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2020年初始,新型冠状肺炎来袭,每个人都过得很煎熬、很揪心,这一定是我们从小到大从未想象过的最糟糕的春节假期了。

对于武汉人民而言,身处最严重的疫区,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你们的艰难更是无法用只言片语来描述。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健康康挺过这场战役,全世界都在为你们祝福。

我的春节在江苏老家度过,花生爸爸一直到大年三十都在实验室加班,这是我们结婚十几年来第一次异地过春节。吃年夜饭的时候,花生拿起筷子又放下,姥姥姥爷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红了眼圈,然后趴在我怀里哭着说“想爸爸,担心爸爸”。那顿饭,他一口没吃。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与担忧、焦虑、恐惧为伴的日子

那几天是我最心神不宁的时候,每天恍恍惚惚、焦虑不安,看见两个孩子时会不由自主想象最糟糕的情况:万一他们感染了怎么办,花椒才一岁啊!万一我们感染了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

我甚至谴责自己:“为什么要生老二,我根本就没有能力保护好她!”

人就是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需要时间调节身心做好迎战的准备。而在这之前,往往是慌张无措、手忙脚乱。

每个人做准备所需要的时长不同,我可能用了有一周时间。

有一天,我问自己:我要活在恐惧里,还是事实里?我要活在不确定的未来,还是确定的当下?

此刻,当下,我感染了吗?并没有,家人也没有。事实是,我们都还活着。

既然还活着,难道不值得好好活着?

我们每天关注新闻,一线有那么多人在拼命,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是更多的生命。我们这些被守护的生命难道不应当活得有质量、有意义吗?如果只是浑噩度日,不就负了他们的守护吗?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这个假期无数次被医护人员的新闻感动。

有人说:环境安定了才有可能活得有品质。

花生妈妈沙龙读书会讨论过《心流》这本书,关于改善生活品质,书中说得清晰直接: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改变外在条件一开始可能很奏效,但一个人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识,过去的恐惧与欲望很快就又会浮现,并唤醒旧有的焦虑,即使到加勒比海买一座小岛,满布武装保镖和警犬,也不能创造内心的安全感。

所以,外在环境再艰难,也可以通过控制和改善内在体验,有品质地活,有意义地活。

《心流》中举了很多事例。比如,在战争中遭到禁闭的人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改善思维体验,他们在头脑中下棋、做体操、行走于世界地图、打高尔夫…匈牙利遭数年幽禁的知识分子们甚至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译诗比赛。

从外到中,孔子说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从古到今,前段时间武汉方舱医院“读书哥”的图片也打动了我。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一张被很多新闻媒体转载的图片


越是在艰难的日子,越是在连生存都受到挑战的时候,越要珍惜难得的活着的机会,活出品质和意义。

所谓品质,并非奢侈享乐,而是要有内涵,哪怕只是一箪食,一瓢饮;所谓意义,不必非要为国捐躯,而是有能量影响内在,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在足不能出户的当下,我们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让居家的生活更有品质,为家人的内在提供持续的能量。这一切的基础,在于稳定。

一、稳定与自己的关系:三个转换

1. 从头脑转到身体:暂停吸收,五官提醒

个体心理学认为,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客观经历,而是我们基于客观经历的主观诠释,这一点与《心流》所说的“控制和改善内在体验”不谋而合。

这个阶段,大家每天耳闻目睹那么多事件,我们的头脑在不停处理信息、做出诠释,引发各种各样的感受。当你发现自己快被感受淹没时,首先要做的是摁下暂停键,从头脑中走出来,回归当下。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暂停吸收,回归当下

我总结了用身体提醒自己回归当下的“五官提醒法”,即找到身边常见的能够温柔五种感官的人/事/物,比如对于我来说:

在视觉方面,鲜花、自然景色(北京近期的蓝天/雪景)、孩子玩耍的样子;

在听觉方面,音乐、孩子的笑声;

在嗅觉方面,花香、咖啡香;

在味觉方面,饭菜(这段时间很多人熬成了厨艺高手)、咖啡、草莓;

在触觉方面,温水、毛绒玩具、孩子的肌肤、深呼吸感受气体在体内流动…

这些都能够让我及时从新闻或情绪中走出来,回归当下。

你找到属于自己的五官提醒法了吗?

2. 从网络转到生活:关注全部,三个平衡

最近很多人活在了新闻里,而只有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当然需要关注新闻,但是,记得活在生活里。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

如何活在生活里呢?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三个平衡:

  • 新闻vs现实:固定并逐渐减少看新闻的时间和频率,很重要的一点是,以了解客观信息为主,阅读评论为辅,因为很多评论里裹挟着太多主观偏见和个人情绪,不利于我们理智思考。与此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留在实际的生活里。


  • 活动vs定静:稳定平衡的节奏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内在稳定,对于孩子尤为如此,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动静结合,就如同一呼一吸的自然组合。所以,千万不要沉迷于刷手机,或是把孩子交给电子产品哦!


  • 消耗vs滋养:如果把身体看作是能量站,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能量的消耗与储备之间的平衡。据我了解,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平常的生活里,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能量,因此就算每天做很少事情,甚至在家待一天,也会觉得很累,提不起劲。其实,动不等于消耗,静不等于滋养,喜欢健身的人会在运动之后充满能量,一动不动躺卧刷手机之后反而身心疲惫。当然,这一点也是因人而异,有人带孩子是消耗,有人带孩子是滋养,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3. 从消极转到积极:积极行动,转祸为福

常常,我们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想学的技能、想陪的家人、想玩的人生,却一次次以没有时间为由而搁置;

常常,我们想停下来歇歇,读一本闲书,做一顿好饭,品一杯咖啡,发一会儿呆,却因为内心涌动的内疚不安而作罢;

现在,我们除了闲着还是闲着,我们终于有了时间,可是我们在干什么呢?

课堂上,我们常常讨论:

痛苦不等于受苦。

《心流》中说: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即使是幸运儿也难免遭逢压力。但遭受这些打击未必就是与幸福绝缘,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


此刻,转祸为福的诀窍就在于善用时间,善用时间的诀窍又在于人在心在。

哪怕每天只剩下吃饭陪娃,也要用心吃、用心陪。这就是品质。如果可以,找到至少一件你一直想做的事,做起来,做下去。我找到了两件事:心安理得读闲书,心无旁骛陪孩子。这两者对于恢复工作常态之后的我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事。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我为孩子和老公下厨最多次的一个假期


二、稳定与家人的关系:三个“再…也…”

1. 再亲密,也要有界限:

与家人每天24小时朝夕相处且足不出户,生活中的交集越多,冲突越有机可乘。

请记得把心神安放于自身,而不是盯着家里的老人/伴侣/孩子,最好有各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长短或大小不限,这是物理界限;

此外,还要允许彼此有情绪、有观点,放下试图干涉或改变他人的控制欲。

2. 再艰难,也要有笑声:

有一天,我问花生:“你认为打赢这场战役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花生不假思索:“幽默感,笑声。”

确实,情绪再低落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看喜剧、玩游戏。花生在独处时间会听马志明相声全集、读漫画、看电影、创作故事。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花生在假期利用电子产品时间看的电影

3. 再压抑,也要有交流:

扑面而来难以消化的信息,压抑在心难以释放的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家庭氛围。有些家庭越来越沉默,大家都不想说话;有些家庭越来越火爆,说不了几句话就释放出火药味。家庭是一个很特别的共同体,消极的交流会让挑战像雪球般越滚越大,而积极的交流则会为挑战做减法。在这里,我总结了积极交流的四个要素:

  • 谈论信息,而不是评论:前者相对客观、一致,后者主观、因人而异,谈论信息带来共同语言,发表评论容易引发分歧。


  • 分享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评判和指责:
    比如,在自己有情绪时,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很害怕…”,或者清晰告诉对方你想得到什么帮助,而不是指责对方“你怎么都不关心我”;在他人有情绪时,可以分享自己的关心“你看起来很紧张,我很担心你”,或者只是为对方泡杯茶做顿饭,而不是评判对方“你真是有毛病”。


  • 注重日常联结,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在关系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在没有问题时建立联结也同样不容忽视,良好的关系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础。家人一起做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我家的家庭影院,大家一起选电影,然后花生设计并制作电影票,爸爸准备投影设备,我准备零食,然后一边看一边分享观影感受。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花生设计制作的电影票


三、稳定与外界的关系:共同目标,积极努力

个体心理学认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而在与外界隔离的日子里,人们对于归属感的需求更加强烈,并且会转向线上群体。

陷在网络世界里刷存在感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既消耗能量,又容易失去自己的声音。我更建议,不如主动加入或创建一个相互支持的、为积极的目标或任务而共同努力的社群。比如我身边的美食群/疫区互助群/线上读书群,我们的沙龙群最近也兼具里健身打卡、书籍影视共享、互相督促鼓励的功能。

抗疫前线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份守护?

群里分享的身体食粮和精神食粮


如果说生活是一艘大船,那么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我们自己都是这艘船的掌舵人,内在的稳定才是核心。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后福必然不来自大难本身,而是一个人经由大难所激发出的心力、定力、毅力。

希望,未来当我们回想起这段特殊时期,不会只有叹息和遗憾。

祝福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