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中老師治療肝硬化腹水經驗

北京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方藥中老師,多年來研究肝病,有較豐富的經驗,其中對肝硬化腹水的治療,亦頗有心得。茲將方老師診治本病的經驗,結合我們學習的體會,介紹如下:



肝硬化腹水屬於祖國醫學“單腹脹”、“蜘蛛臌”、“症瘕脹”等病範疇,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爭論很大,有的主補,如喻嘉言說:“凡治脹病而用耗氣散氣瀉肺瀉膀胱諸藥者,殺人之事也”,有的主攻,如陳士鐸說:“水腫之病,亦土不能克水者也,方用牽牛三錢,甘遂三錢,水煎一服,即大瀉水斗餘,臌脹盡消,此則直奪其水勢而土得其平。”主補者,無非認為臌脹由虛而起,攻逐則取快一時,復發難療;主攻者,則認為本病因邪而致,攻逐其邪,邪去則正復。方老師認為偏執一端,都不全面。臨床所見,此類病症,虛實夾雜者多,純虛純實者甚少,因此治療上單純補益或攻下均非所宜。有鑑於此,他主張採用攻補兼施或消補兼施,作為本病的治療大法。


二、方藥運用


對於本病的病理機轉,方老師認為原發在肝,波及脾腎,以致肝脾腎三髒俱病而以肝脾為主,又以氣虛、血瘀、水停、陰虧四個方面為其主要病理表現。氣虛是脾失健運,化源不充所致;血瘀是肝失疏洩,絡脈阻滯使然;水停是脾腎俱衰,運化無權,水無所制之故;陰虧則是肝鬱化火,營陰內耗,或肝病及腎,腎陰受損而起。此四者,往往彼此影響,互為因果。基於上述,所以方老師治療本病多從調治肝脾腎三髒著手,在具體立法上重視養肝、健脾、活血、行水。茲歸納其處方用藥的主要經驗如下:


補的方面:認為重點應滋養肝腎,健脾益氣。


滋養肝腎常用生地、黃精、麥冬、杞子、懷牛膝、當歸、白芍、阿膠之類,其用方,在魏氏一貫煎的基礎上組成加味一貫煎(北沙參、麥冬、生地、當歸、金鈴子、丹參、雞血藤、柴胡、薑黃、鬱金、薄荷、杞子),用於肝腎陰虧者,常獲良效。此外,還自擬黃精湯(黃精、當歸、生地、夜交藤、蒼白朮、青陳皮、柴胡、鬱金、薄荷、甘草),丹雞黃精湯(即上方加丹參、雞血藤)和參芪丹雞黃精湯(即丹雞黃精湯加黨參、黃芪),用於肝脾兩虛、氣陰兩衰者,亦多取效;


健脾益氣常用黨參、蒼白朮、黃芪、茯苓、炙甘草之類,在選方上,善用補中益氣湯,並制訂加味異功散(黨參、蒼白朮、茯苓、甘草、青陳皮、黃精、當歸、丹參、雞血藤、柴胡、鬱金、薄荷),用於脾虛氣弱而兼肝血不足者,效果比較滿意。從上述方劑組成來看,滋養肝腎之中配入助脾之品,或健脾之中輔以養肝之藥,這是方老師立方遣藥的特點,正是反映了他治療本病重視調理肝脾,又體現了養陰不礙脾,補脾不傷陰的制方之妙。


消的方面:包括利水、行氣、活血等法。


利水常用防己、車前、澤瀉、茯苓、冬瓜皮,大腹皮、滑石之類,認為其中作用較好的是漢防己,其次是大腹皮,兩藥用量均要大,每次30~45克;


行氣藥常與利水藥配合應用,是取“氣行則水行”之意,重點選用木香、青皮、檳榔;


活血藥亦應與利水藥同用,以疏通脈絡,增強利水藥的作用,重點選用川牛膝,既有活血之功,又有利水之效,此藥用量宜重,每次30~45克。


攻的方面:主要是指攻逐水邪。


認為此法不宜輕用、久用,只是在正盛邪實,或利水藥不足以勝任的情況用之,實為權宜之計。攻水藥中,甘遂、大戟、芫花、黑白醜、九頭獅子草等均有較強的作用,其中以黑白醜反應較小,甘遂次之,其他反應較大。黑白醜用量每次各9克;甘遂1.5~3克。兩藥均宜研末,早晨空腹用糖水調服,或裝入膠囊用糖水送服,每天或隔天一次,不能直接將藥末放在口內吞服,以防局部刺激,減輕胃腸道的反應。煎劑效果較差。此外,舟車丸亦可隨證擇用,早晨空腹服3~6克,亦用紅糖水送下,每天或隔天一次。在服上述攻水藥過程中,可區別患者的不同情況,同時合用補養肝腎或健脾益氣之類方藥,還必須注意其病本質屬虛,當遵《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的原則,攻下藥應中病即止,於腹水基本消退或衰其大半後,即改用補中益氣湯或黃精湯之類調理,以鞏固療效。


值得提出的是:方老師通過反覆的臨床實踐,創制了蒼牛防己湯。是方由蒼、白朮各30克,川、淮牛膝各30克,漢防己45克組成。方中二術健脾燥溼以助運化,川、淮牛膝滋養肝腎活血利水,防己利水道以消腫滿,合之共奏健脾養肝、活血行水之效,為消補兼施,標本同治之法。方老師治療本病,多先選擇此方,一般連服2~3周,多能取效。若病人全身情況較好,效果則更為明顯,突出表現為尿量增多,腹水減輕或消退,且使用安全、無不良副作用。由於本病病因極為複雜,病情亦有輕重之異,臨床單恃蒼牛防己湯一方,顯然是不能適應的,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標本緩急,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貴在隨證變通,不可偏執一端。


三、預後判斷


有關本病的預後判斷問題,方老師認為:1.患者如全身情況尚好,精神、面色、言語、聲音、呼吸基本正常,肌肉無明顯消瘦,預後大多良好;反之,若精神萎頓,面色晦暗發青,聲低氣微,肉脫腹大如蜘蛛者,或合併黃疸並進行性加深者,預後大多不良。2.患者脈沉細弦軟,舌潤苔薄者,近期預後良好;反之,脈若弦大數急而無柔軟之象者,舌質乾紅苔燥者,預後大多不良。脈愈弦大,舌質愈紅,預後愈差。3.患者腹臌大如蛙腹,形圓,下小上大,近期預後尚好,腹圍雖大,治療上亦較易取效,反之,腹型如寶塔,形圓而尖,下大上小,或緊繃堅滿者,腹圍雖小,治療上也難取效。


由是觀之,方老師對本病預後的判斷,是從整體觀念出發,強調了“四診”的綜合和全面分析。其中病人神色、舌苔和脈象的變化,對估計疾病的轉歸及預後,尤為重要。據上述經驗,參合前人有關“真髒色”、“真髒脈”出現為死候的論述,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等,使我們進一步體會到祖國醫學診斷上的這些特點,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四、治驗舉例


例一:陳xx,男性,55歲,1976年10月28日初診。訴1963年5月開始腹脹、乏力,在北京×醫院檢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1500單位,麝香草酚濁度15單位,診斷為肝炎,經住院治療肝功能恢復正常出院。一年後又復發,病情時好時壞,終未鞏固。上月於北京x醫院複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122單位,麝香草酚濁度試驗18單位,麝香草酚絮狀試驗(+++),總膽紅素3.76mg/dl,白蛋白2.85g/dl,球蛋白2.77g/dl,腹水徵陽性,診斷為肝硬化腹水,服西藥雙氫克尿塞等腹水未見消退。目前情況:腹脹尿少,大便偏溏,食慾尚可,診其面色青暗,鞏膜輕度黃染,鼻部發青,口唇微青而幹,腹部膨隆,腹水徵(+++),臍突,脈沉細,舌淡微青,光紅有齒痕,苔白薄。證屬肝鬱日久,瘀凝脈絡,肝病及脾,運化失職,以致水邪內聚,溼熱蘊結。


先予蒼牛防己湯以助脾活血行水:蒼、白朮各30克,川、懷牛膝各30克,漢防己60克,連服12劑。二診(11月9日),尿量增多,腹膨減輕,臍突基本平復,鞏膜仍輕度黃染,脈弦細,舌微紅,苔薄白。擬方仍宗前法,合以補中益氣湯,復加養血柔肝之品:黃芪30克,蒼白朮各15克,川淮牛膝各15克,漢防己45克,黨參15克,青陳皮各9克,柴胡12克,升麻9克,當歸12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連服12劑。三診(11月25日):腹脹明顯減輕,食慾增進,精神好轉,大便已成形,檢查腹水徵(±),鞏膜仍輕度黃染,脈舌同前。擬方仍宗前法,佐以利膽消黃之品:黃芪30克,蒼白朮12克,陳皮9克,黨參15克,黃精30克,川淮牛膝各30克,漢防己30克,大腹皮30克,茵陳30克,茯苓30克,豬苓12克,澤瀉12克。連起12劑。四診(12月9日),病情續有好轉,目前腹脹消失,食慾增進如常人,精神轉佳,二便自調,檢查鞏膜黃染減退,腹水徵(一),脈弦,舌尖稍紅,苔薄白。擬滋腎養肝,健脾益氣為主,佐以疏肝利溼:黨參15克,黃芪30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黃精24克,當歸12克,細生地15克,夜交藤30克,蒼白朮各12克,青陳皮各8克,柴胡12克,廣鬱金12克,薄荷3克,大腹皮15克,甘草6克。如此加減調理月餘,病情穩定,自覺症狀基本消失,此後著重調治肝功。


例二:陳xx,男性,48歲,1976年11月23日初診。主訴既往有肝炎病史,一年多來經常腹脹尿少,近一月來加重,當地醫院診為肝硬化腹水。目前情況:腹脹尿少,精神疲乏,食慾不振,檢查:面色晦暗,皮膚鞏膜無黃染,未見蜘蛛痣,腹部膨隆,腹壁靜脈輕度怒張,肝肋下觸及3釐米,質硬,脾肋下7釐米,質硬,腹水徵(+++),下肢可凹性浮腫,脈弦數,舌紅苔薄白而潤。食道靜脈造影,提示食道靜脈曲張。中醫辨證系肝鬱脾困,運化不良,形成氣虛、血瘀、水停。


先予蒼牛防己湯:蒼白朮各30克,川、淮牛膝各30克,漢防己60克,連服6劑。二診(11月30日),原量增多,腹脹減輕,精神轉好,食慾增進,腹轉平軟,腹水明顯減退,脈弦細,舌紅苔薄膩。治宜滋腎養肝,健脾利水,佐疏肝活血: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黃精24克,當歸12克,細生地24克,夜交藤30克。蒼白朮各15克,川、淮牛膝各15克,漢防己30克,青陳皮各9克,柴胡12克,鬱金12克,薄荷3克,甘草6克,連服6劑。三診(12月14日),尿量多,腹脹繼減,精神好,腹水尚末完全消退,脈舌如前。擬方仍宗前法:前方加黃芪30克、大腹皮30克。連服六劑。四診腹水基本消退,無明顯自覺症狀,繼服原方12劑,以鞏固療效,隨訪三個月腹水未再復發。


小結


本文簡要地介紹方藥中老師診治肝硬化腹水的經驗,重點闡述處方用藥上的特點,尤其是所擬蒼牛防己湯,對消退腹水效果比較滿意,且使用安全,無副作用,值得取法。有關本病預後判斷的幾點經驗,亦可資臨床參考。

本文摘自《新中醫》1979年01期。作者/盛增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