育局各位领导,都是课题组的一员,并没有用行政的眼光来“引导”或“规范”课题组其他成员的观点,并在尝试研究与决策的换位思考。

可以看到,这份报告,即便放在今天,里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仍具有相当的含金量和水准,甚至一些理念仍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

诸如“教育特区”“教师流动”“学生跨校选课”等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1999年3月,深圳市教育局采取“两票制”方式,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评审奖励。

由来自全市各区的校长和教师代表60多人组成群众组,评审结果为群众票;由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教授、省教育厅专家、本市教育专家和市区教育行政领导组成专家组,评审结果为专家票。两票意见一致者入,再由专家组在入围者中投票评出“优秀调研报告”各等奖。会后,在15个专题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深圳教育发展问题报告》。

而这个分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调研报告》,荣获三等奖。

21年过去了,高中城终于要建了,当年执笔报告的刘伟老师听到这个消息,略感欣慰。“深圳教育主管部门直面问题,补齐历史欠账,是时候了。”

3

迟到的“高中城”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21年,迟到的“高中城”。

为什么是这个时候?

今年5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2019年深圳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通知》,其中公办普通高中计划招生35531人,指标生16767人。

而2019年深圳中考生约8万人,有媒体按此计算:2019年中考,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不到45%,近10年最低。

2014年,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大概在50%左右。5年来,这项数据呈下降趋势,到2019年已不足45%。

此时,家长对此还没有切身感受。50%和45%,相差5%,但这5%意味着什么,大家并没什么体会。

直到7月中考放榜,家长、考生们发现,今年的普高录取分数线普涨,绝大多学校的分数线相对去年普涨10-20分。

有一张图在朋友圈中疯转: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这时,家长、考生们开始慌了:往年分数能上“四大”的,今年只能上“十大”;往年分数能上公办普高的,今年只能上一个民办普高或职高。非深户总分不到391上不了普高,有一半学生上不了公办高中!

一时间,“上深圳高中难过上大学”的言论甚嚣尘上。

近8万考生,不到4万公办普高学位,巨大的数字差距刺痛深圳中考考生及家长的心。有人批评政府部门对于学校建设的欠账,地都用来建商品房,却不见学校起。甚至有人建议取消中职学校,把中职改为普高。

对于大家的批评和担心,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但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深圳的普高和中职学校分布是合理的。

其实,每年五六月份,教育部都会出台这样的通知和文件,要求全国各地普高、中职的录取比例各占50%。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靠大学生,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特别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中职教育。像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制造业大国,每年都有超过50%的学生去中职,正是这样奠定了德、日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那么深圳的普高、职高比例是多少?根据官方数据,深圳普高:职高的招生比例是6:4,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但这显然还不能满足家长们上普高的需求,特别是身处深圳这种超一线城市,上普高、读大学成为主流路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担心读中职学历低,将来不好找工作。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学生和家长心里不愿“买账”。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几年,深圳的公办普高录取将更加激烈。这一趋势也反映在新生录取数据上。2018年,深圳高一新生人数为7万多人(含职高),但初一新生超过10万人,小学一年级新生达20万人,幼儿园在园总人数更是多达51万人。随着“二胎”政策和异地高考改革政策的逐步实施,深圳未来学龄人口将大幅增加,学位压力将从小学逐步向初中、高中传递。

那么,能否进一步压缩职高,提高普高的招生数量?显然也不现实。剩下能做的,只有大规模建设高中了。

但是,建高中也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地。

早在今年深圳两会期间,崔学鸿、陈锦花等至少23名深圳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高中学位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大推进高中学校用地规划、增加高中学位的建议》,集体呼吁政府增加高中学位供给。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深圳目前已有120宗法定高中用地,但陈锦花表示,根据深圳市教育局的答复,不少“十二五”期间规划的用地都尚未落实。

该局直言,目前深圳的高中建设主要存在“落地难”问题,包括“用地选址难、土地整备慢、规划条件限制”等。“去年深圳市规划资源局对深圳高中建设用地进行了梳理,经统计,法定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共规划高中用地120所,其中已建成56所,余下的用地中大部分因存在着规划未稳定、城市更新时序不确定、土地待整备拆迁等问题而较难实施,当前仅有2块用地适合启动建设。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一个重磅文件——《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高中城”建设正式列入文件。时隔不到两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透露了在深汕合作区建设高中城的规划,速度之快。

把其中一个高中城放在深汕合作区,恰恰体现了当前高中建设“落地难”的问题。如果按一个高中城两到三所高中的数量计算,大概有1万师生。这就非常考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管理者的智慧,通勤、管理,教师的招聘及流动等等,应该如何妥善解决。

当然,这也让人回想起21年前那个极具前瞻性的报告。当中提出的一些设想,是否在今天还会得以实施?高中城如何建设,才能避免“一开办就落后”?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思考和探讨。

最后,我们附上当年《深圳市中小学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调研报告》的主要执笔者刘伟老师的一段思考,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刘伟:高中城不能再按工业文明思维来建

新建的高中城不能再按工业文明的思维来建,应按信息文明和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路来建。

关键是要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参与规划设计。从前建学校,从不让教育专家参与规划设计,仅仅把学校理解为“建筑”,当今全世界涌现出许多新型学校,如美国的小微学校、游学的密涅瓦大学、芬兰的项目式现象教学等等。

能不能把高中城规划成多个信息化程度高的、各具特色的小微学校群?一定要请那些有世界眼光的、超前的、有创新精神的、对高新科技发展趋势相当了解的新型教育家参与规划设计,比如李一诺、顾明远、杨东平、朱永新、李希贵等人,甚至可请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佐滕学这样的外国教育家当顾问,这样建成的高中城才有领先示范作用,若匆匆忙忙救急式的又建成一片工业厂房式的高中城,建好立刻就落后了。

我总觉得只建四处高中城根本不够,应建分散的小微学校更现实,只要把原有的旧厂房改造,如像办创意园一样即可,说不定又会成为深圳一项重大创新。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名师说微信:mingshishuo

深圳兴建高中城的来龙去脉

办深圳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