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记录生活,别为了记录生活在朋友圈

01.

有一高中好友,外号小猴,从不发朋友圈。

高中的时候她是个学霸,高考读了国内很好的一所大学,毕业以后去德国读的研究生。但因为她从不发朋友圈,很多人并不了解她的现状。

某次同学聚会,她因为有事没来,一个不太熟的同学聊起来她,略带调侃的小声说了一句:

“可能是因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呗。”

这句话有没有恶意,我无法评判,但是我真的很惊讶这种靠着朋友圈评判一个人的方式。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理解好与不好,但据我所知,小猴的生活可谓一路坦荡。

研究生毕业就进了研究所,拿着高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工作朝9晚4,下了班,她就去学习各种技能。

潜水、健身、摄影.....她立的每一个flag,自己都能达成。

为小猴不平,为其辩解了几句无果,自己也觉得这饭局实在无趣,找个理由先行离场。后来约小猴吃饭,提到这件事,小猴坦荡一笑:

“他们喜欢说啥就说啥呗,我又不是为了他们而活。”

分别时,小猴发了我吃饭时候偷拍的一张照片给我,毫无修饰却比我以往的任何一张自拍都好看。她冲我挤挤眼:“找个时间帮你拍写真,我最近可是很厉害的。”

我突然就理解了小猴。

在真正优秀的人眼中,每一分的时间都无比宝贵。他们清楚的明白,真正的生活,不是在朋友圈里的。

好与不好,不是朋友圈一条状态,2张精修照片表现出来的。

生活怎么样,其实你自己,比你的朋友圈真实的多。

朋友圈记录生活,别为了记录生活在朋友圈

02.

这几年,其实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关闭了朋友圈。

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不过看清了现实:“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时,开心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难过时想要被人安慰,每发一次状态,每隔几分钟都想要看一下,谁点赞了,谁评论了。

后来渐渐发现,朋友圈的点赞之交,缓解不了现实的孤独,而真正关心你的人,也并不靠着这一个点赞来表现。

那些互动的多的,反而是7分看热闹,2分看笑话,1分打发时间。

而自己展现给大家的,似乎也并不是真正的自己。

谁也不想在朋友圈里活得太差,于是每一条朋友圈都要精心修饰,哪怕私底下一团糟糕,朋友圈里也常常是一片岁月静好。

就像蔡康永曾在一个访谈里说到:

“我们看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为了要营造给别人看的橱窗,我们压抑了多少自己。”

可我们靠朋友圈找慰藉,最后却陷入了更大的恐慌。甚至没有人点赞,没有人回复都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这种朋友圈,真的没有意义。

人性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想变成精修过后的样子,那就去健身和护肤,如果想要喜欢的人关心,就去约对方见面,如果想变成优秀的人,就把flag立到自己心里然后去实施。

能帮你走出焦虑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朋友圈。

真正的朋友,不存在朋友圈里,真正的成长,都在你看不到的线下

朋友圈记录生活,别为了记录生活在朋友圈

03.

所以,别再靠着朋友圈的内容,评判一个人了。

精心装饰的朋友圈背后的那个人,也可能正在经历一地鸡毛的人生。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也许都正过着自己很好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自己评价,不需要他人说三道四。

高山流水,知己两三人足以,而交这样的朋友,靠的是心不是朋友圈。

见一面就能加个好友,点头之交也要加个微信,路边扫一扫也能给通讯录里加一个人,很多“朋友”,不过是躺在通讯录里五花八门的头像。

好友越多越孤独,几百几千个好友,真正关心自己的也不过就是二三。

很喜欢一句话,想跟大家分享:“Blog to live , don't live to blog.”

即“用朋友圈去记录生活,别为了记录去活在朋友圈。”

你可以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真正想分享的,但大可不必为了别人的眼光和安慰而活。

也希望有一天,你可以不必发朋友圈,因为无论最爱的人和最好的朋友,都会在身边。

就像蔡康永说的:“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