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隔天给返京隔离住户集中送菜、整理小区快递货架、修补居民楼的台阶、提前清淘水管……整个疫情期间,物业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三方合力,更多地融入了社区,发挥“自己的社区自己管”的精神,很多小区居民之间、居民和物业之间、居民和居委会之间互相支持、互相体谅,联系更加紧密,疫情也重塑了我们的社区。

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社区工作人员代送的物资

居家隔离人员,解禁后主动担当社区志愿者

北京要求所有返京人员必须在家隔离14天政策发布后,净土寺社区建了13个微信群,“社区里一共13个院落,我们也正好13个工作人员,每个人负责一个院落,处理返京居民的问题。”社区党委书记宋秋枫介绍。

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社区工作人员送物资

孙婷婷是2月15号回到在净土寺社区的家,成了第一批居家隔离的人,“亲身经历见证着这个特殊的时期”孙婷婷说,当初刚加到这个微信群的时候,期待值很低,以为也就是冷冰冰地要求大家每天报备体温,严格执行居家命令啥的,完全没想到它会“横冲直撞地带来了惊喜”——垃圾有人倒、物资有人送、快递有人帮忙收。

“手机下单水果蔬菜,可由社区工作人员代送至家门口。”孙婷婷加入第一天就收到了这条信息。当然,这种代送并非没有限制,净土寺社区所在的北下关市民活动中心筛选了3家蔬菜供应商,推荐了各自的小程序,隔离人员下单后,供应商在每周二、四、六下午集中配送。

因为13个院落比较分散,所以供应商只负责将订单上的物品送到净土寺社区的大厅,然后再由社区工作人员二次配送。因为每次的订单都是几十份,有的还比较重,身为13名社区工作人员中惟三的男同志,宋秋枫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配送任务,每次配送都得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开三轮车都成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了。”宋秋枫自我调侃。

这种细致的服务,不仅得到了很多居家隔离人员的赞扬,也推动他们在解除隔离后自愿报名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4月5日,净土寺社区的一个院落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中有将近30名年轻居民,其中将近20多人都是居家隔离之后加入志愿者团队的。孙婷婷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接受过居家观察,也比较了解这中间的需求,也能体会社区工作者的辛苦。社区接纳了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也愿意为社区贡献力量。”

补台阶掏水管,“小物业”变身全能战士

史永雷是北京市房修一公司的员工,他服务的学院南路66号楼是一栋三十多年前的老楼,居民以老年人、租户为主,在实行封闭管理的两个多月来,他成了整栋楼最忙碌的人,除了日常的水电维护外,还要配合社区居委会做好防疫相关工作,出入登记、测量体温、电梯消毒、楼梯扶手的擦拭,同时他还主动承担了居家观察人员的垃圾清理工作。

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史永雷在修补台阶

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史永雷在收隔离户垃圾

为了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管理,66号楼关闭了东门,所有人员都从西门进出。因为年久失修,西门前的楼梯破损,露出了红砖,眼见破损情况越来越严重,史永雷坐不住了。他联系了单位的维修工人,要来了水泥,两人一起动手修补。随后他又花了一天时间清淘了整个楼的雨水管道“天气预报说过两天有雨,我们这老楼,得格外重视。”

前几天,居民高先生家买了几袋大米,快递送来后放在楼下的货架上,高先生下楼拿的时候却找不到了。史永雷听说后,想起了曾经看见楼内另外一名居民拿过大米,专程找那位居民询问是否拿错,两天后那位居民主动把这几袋大米放回了快递架。“事儿虽小,但他这种把居民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高先生专门给物业写了表扬信。

因为他的真诚付出,有的居民特意提前交了物业费,这让史永雷也很感动,“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不起眼,忙起来也会觉得委屈。现在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能带给居民便利与温暖,大家也都放在心上,我真觉得特别开心!”

广场舞大妈去哪了?都在社区当志愿者呢!

提到“居委会大妈”、“社区大妈”你会想到什么?唠叨、事儿多,还是八卦?不是的,其实她们热情善良,又甘于奉献。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里居民间的互动增多,感情也更好了。

交大东路32号院的执勤志愿者团队,最年轻的41岁,而年龄最大的已经88岁了。72岁的石岩阿姨是32号院志愿者团队的组织者,在她的带动下,32号院内的退休党员,除了4个在家卧床不起的老同志外,其他20人全部报名参加,再加上6名群众,32号院的志愿者队伍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崔贵英阿姨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名,每次执勤的时候,她都会在兜里揣着孙女儿的水彩笔,这是为了请快递小哥用来再写一遍收件人名字的。“快递单上的字体一般都比较小,都堆在统一收纳点,不太容易被看清,大家取快递的时间过长会增加风险。”

交大东路38号院里,住着年近八十的陈永昌、郎志丽夫妇,他们是这里的老住户,陈永昌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刻瓷”传承人,郎志丽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的传承人。如今,这两位老人也携手在小区门口站岗。“我们也是社区的一员,守好家园也是我们的职责。”在这样的老人面前,您好意思不听话吗?这对老夫妻的站岗身影,也成为了街坊邻居更加自觉遵守制度的戒尺。

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陈永昌、郎志丽夫妇

被疫情重塑的社区关系:居民、物业、居委会联系更紧密了

郎志丽为社区执勤制作的泥人作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明杰

编辑:徐慧瑶

流程编辑:吴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