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擘巴金先生逝世。

2020年10月1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故居、嘉兴市文广旅局、嘉兴市文联和嘉报集团联合主办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嘉兴市图书馆启幕,也开启了文艺沙龙:前辈作家与当代创作、巴金祖上李家祠堂寻踪暨巴金与友朋手札朗读会、巴金书籍主题阅读月等纪念巴金逝世15周年系列活动。

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一场与巴金的重遇

15年前,在刚刚送别巴金先生后,10月24日、25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办,同时,“奔腾的激流——巴金生平大型图片展”在嘉兴市图书馆举行。15年后,我们在嘉兴重遇巴金。

“嘉兴是特别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在展览开幕式上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923年19岁的巴金甫一出川,就和三哥李尧林一起到嘉兴拜谒了李家祠堂。“对于这次巡展来说,这也是由巴老带队的一次回乡之旅。”

“巴金先生是嘉兴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这个事实,很多研究者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发现,1982年巴金先生才在《随想录》的《西湖》一文里,自己加了个注释,说“我是嘉兴人”,由此巴金研究界才开始重视这个事。

当天活动上,巴金故居与嘉兴经济开发区塘汇街道签订了共建协议,此外,“纪念巴金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封首发。

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对嘉兴、对文坛、对后代,巴金先生都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开幕式后,“前辈作家与当代创作”文艺沙龙在嘉兴市图书馆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孙甘露、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等从各个角度做了分享。

“中国现当代历史上有很多典范性作家,他们为当代文学留下宝贵遗产,他们既是表达者、见证者,也是推动者。”孙甘露通过视频连线参与沙龙,他表示每个作家都要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在动荡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看待自己,对待写作、看待周围事物,巴金先生以作品和言行为写作者做出示范。“他那么伟大的一个作家,把自己放在平常人的位置上,感受时代、感受这一切,他身上有着19世纪作家对人民的关怀,对社会同情和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馆正门影壁石上,镌刻着巴金一段话:“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要把火传播给别人。”梁飞介绍,中国现代文学馆正是在巴金倡议下建立的,文学馆正逐渐从资料中心升级构建公共精神空间,满足公众公共文化需求,提高公众文学素养。

张新颖则谈到了沈从文和巴金的友情。性格、文风截然不同的两人曾公开就文章吵架,却不影响他们在漫长的时光里保持坚定的友谊。沈从文结婚时给巴金寄去请柬,巴金便去了还住在他们婚房里。沈从文把书房让给巴金写《雷》《电》,自己则在院子里写《边城》。“也恰好是风格的差异保证了文学生态的丰富。”

一盏照亮生命的明灯

“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在《朋友》一文中,巴金先生曾把友情比喻成一盏明灯。

15年,甚至更漫长的岁月悄悄流逝。今朝,一封封昔日的友朋往来手札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嘉兴读者在市图书馆的展厅就能看到巴老广阔的“朋友圈”,以及那一辈中国文学家的深情厚谊。

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通过书信集中展示那么多作家、文人和巴老的交往,这样展览并不多见,能引发人新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不同于眼下有直播、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那个年代无非是通过谈话、书信、作品等形式交流,书信、日记可能是了解一个作家最隐秘真实的管道。

鲁迅曾给巴金去信,指导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茅盾曾向巴金先生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

“冰心大姐”亦曾对“巴金老弟”细心开导:“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沈从文张兆和夫妇珍惜巴老赠的书,张兆和在信中表达:“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

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书信起,展览时间跨度近60年。站在在一封封手札前,我们便一脚踏入了历史的河流,感受时光在脚边慢慢流淌。他们的喜悦悲伤,他们的纠结豁达,或者只是他们的点滴家常,依然带着温度。

走出展厅,不少读者走进借阅室翻起了巴金的著作。一场巴金书籍主题阅读正在图书馆开展。阅读,或许是纪念一位作家最直接的方式。

一次跨越时光的寻根

“两岸有几处种有柳树及其他的树木,投影于波中,载沉载浮。最妙的是摇橹的声音,橹一摇,水便起了一种声音,这是很有节奏,不急不徐,不高不低,并且很幽雅的。这种声音至今还留在我耳边……”

1923年、1924年,巴金先生曾两次来嘉兴塘汇李家祠堂寻根,此后还写下文章《嘉兴杂忆·塘汇李家祠堂》。

巴金每次遇到嘉兴人,总是说,我也是嘉兴人。他遇到嘉兴籍水利专家汪胡桢时说过,1955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嘉兴视察,对嘉兴当时的副市长也说过。

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10月17日下午,专家学者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苏州、浙江绍兴以及嘉兴五县两区的巴金读者一起,追随着老人的足迹,重访李家祠堂旧址。

大巴车一路行驶在秋日午后,周立民不禁提问:“嘉兴的老火车站在哪里?”待嘉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薛荣给他指出大致的位置,他恍然大悟:“这样就对了,火车站在这个位置的话,巴金过来换乘交通工具也方便的。”

来到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塘汇街道李家祠堂旧址,如今已是一座小型的笼式足球场。孩子们欢快地奔跑,不时传来嬉笑声。

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周立民记得,当年嘉兴史志办工作人员经过长时间考证,才最终确定了这个旧址。他也曾跟随当地的老人来到这里。一晃,又是经年。

“原来是这里啊。”来到旧址,薛荣发现他度过两年半中学时光的地方就在李家祠堂旧址不远处。又是一桩奇妙的缘分。

随后,“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朗读会”在塘汇街道长纤塘文化展馆进行,十组巴金读者用自己的声音将往日信件缓缓诵读。

“我看您不必为新的刊物担心,越来越多的刊物,越来越多的作品,越来越多的新人,这个景象多么壮丽……”来自海盐的的初二学生王李劼怡率先登台朗读了《巴金致丁玲说〈中国文学〉创刊》的信件。

喜爱写作的王李劼怡说,信件中巴老对创新的看法让她再一次认识了巴金先生,“我想,巴金先生也在对我们说,要保持独立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想法。”

嘉兴在线丨巴金先生逝世15年,在“巴金带队的回乡之旅”中寻根

《巴金致冰心》《方令孺信》《老舍夫人的信》《致黄源》……最淳朴的朗读、最真挚的情感,在这个午后,来自各地的巴金读者汇聚一堂,只为读一读巴金和朋友们的信。

“听大家朗诵的这些信,我也几次眼含热泪。就像张新颖老师刚说的,可能一句很简单的话,包含着很重的一个问候和很漫长的一段时光的友谊。”在朗读会的尾声,周立民感慨万分,“今天看到的塘汇的情况,和我当年的记忆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不令我伤感。我想,对于巴金先生来说,这个祠堂不在了,他不会表示惋惜的。尤其是今天,那块地方变成了孩子们欢快玩耍的球场,我觉得对于巴金先生来讲,他的心里会感到非常欣慰的,我认为这符合他追求的目标。就像他有一篇文章里说的,他说愿化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手札、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嘉兴在线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