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導演之下,人生走向失控


情緒導演之下,人生走向失控

1

2019年,長沙市航天醫院發生了一個悲劇,一位產婦墜樓身亡。而背後的原因卻令人唏噓不已:因為醫院驗錯了血型!

我一開始看到時以為是給產婦輸錯血了,導致併發症使產婦跳樓。

看下去才知道產婦36歲,本科學歷,是一個幼兒園園長,大孩子已經上高一了。

她生產時在長沙市航天醫院化驗血型時為B型,發現血型化驗錯誤後就拒絕支付後續的治療費用,直到回家。

後來她向很多部門反映過,但都沒有得到正面答覆。

醫院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主動上門對她進行了兩次慰問。但讓他們夫婦籤一個合同,證明她在醫院期間並沒有輸血。

看到這裡我舒了一大口氣,看來平安生產了,萬幸!

但是她覺得醫院態度有問題,表面道歉,暗地裡還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氣憤之中她從醫院16樓跳下,拋下一個15歲的兒子和才兩個月大的女兒。

醫院化驗錯血型,這麼簡單的操作都出錯,確實讓人氣憤,看來該大整改了。

但產婦這條人命,是不該喪失的啊!

也許她得了產後抑鬱,讓可怕的情緒佔了上風,失去了理智的思考。

這件事有許多種解決途徑,為什麼要拿命去塗上重重一筆呢?

情緒導演之下,人生走向失控

2

小說《苔絲》中也講述了一個情緒化導致的悲劇故事。

美麗而貧困的苔絲姑娘第一次被紈絝子弟亞力克·德伯蹂躪時是在她離開家第一次去打工,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

後來她認識了真正相愛的安吉爾。當她把這一切都告訴安吉爾時,安吉爾彷徨、猶豫,他們暫時分開了。

苔絲的父親去世,家裡遭受重大困難。貧困之下,苔絲又和亞力克·德伯攪和到一塊兒。

當安吉爾找回來時,高興又絕望的苔絲把亞力克·德伯殺害了。

姑娘啊,你是那麼善良、單純。

單純就意味著情緒化,遇到一件事情時,不能進行情緒管理,以湧到腦子裡的第一個念頭為行動指南。

殺害了人就再也沒有其他辦法來得到幸福了。

當然上文的產婦與苔絲是有不同的情緒化的。

一個是產後抑鬱症型,當時的思維極度狹窄。

一個是人格不完善型,以情緒驅動人生。

但是,有學者說,一個人如有合理的認知,會增加人的成熟度,也會減少抑鬱症的發生。

情緒導演之下,人生走向失控

3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總在教他的皇子學生“每臨大事有靜氣”,有了這樣的氣度,便能沉著淡定、舉重若輕。

去情緒化,讓心中本源的智慧回來。

一個情緒化的人,從根本上說,他的大腦認知已經不完整了。

有的人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很情緒化。

就像梁寧在講課時所說:

“所以,知道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就像我上節課講的,後天的知識技能道理邏輯都是一個一個的APP,而你內在的愉悅、恐懼才是操作系統。

有時候你不是缺某個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統,只能支撐你到這裡了。”

認知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決定著情緒,而道理,那只是表層的知識。

情緒導演之下,人生走向失控

4

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操作系統,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模式?

一、自省

孔子曰:“我日三省吾身”。

曾國藩被現代人稱為千古完人,但他年輕時可是憤青一個。

他堅持自己所謂的那一套道德原則,最後所有人都不待見他,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分內給他難看。

後來他讀了很多書,特別是老莊的書,心態慢慢平復。

他自省的方法就是寫自省日記,寫得也不長,就是把白天的事情寫下來,反思哪裡不符合聖人要求,就加以自責,做深刻反省。

就這樣年年歲歲地記錄,在精神上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成為“內聖外王”之人。

自省,就是不斷地自己修剪與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以求修養上的精進。

二、讀書

很多人談過讀書的好處。

有一次我們搬家,一個搬家工人從我們打算賣掉的舊書中挑了幾本書。

他說:“讀讀書就是有好處,我原來是個急躁的人,現在好多了。”

情緒化的人是幼稚型的人,更應該多讀書,讓自己逐漸理性起來。

復旦哲學老師陳果說:

“不成熟的我們糾結於‘感性’的豐沛與‘理性’的限制,感性與理性的鬥爭使我們深感束縛;而精神的成熟使我們的感性與理性相互和解。”

當一個人擺脫了情緒化的限制,會逐漸地感覺生活中哪來那麼多難以決斷的選擇。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