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成長路徑:技術線,業務線,管理線等,優缺點各有哪些?

平安聊職場


職場之路有秘訣,可以說是“做好本分,別的順勢而為。”你現在是做技術的,就把當下的技術工作做好;你現在是做業務的,就把當下的業務做好。你現在是做管理的,就把當下的管理工作做好。在以上工作都做好的狀況下,再逐步逐步的拓展。先專後博!


松柏文化


管理線

缺點就是相對於業務線、技術線很累。心累的那種累。

做業務和做技術的簡單說來就是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雖然也會累、壓力也大,但是那種累和壓力是單向的,也就是你的技術業務領域的壓力,是有方向痕跡可尋的,更容易解決。而管理線所面對的壓力和累是多元的,比如要平衡內部各種關係,這種平衡就涉及到你的下屬方方面面的薪酬、績效、福利的考量,還有應對平級競爭關係之間的勾心鬥角派系鬥爭,還有面對外面市場對公司衝擊的影響,然後同樣也得面對公司內部業務技術壓力,簡單說來就是技術和業務所承受的壓力管理要承受,除此外還要承受很多業務與技術沒有承受的壓力。

而優點則是管理線打的更容易跳脫行業限制,從而有更多跳槽發展的選擇。

比如技術線的人,做的IT技術、汽車技術、房地產技術就永遠只能在他所在領域的技術上升,而業務的話達到一定高度後同樣看行業經驗,另外更重要的是客戶資源,這個則是有著嚴重的行業壁壘的。管理線則是至少能在相關行業領域跨界,而且還有不少公司只看管理經驗不問行業。

至於錢多錢少這個到達一定的高度後,技術、業務、管理都有百萬、千萬級的人才,都是一個量級的,都一樣稀缺。


技術線

缺點是發展方向單一,融合管理職能吃力。

融合管理職能是什麼概念?就是技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你還是不得迴避的要接觸到管理,也就是做技術負責人,帶技術團隊;即便你是一個技術專家,也不可避免的會擔任一些項目的負責人,這是職能職責上升繞不開的,必須得基礎到管理。而技術人員因為其工作內容屬性的問題,一直圍繞技術打轉,面對人相對少,那麼在管理能力上就存在天然的弱勢。

尤其是技術做得很好的人,大多數是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融合管理、接觸到管理,甚至於是一般的溝通協作、表達等都有些不足。

優點是替代性低。

管理線有行業的跨界替換、銷售業務人員市場非常多一個不行換下一個,資源掌握在公司手裡就不怕人走。但是技術是你的,你在公司佔到了技術的高位,企業就無法離開你,你就不用擔心失業,甚至於可以用技術來要價。


業務線

缺點是門檻低,剛開始時候很難。

好一點的公司要求大專學歷,差異點的公司要求中專學歷即可,除開學歷你很難在崗位要求中找到一些具體的要求,無非是善於溝通表達、善於交際等等,反觀技術崗位則是要求各種技術技能知識,管理崗位則是各種管理經驗。

所以往往很多時候大家會看到銷售業務入門門檻很低,你有張嘴、不怕與人攀談,就有公司的銷售崗位會錄用你,只是看你能力進入好或差的公司而已。

入門門檻低其實是企業的一把篩子,讓你寬進嚴出,進去後大家就都去掃樓掃街發傳單到處陌拜,看看誰堅持下來、看看誰有業績,最後篩子篩了幾圈,能留下來的都是有業績的,其他人佔絕大多數,感覺很難,含恨離開。

一般的辦公室崗位、技術崗位的包容性、工作難以程度就友好得多。

優點是鍛鍊人,成長快。

銷售崗位的要求少,只是能明確量化具體寫出來的少,真正要做好銷售業務的崗位,要求一點也不少,除了要具備至少是良好水平的智商、情商外,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換位思考、產品知識、抗挫折抗拒絕的逆商等等,還要有能堅持不懈、樂觀陽光的素養,少一項都做不好,而這些都具備則是一個能成為高潛管理者的必備素養了。

所以一個優秀的業務往往成長很快,有業績說話、有能力傍身,個人成長快、晉升也快。


但說到底,好或壞是職業內容的屬性本身,如果你不適合,再好對你也是壞,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


職場教練李麟


我個人不太建議在職業成長的路徑上走“線性”的路線,或者說不太建議走“單線”的路徑。事實上,現代的企業裡為員工設計的職業成長路徑也很少以“線性”或者“單線”的方式出現,原因是“線性”的職業路徑太狹窄、太拘謹,無法應對職業成長過程中的實際變化。所以,現在的職業成長路徑一般會走“複合通道”的模式,以便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能夠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見機行事”、“靈活變通”。

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談職業成長三條線各自的優劣。

在討論這三條線的優劣之前,這裡先分享一個小插曲。從大多數公司的職業成長路徑的設計來看,的確把成長路徑劃分為技術線、業務線(營銷線或銷售線)和管理線三條路徑。如果我們把這三條線再剖析一下,歸歸類,就不難發現,實際上技術線和業務線(營銷線/銷售線),都屬於同一個路徑,我們可以把它們一併歸入到專業線的路徑,因為技術線和業務線都屬於激發個體貢獻能力線。剩下的管理線,屬於激發團隊貢獻能力線。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華為公司的職業路徑只有兩條線:專業線和管理線。

下面我們看看技術、業務、管理三條職業成長線各自的優劣。

我們先看一下技術線。

優點:1)可以掌握更少人掌握的工作技能,增強了職業競爭的實力;2)技術是一種硬能力,即短時間內缺不得它,上手快,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出成果,替代性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你是醫生,這種優勢則更加明顯;3)由於它是一種 硬能力,所以在跳槽換工作時,更有優勢,因為企業缺不得它;4)與人打交道相對較少,不會有太大的社交壓力;5)如果技術上乘,容易拿到比較高的薪酬。

缺點:1)社交與人際少,活動的範圍小,圈子小,缺乏人脈資源;2)由於是一種硬能力,所以看待職場的“形形色色”比較簡單,講究實際與務實的傾向容易形成與周邊同事的對立,不太容易看到職場上的“坑”;3)技術線上轉換其他職業通道有一定的難度:走業務線吧,不會與人打交道,走管理線吧,不好意思對別人指手畫腳;4)有些技術線的工作時間不穩定,尤其是設備與網絡技術人員,出現技術故障或者問題,還要半夜從睡夢中起來去解決。

我們再來看看業務線。

優點:1)業務線的薪資結構大部分都是底薪加提成,而提成可以讓自己的薪酬有更大的想象空間;2)業務線往往和客戶(人)打交道比較多,能夠很好地鍛鍊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3)業務線的工作時間相對比較自由,不會拘泥於辦公室,外出的機會也比較多,對於心理調節有較大的好處;4)由於接觸市場和客戶的機會多,容易瞭解一個產品甚至一個行業的具體情況,對有可能未來創業的人創造了一種天然的優勢,因為銷售是創業最重要的一個支點或支柱;5)由於業務的特性,在業務線上可以積累大量的社會人脈資源;6)業務是公司收入和利潤的直接來源,容易受到公司的重視,從而讓自己薪酬和職位提升機會增大。

缺點:1)不是在客戶那裡,就是在去拜訪客戶的路上,所以風吹日曬、風霜雪雨,比較辛苦;2)應酬更多,時間主要是隨著客戶走的,所以下班時間會被大量佔據,關鍵是應酬喝酒、晚睡對身體的傷害比較大;3)隨時可能會有客戶的電話,打斷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計劃,甚至影響自己的心情;4)如果業績不好,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提成、薪酬;5)有些業務的產品有淡旺季之分,讓自己的收入不穩定;6)替代性比較高,尤其在一些中大型的公司和內部流程比較嚴密的公司;7)業務目標的壓力比較大,小心臟幾乎時刻在經受折磨;8)客戶的頻繁拒絕會一次次打擊著自己的尊嚴。

最後,我們來看看管理線。

優點:1)有機會鍛鍊自己的膽量,因為管人本身就是一種膽量的歷練;2)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領導,容易貼近領導,在加薪和晉升上有更多的人際優勢;3)容易養成系統觀,因為管理本身就是一個立體職能;4)容易提升看問題的高度和全局性、整體性;5)在財務、人事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權限,從而掌握他人的命運;6)更容易走向高管層,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滿足自己掌控的慾望;7)有機會學習怎樣抓住事物的本質,強化自己解決矛盾的能力。

缺點:1)容易受到領導的批判,因為領導最容易把一切不良歸罪於管理問題上;2)容易與普通員工產生對立,因為管理者往往被視為“老闆的走狗”;3)參加的會議更多,容易產生厭倦情緒,而且會議往往發生在下班後和週末,佔據大量的私人時間;4)管理的成果往往屬於長期成果,成就顯現的時間長,不容易得到公司的認可,尤其是對於“短期出成效”的公司來說,更是如此;5)管理制度推行是一項極其難的工作內容,會耗費巨大的精力和心力;6)管理的成就來源於多個維度的合作/集合,把控係數小,增加了出業績的難度;7)存在被員工報復的風險。

總結:沒有哪條線更容易,也沒有哪條線更難;職業路徑的選擇,最好能與自己的“天性”匹配,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成長線上的“先天”障礙,提高自己成長的速度。逼迫有交際障礙的自己去做必須與人打交道的業務,要耗費很大的“進步成本”,倒不如走技術線來得更加有效;而逼迫喜歡“天馬行空”的自己憋在辦公室做管理,倒不如去選擇業務線來得更加有效。選擇與自己的天然優勢匹配的職業路徑,會減少很多的“克服障礙”的成本,更容易讓自己職業上走向成功。

不過,人是隨著環境在不斷改變的。所以,要定期學會反思,隨時改變並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職業路徑,讓自己的職業發展更加得心應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