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无言之态顺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状态


《道德经》:以无言之态顺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状态

一、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喜欢总是高谈阔论,也不过度执念外界的繁华虚无,而是一切返璞归真,以无言之态顺应自然,因为世俗之事言语道断,一说就错。

俗人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觉察事物,并且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对事物作出判定,由眼耳口鼻舌身意接受外界色香声味触法,并由此撩拨起内心的欲望,形成头脑中主观的意识,所以人类的主观意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存在。

当一个人拿这个错误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并且以此为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结果时,产生的必然是带着偏见的结果。

一个人的本心一旦被蒙蔽,自己的意识也存在着偏颇,那么他所说的话也不过是世俗形成的偏见妄言而已,所以说在言语道断的情况下,高谈阔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错误呢?

这是对于处理问题上的问题,而在人生处事的状态中也是如此,拿自己的意识作为标准,并且去企图主导世间万物,带来的是更是一个糟糕的结果。

人生最理想的状态,不是高谈阔论高,更不是以猖狂和强硬处事,而是一切以上善若水的姿态去生存,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一生,用和光同尘的态度,秉持沉默是金的原则,这也是真正智者的状态。

《道德经》:以无言之态顺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状态

《道德经》之中说: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不分亲疏,不分利害,没有贵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贵。

在老子的口中,人生理想的状态就是和光同尘,消解纠纷,更要避免那些高谈阔论,一味向外奔逐的愚昧状态,而这也被称之为“玄同”的境界,不用世俗的意识去考虑事物,不用浅薄的认知去看待人生。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为周宣王饲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他:“你把鸡训好了吗?”

这个人说:“还没有,这个鸡看起来神气骄横,目空一切,但是内在没有底气。”

又过了十天,得到的回答还是不行,这个人说:“他听到别的鸡叫声,见到别的鸡的影子,还是会亢奋有斗志。”

过了十天,得到的回答说:“还是不行,这个鸡还是眼神凶恶,怒气冲冲。”

又过了十天,这个人才回答说:“差不多了,这个鸡虽然不时鸣叫,但是已经没有好斗的表情了,看起来就像木头做的一样,它的道德完美,别的鸡见到这只鸡都不敢进前,掉头就跑了。”

《道德经》:以无言之态顺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状态

二、

“呆若木鸡”放到现在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庄子的口中,“呆若木鸡”就是德行完备的至上状态。

这只“鸡”最刚开始具备“神情骄横和目空一切”的态度,就像世俗之中那些总崇尚高谈阔论,处事张狂强硬的凡夫俗子一样,然而越是这样作为越是背离道德准则,若能返璞归真,变得如“木头”一般,只是守气养神,以大智若愚的姿态处事,这才是真正符合道的制胜秘诀,正所谓“无好胜之心则无往不胜”。

庄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成言词便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连接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

人生不需要刻意往外求,因为太刻意的事物都不会带来好的结果,而且向外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错误的,自己本心不能明心见性,一味追逐外在的浮华,终究会给内心增加更多的障碍。

《道德经》:以无言之态顺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状态

《菜根谭》说: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鉴增尘。

内心没有杂念,人的本性就会显现;不去除心中杂念就想见到本性,就像拨开水波去寻找月亮一样;意念清静,心灵就会明澈,不清除物欲烦恼就希望内心明澈,就像在布满灰尘的镜子上再增加一层灰尘一样。

沉浸于世俗之中,通过世俗的偏见和主观意识的纷扰去探寻人生真谛与睿智,这种妄行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明心见性,分辨是非善恶,人生自然有超脱淡泊之境界。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