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文 | 陳銘

這段時間,深圳要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興建高中城的消息,全城關注。

據官方消息,為解決高中建設用地不足問題,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按照“均衡、集約、共享”的原則規劃了4處高中城用地,其中3處在深圳特區,1處在深汕合作區。每處高中城用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可安排3所寄宿制高中。

而初步選址於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片區的高中城,還將在周圍配備教育產業用地58公頃,配套用地94公頃。

深汕合作區,是深圳第十一區,“汕”是指汕尾(有很多人誤以為是汕頭,特此說明)。總面積468.3平方公里,大多是一片茅草叢生的廣袤荒地,這裡,最不缺的就是地。

把其中一個高中城放在這裡,優勢當然是地多,但也可能許多問題隨之而來,諸如通勤、管理等,都需要全盤考慮。因此這個消息遭到很多人的不解,甚至有“建大學不如建高中”的言論。

民間有民間的想法,政府有政府的考慮。不論如何,深圳高中用地緊缺是不爭的事實,更深層次的是,普高學位面臨不足。大規模興建高中,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這次提出的興建“高中城”方案,並非是一個新的概念。其實早在21年前,深圳市教育主管部門在一次大調研中,最終形成的調研報告就提出了在深圳郊區大力興建“學校城”這一思路。因為種種原因和麵臨的現狀,最後沒有得以落實,流於紙上。

“學校城”其具體舉措和今天出爐的高中城初步思路規劃,異曲同工,唯一不同的,只是名稱差異而已。

這說明,深圳教育主管部門早就意識了這一短板所在,但一直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據稱,背後主要根源受限於土地供應匱乏。在深圳,多年來最缺的就是土地,供需關係極其不平衡。

21年過去了,高中城終於要建了,只是,其中一個建在了距離深圳市中心120公里之遙的深汕合作區。

深圳的學位規劃以及高中城建設,到底何去何從?其中的問題和癥結又在哪裡?今天,我們就從21年前的這段塵封的歷史講起。

1

世紀“大調研”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見證深圳滄海桑田的蓮花山觀景臺

1998年,千禧將至,當時的深圳教育,在這個特定節點做了一次大調研,調研歷時數月,投入數百人力。

這次大調研,有個背景。1998年9月-1999年3月,深圳市教育局以“深圳教育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為主題,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研究目的是為制定《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01-2010)》作好先期準備。

整個調研分為9大課題15個專題,教育局正副局長每人負責幾個專題,親任課題組組長。調研活動動員了市、區教育局機關幹部、教育科研人員和校長、教師150多人,發放調査問卷9500份,召開各種座談會196個,參加座談2364人次,還專程赴南京、上海進行了考察。

這次調研的主要參與者、報告的主要執筆者劉偉老師,當時參與了其中的15個分課題之一《深圳市中小學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調研報告》。在這個2萬多字的報告中,就有今天提到的“高中城”設想。(下文會詳細講)

最後形成各種諮詢性專題報告、考察報告及其附件27份,對事關深圳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系統的、有價值的對策建議,並形成了一本500頁總計40萬字的《深圳市教育發展決策諮詢調研報告》。

這本鉅著於2002年3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廣東省“九五”普教科研成果系列叢書,主編楊柏生、張彥玲。楊柏生正是時任的深圳市教育局局長。

該書從深圳的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等方面展開,在前期15個專題調研報告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調研總報告《深圳教育發展問題報告》,並集結公開出版。

2

超前的設想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在《深圳市中小學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調研報告》章節,課題組提出了在深圳郊區興建“學校城”這一設想。

報告是這麼寫的:

針對學位緊張等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可試辦學校城。在深圳建新校,普遍存在缺地的問題,羅湖區、福田區更為明顯。辦學校城的具體設想是:選擇城郊交通便捷的空地,將幾所全寄宿中學建在一起,佔地約20-25萬平方米、校舍面積約15-20萬平方米,容納1萬名左右的學生。

學校城建成教育資源中心,城內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圖書館、大禮堂、電腦室、多媒體制作室、實驗室、功能室、印刷服務社、醫療室、食堂、車隊等設施實行共享。

為防止各校雷同,可按教育特區的方式運作,各校是相對獨立的教學實體,可有不同的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每間教室與城內教學資源中心聯網。

教師可相互兼課自由流動,學生可跨校上選修課和自由轉學,各校學費優質優價每年波動。

校區設立統一的服務管理機構進行社會化管理,主要負責各校的後勤管理和教學資源協調,不干涉各校的教學事務。管理者可公開招標由專業管理公司來管理。

據初步估算,一個學校城的基建費和設備費總計約45億元,相當於1998年市級財政用於全市中學新建、改建、擴建校舍資金(2.4億)的兩倍。

近年,全市每年新增中學生人數5000人左右,新建一個學校城,可以容納全市兩年內淨增長的中學生人數。在不用額外增加建校經費的前提下,每兩年就能新建一個學校城,全市新增中學學位基本能解決。

學校城對節約用地、教育資源共享、優化教師隊伍、教育信息化建設、學校後勤管理社會化、學校管理體制改革都有重要意義。應儘快開始對學校城的可行性論證和規劃設計。

這份分課題的《深圳市中小學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調研報告》,由深圳市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調研組劉偉老師負責執筆,課題組組長由時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劉焯鏗擔任,副組長是時任深圳市教育局中小學教育處處長李建舜;成員有張波、劉偉、劉榮青、徐宗意、黃建行、韓穎、張啟福。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各調研報告的觀點,都是各課題組的研究性觀點。參與調研的深圳市教育局各位領導,都是課題組的一員,並沒有用行政的眼光來“引導”或“規範”課題組其他成員的觀點,並在嘗試研究與決策的換位思考。

可以看到,這份報告,即便放在今天,裡面的一些意見和建議,仍具有相當的含金量和水準,甚至一些理念仍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意識。

諸如“教育特區”“教師流動”“學生跨校選課”等等,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1999年3月,深圳市教育局採取“兩票制”方式,對調研報告進行了評審獎勵。

由來自全市各區的校長和教師代表60多人組成群眾組,評審結果為群眾票;由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生教授、省教育廳專家、本市教育專家和市區教育行政領導組成專家組,評審結果為專家票。兩票意見一致者入,再由專家組在入圍者中投票評出“優秀調研報告”各等獎。會後,在15個專題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形成了調研總報告《深圳教育發展問題報告》。

而這個分課題《深圳市中小學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調研報告》,榮獲三等獎。

21年過去了,高中城終於要建了,當年執筆報告的劉偉老師聽到這個消息,略感欣慰。“深圳教育主管部門直面問題,補齊歷史欠賬,是時候了。”

3

遲到的“高中城”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21年,遲到的“高中城”。

為什麼是這個時候?

今年5月,深圳市教育局發佈《2019年深圳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計劃通知》,其中公辦普通高中計劃招生35531人,指標生16767人。

而2019年深圳中考生約8萬人,有媒體按此計算:2019年中考,深圳公辦普高錄取率不到45%,近10年最低。

2014年,深圳公辦普高錄取率大概在50%左右。5年來,這項數據呈下降趨勢,到2019年已不足45%。

此時,家長對此還沒有切身感受。50%和45%,相差5%,但這5%意味著什麼,大家並沒什麼體會。

直到7月中考放榜,家長、考生們發現,今年的普高錄取分數線普漲,絕大多學校的分數線相對去年普漲10-20分。

有一張圖在朋友圈中瘋轉: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這時,家長、考生們開始慌了:往年分數能上“四大”的,今年只能上“十大”;往年分數能上公辦普高的,今年只能上一個民辦普高或職高。非深戶總分不到391上不了普高,有一半學生上不了公辦高中!

一時間,“上深圳高中難過上大學”的言論甚囂塵上。

近8萬考生,不到4萬公辦普高學位,巨大的數字差距刺痛深圳中考考生及家長的心。有人批評政府部門對於學校建設的欠賬,地都用來建商品房,卻不見學校起。甚至有人建議取消中職學校,把中職改為普高。

對於大家的批評和擔心,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但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深圳的普高和中職學校分佈是合理的。

其實,每年五六月份,教育部都會出臺這樣的通知和文件,要求全國各地普高、中職的錄取比例各佔50%。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僅靠大學生,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特別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強中職教育。像德國和日本這兩個製造業大國,每年都有超過50%的學生去中職,正是這樣奠定了德、日製造業強國的地位。

那麼深圳的普高、職高比例是多少?根據官方數據,深圳普高:職高的招生比例是6:4,基本符合國家要求。

但這顯然還不能滿足家長們上普高的需求,特別是身處深圳這種超一線城市,上普高、讀大學成為主流路徑。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大多數人擔心讀中職學歷低,將來不好找工作。因此,對於職業教育,更多的是學生和家長心裡不願“買賬”。

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幾年,深圳的公辦普高錄取將更加激烈。這一趨勢也反映在新生錄取數據上。2018年,深圳高一新生人數為7萬多人(含職高),但初一新生超過10萬人,小學一年級新生達20萬人,幼兒園在園總人數更是多達51萬人。隨著“二胎”政策和異地高考改革政策的逐步實施,深圳未來學齡人口將大幅增加,學位壓力將從小學逐步向初中、高中傳遞。

那麼,能否進一步壓縮職高,提高普高的招生數量?顯然也不現實。剩下能做的,只有大規模建設高中了。

但是,建高中也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地。

早在今年深圳兩會期間,崔學鴻、陳錦花等至少23名深圳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快高中學位建設的建議》《關於加大推進高中學校用地規劃、增加高中學位的建議》,集體呼籲政府增加高中學位供給。根據公開信息顯示,深圳目前已有120宗法定高中用地,但陳錦花表示,根據深圳市教育局的答覆,不少“十二五”期間規劃的用地都尚未落實。

該局直言,目前深圳的高中建設主要存在“落地難”問題,包括“用地選址難、土地整備慢、規劃條件限制”等。“去年深圳市規劃資源局對深圳高中建設用地進行了梳理,經統計,法定規劃在全市範圍內共規劃高中用地120所,其中已建成56所,餘下的用地中大部分因存在著規劃未穩定、城市更新時序不確定、土地待整備拆遷等問題而較難實施,當前僅有2塊用地適合啟動建設。

今年9月10日,教師節當天,深圳市委、市政府發佈了一個重磅文件——《關於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把“高中城”建設正式列入文件。時隔不到兩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就透露了在深汕合作區建設高中城的規劃,速度之快。

把其中一個高中城放在深汕合作區,恰恰體現了當前高中建設“落地難”的問題。如果按一個高中城兩到三所高中的數量計算,大概有1萬師生。這就非常考驗政府主管部門以及學校管理者的智慧,通勤、管理,教師的招聘及流動等等,應該如何妥善解決。

當然,這也讓人回想起21年前那個極具前瞻性的報告。當中提出的一些設想,是否在今天還會得以實施?高中城如何建設,才能避免“一開辦就落後”?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的思考和探討。

最後,我們附上當年《深圳市中小學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調研報告》的主要執筆者劉偉老師的一段思考,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劉偉:高中城不能再按工業文明思維來建

新建的高中城不能再按工業文明的思維來建,應按信息文明和有利於人工智能發展的思路來建。

關鍵是要請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參與規劃設計。從前建學校,從不讓教育專家參與規劃設計,僅僅把學校理解為“建築”,當今全世界湧現出許多新型學校,如美國的小微學校、遊學的密涅瓦大學、芬蘭的項目式現象教學等等。

能不能把高中城規劃成多個信息化程度高的、各具特色的小微學校群?一定要請那些有世界眼光的、超前的、有創新精神的、對高新科技發展趨勢相當瞭解的新型教育家參與規劃設計,比如李一諾、顧明遠、楊東平、朱永新、李希貴等人,甚至可請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佐滕學這樣的外國教育家當顧問,這樣建成的高中城才有領先示範作用,若匆匆忙忙救急式的又建成一片工業廠房式的高中城,建好立刻就落後了。

我總覺得只建四處高中城根本不夠,應建分散的小微學校更現實,只要把原有的舊廠房改造,如像辦創意園一樣即可,說不定又會成為深圳一項重大創新。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名師說微信:mingshishuo

深圳興建高中城的來龍去脈

辦深圳最有影響力的教育新媒體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