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2020年初始,新型冠狀肺炎來襲,每個人都過得很煎熬、很揪心,這一定是我們從小到大從未想象過的最糟糕的春節假期了。

對於武漢人民而言,身處最嚴重的疫區,身處最惡劣的環境,你們的艱難更是無法用隻言片語來描述。希望大家都能夠健健康康挺過這場戰役,全世界都在為你們祝福。

我的春節在江蘇老家度過,花生爸爸一直到大年三十都在實驗室加班,這是我們結婚十幾年來第一次異地過春節。吃年夜飯的時候,花生拿起筷子又放下,姥姥姥爺問他怎麼了,他支支吾吾紅了眼圈,然後趴在我懷裡哭著說“想爸爸,擔心爸爸”。那頓飯,他一口沒吃。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與擔憂、焦慮、恐懼為伴的日子

那幾天是我最心神不寧的時候,每天恍恍惚惚、焦慮不安,看見兩個孩子時會不由自主想象最糟糕的情況:萬一他們感染了怎麼辦,花椒才一歲啊!萬一我們感染了怎麼辦,誰來照顧他們?

我甚至譴責自己:“為什麼要生老二,我根本就沒有能力保護好她!”

人就是這樣,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需要時間調節身心做好迎戰的準備。而在這之前,往往是慌張無措、手忙腳亂。

每個人做準備所需要的時長不同,我可能用了有一週時間。

有一天,我問自己:我要活在恐懼裡,還是事實裡?我要活在不確定的未來,還是確定的當下?

此刻,當下,我感染了嗎?並沒有,家人也沒有。事實是,我們都還活著。

既然還活著,難道不值得好好活著?

我們每天關注新聞,一線有那麼多人在拼命,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是更多的生命。我們這些被守護的生命難道不應當活得有質量、有意義嗎?如果只是渾噩度日,不就負了他們的守護嗎?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這個假期無數次被醫護人員的新聞感動。

有人說:環境安定了才有可能活得有品質。

花生媽媽沙龍讀書會討論過《心流》這本書,關於改善生活品質,書中說得清晰直接:

改善生活品質的主要策略有兩種:一是使外在條件符合我們的目標;二是改變我們體驗外在條件的方式,使它與我們的目標相契合。改變外在條件一開始可能很奏效,但一個人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識,過去的恐懼與慾望很快就又會浮現,並喚醒舊有的焦慮,即使到加勒比海買一座小島,滿布武裝保鏢和警犬,也不能創造內心的安全感。

所以,外在環境再艱難,也可以通過控制和改善內在體驗,有品質地活,有意義地活。

《心流》中舉了很多事例。比如,在戰爭中遭到禁閉的人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式改善思維體驗,他們在頭腦中下棋、做體操、行走於世界地圖、打高爾夫…匈牙利遭數年幽禁的知識分子們甚至在艱難的條件下開展了譯詩比賽。

從外到中,孔子說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從古到今,前段時間武漢方艙醫院“讀書哥”的圖片也打動了我。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一張被很多新聞媒體轉載的圖片


越是在艱難的日子,越是在連生存都受到挑戰的時候,越要珍惜難得的活著的機會,活出品質和意義。

所謂品質,並非奢侈享樂,而是要有內涵,哪怕只是一簞食,一瓢飲;所謂意義,不必非要為國捐軀,而是有能量影響內在,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在足不能出戶的當下,我們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讓居家的生活更有品質,為家人的內在提供持續的能量。這一切的基礎,在於穩定。

一、穩定與自己的關係:三個轉換

1. 從頭腦轉到身體:暫停吸收,五官提醒

個體心理學認為,真正影響我們的,不是客觀經歷,而是我們基於客觀經歷的主觀詮釋,這一點與《心流》所說的“控制和改善內在體驗”不謀而合。

這個階段,大家每天耳聞目睹那麼多事件,我們的頭腦在不停處理信息、做出詮釋,引發各種各樣的感受。當你發現自己快被感受淹沒時,首先要做的是摁下暫停鍵,從頭腦中走出來,迴歸當下。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暫停吸收,迴歸當下

我總結了用身體提醒自己迴歸當下的“五官提醒法”,即找到身邊常見的能夠溫柔五種感官的人/事/物,比如對於我來說:

在視覺方面,鮮花、自然景色(北京近期的藍天/雪景)、孩子玩耍的樣子;

在聽覺方面,音樂、孩子的笑聲;

在嗅覺方面,花香、咖啡香;

在味覺方面,飯菜(這段時間很多人熬成了廚藝高手)、咖啡、草莓;

在觸覺方面,溫水、毛絨玩具、孩子的肌膚、深呼吸感受氣體在體內流動…

這些都能夠讓我及時從新聞或情緒中走出來,迴歸當下。

你找到屬於自己的五官提醒法了嗎?

2. 從網絡轉到生活:關注全部,三個平衡

最近很多人活在了新聞裡,而只有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當然需要關注新聞,但是,記得活在生活裡。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

如何活在生活裡呢?簡單來說,就是做好三個平衡:

  • 新聞vs現實:固定並逐漸減少看新聞的時間和頻率,很重要的一點是,以瞭解客觀信息為主,閱讀評論為輔,因為很多評論裡裹挾著太多主觀偏見和個人情緒,不利於我們理智思考。與此同時,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留在實際的生活裡。


  • 活動vs定靜:穩定平衡的節奏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和內在穩定,對於孩子尤為如此,其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動靜結合,就如同一呼一吸的自然組合。所以,千萬不要沉迷於刷手機,或是把孩子交給電子產品哦!


  • 消耗vs滋養:如果把身體看作是能量站,那麼我們就需要注意能量的消耗與儲備之間的平衡。據我瞭解,無論是在疫情期間,還是平常的生活裡,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消耗能量,因此就算每天做很少事情,甚至在家待一天,也會覺得很累,提不起勁。其實,動不等於消耗,靜不等於滋養,喜歡健身的人會在運動之後充滿能量,一動不動躺臥刷手機之後反而身心疲憊。當然,這一點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帶孩子是消耗,有人帶孩子是滋養,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3. 從消極轉到積極:積極行動,轉禍為福

常常,我們有那麼多想做的事、想學的技能、想陪的家人、想玩的人生,卻一次次以沒有時間為由而擱置;

常常,我們想停下來歇歇,讀一本閒書,做一頓好飯,品一杯咖啡,發一會兒呆,卻因為內心湧動的內疚不安而作罷;

現在,我們除了閒著還是閒著,我們終於有了時間,可是我們在幹什麼呢?

課堂上,我們常常討論:

痛苦不等於受苦。

《心流》中說:

人生的悲劇在所難免,即使是幸運兒也難免遭逢壓力。但遭受這些打擊未必就是與幸福絕緣,人在壓力下的反應,往往決定他們是否能轉禍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難。


此刻,轉禍為福的訣竅就在於善用時間,善用時間的訣竅又在於人在心在。

哪怕每天只剩下吃飯陪娃,也要用心吃、用心陪。這就是品質。如果可以,找到至少一件你一直想做的事,做起來,做下去。我找到了兩件事:心安理得讀閒書,心無旁騖陪孩子。這兩者對於恢復工作常態之後的我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事。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我為孩子和老公下廚最多次的一個假期


二、穩定與家人的關係:三個“再…也…”

1. 再親密,也要有界限:

與家人每天24小時朝夕相處且足不出戶,生活中的交集越多,衝突越有機可乘。

請記得把心神安放於自身,而不是盯著家裡的老人/伴侶/孩子,最好有各自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長短或大小不限,這是物理界限;

此外,還要允許彼此有情緒、有觀點,放下試圖干涉或改變他人的控制慾。

2. 再艱難,也要有笑聲:

有一天,我問花生:“你認為打贏這場戰役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花生不假思索:“幽默感,笑聲。”

確實,情緒再低落的時候,我們也會一起看喜劇、玩遊戲。花生在獨處時間會聽馬志明相聲全集、讀漫畫、看電影、創作故事。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花生在假期利用電子產品時間看的電影

3. 再壓抑,也要有交流:

撲面而來難以消化的信息,壓抑在心難以釋放的情緒,這些都會影響家庭氛圍。有些家庭越來越沉默,大家都不想說話;有些家庭越來越火爆,說不了幾句話就釋放出火藥味。家庭是一個很特別的共同體,消極的交流會讓挑戰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而積極的交流則會為挑戰做減法。在這裡,我總結了積極交流的四個要素:

  • 談論信息,而不是評論:前者相對客觀、一致,後者主觀、因人而異,談論信息帶來共同語言,發表評論容易引發分歧。


  • 分享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評判和指責:
    比如,在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很害怕…”,或者清晰告訴對方你想得到什麼幫助,而不是指責對方“你怎麼都不關心我”;在他人有情緒時,可以分享自己的關心“你看起來很緊張,我很擔心你”,或者只是為對方泡杯茶做頓飯,而不是評判對方“你真是有毛病”。


  • 注重日常聯結,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在關係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在沒有問題時建立聯結也同樣不容忽視,良好的關係是順利解決問題的基礎。家人一起做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我家的家庭影院,大家一起選電影,然後花生設計並製作電影票,爸爸準備投影設備,我準備零食,然後一邊看一邊分享觀影感受。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花生設計製作的電影票


三、穩定與外界的關係:共同目標,積極努力

個體心理學認為,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而在與外界隔離的日子裡,人們對於歸屬感的需求更加強烈,並且會轉向線上群體。

陷在網絡世界裡刷存在感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既消耗能量,又容易失去自己的聲音。我更建議,不如主動加入或創建一個相互支持的、為積極的目標或任務而共同努力的社群。比如我身邊的美食群/疫區互助群/線上讀書群,我們的沙龍群最近也兼具裡健身打卡、書籍影視共享、互相督促鼓勵的功能。

抗疫前線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不辜負這份守護?

群裡分享的身體食糧和精神食糧


如果說生活是一艘大船,那麼無論風平浪靜,還是波濤洶湧,我們自己都是這艘船的掌舵人,內在的穩定才是核心。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想,後福必然不來自大難本身,而是一個人經由大難所激發出的心力、定力、毅力。

希望,未來當我們回想起這段特殊時期,不會只有嘆息和遺憾。

祝福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