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性”的轉移

“神聖性”的轉移

《創世紀——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表現了上帝正用手指準備觸碰他剛剛用泥土創造的亞當,賦予他精神的力量。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1],宗教並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會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而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的一種“社會化”[2]現象。意識形態和社會從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孤立於社會之外的意識形態,也沒有無意識形態的社會,不同社會運行的合法性需要不同的意識形態來維護,甚至沒有意識形態的加持,人類社會都不會出現。

在現代社會中,意識形態無處不在,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一個閉環的自洽的理論體系,只要我們的生活和實踐接受這種理論體系的指導,那麼,這種理論體系就變成了一種“弱無神論”[3]的類宗教的意識形態的表達方式。

人類最早的意識形態表現形式是巫術,巫術同時也是人類最初級的宗教形式,正是巫術將原始猿人從群聚模式轉變為部落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擁有共同信仰的保護神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這種轉變是原始猿群社會化的過程,而社會化正是人類出現的原因,人自一出現開始就具有社會屬性。巫術之所以出現,最重要的功能是凝聚更多的人擴大自己的部落規模,擴大自己的領地、人口和影響力。從這個角度看,宗教是人類社會唯一的凝聚力量,它從未離開。

宗教大致分為四類:多神教、一神教、泛神教和無神教,其中多神教和泛神教在道德教化和增加社會凝聚力方面過於寬泛寬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逐步式微,多神教和泛神教大多被價值規範更為明確的一神教所取代。和別的宗教都有自己供奉的神不同,無神教崇拜的是自然法則[4],他們會將某種自然法則作為終極真理或者近乎真理來頂禮膜拜,自然法則就是他們的“神”。作為某種自然法則的信徒併為之推廣傳播的人往往還會以“愚昧”、“迷信”來形容多神教、一神教及泛神教的教徒,這種頗有點喜劇色彩的優越感源自對宗教這種意識形態理解的狹隘,更是對“神聖性”的理解簡單化所導致的誤解。

一、上帝是我的戰友

不同的“一神教”大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大致相同的神話故事,在這種神話故事中,這個宇宙唯一的真神擁有這個世界裡的一切,並下放部分主宰權給信教的教徒們。“一神教”是私有神話的巔峰之作,雖然人類對羊群、貴金屬甚至奴隸等“資源”的佔有是人類自身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策略,但是我們為了獲得這種私有的合法性將靈魂出賣給神卻是策略中最大的失誤,我們往往忽視了神對人類靈魂佔有這一私有的終極形式本身的合法性。任何“一神教”都會詆譭別的宗教裡的神,這種詆譭不過是將信徒靈魂作為私有資源進行爭奪的手段,通過對信徒靈魂的佔有,宗教成功地將人異化為宗教的工具,從而使人忘記了他的本體意義——對虛無的抗爭。

“一神教”信仰源自人類對世界是怎麼出現所作出的某種猜想,這種猜想用現代科學的觀點看就是宇宙誕生的奇點大爆炸[5]是如何發生的?如果大爆炸所需的推動力來自造物主,那麼造物主只能存在於我們這個宇宙之外的另一個更大的宇宙之中,但是那個宇宙的產生也需要一個推動力,這樣總有一個元宇宙不需要第一推動力自然形成。無論是平行宇宙[6]還是多維度空間[7]理論都不能否定智慧體只能存在於宇宙時空中這一根本事實,甚至平行宇宙和多維度空間追本溯源也只能源自元宇宙。即便奇點不存在,在元宇宙中從無到有的生髮過程也是世界出現的終極奧秘,“一神教”信仰不過是對此作出一個破綻百出的解釋。

作為教眾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神教”,基督教神學認定上帝是規定性的總述,是所有規定性的最初規定者。在這裡有一個邏輯上的破綻——既然上帝是規定者,這種規定者必然是存在的,這種存在本身必然存在於某個時空中,這樣不僅上帝作為存在本身會被時空所規定,連存在的時空自身也具有被規定性,就是說上帝只要存在祂必然被祂所存在的時空的屬性所規定,而這點和上帝是最初的規定者的定義是矛盾的。

對這個世界的出現下面的推演方案比上帝的存在更具合理性:在元宇宙中,信息是以量子漲落產生的微小虛無空間泡沫作為原材料以某種秩序共振搭建起來的,粒子是信息以某種秩序共振搭建而來的,物質本身又是粒子抱團抗爭虛無(依然是以某種秩序共振)的結果,任何有生命的動植物都是在與虛無的抗爭中從物質裡分化出來的,是物質抗爭虛無的高級形式。這樣造物主也只能是與虛無的抗爭中發展起來的智慧生物,只不過比我們早一點時間出現罷了。明白這點意義重大,只有神“YHWH”[8]也是智慧生物,我們才能夠和神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人的內容才不會被他的信仰所篡改,人的主體性建構才能夠找到他的源頭。如此看來宗教中神的“救贖”就是一個拙劣的謊言,人無需被“救贖”,人就是人存在的本體意義延伸的內在目的,人必將回歸於人存在的本體意義——對虛無的抗爭。我們和神“YHWH”擁有共同的敵人——虛無,所以上帝不過是我們的戰友。

“神聖性”的轉移

玻耳茲曼大腦是否是觀察者?我越來越傾向認為玻耳茲曼大腦將在互聯網中出現


即便上帝是玻耳茲曼大腦[9],這種大腦作為一種智慧體依然是宇宙中基本粒子抱團抗爭虛無的結果,玻耳茲曼大腦依然是人類這種智慧生物的戰友。

二、“一神教”和“無神教”現代性形態的寬泛變異

宗教的原始功能在於將同一地域內不同群組、不同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架構更大更強的社會共同體。宗教的出現加速了人類社會化的進程,至於消除苦惱,獲得精神上的平衡和諧安寧,重新確立倫理道德等,僅僅是宗教在漫長的運行過程中的副產品。

宗教形態從最早期的巫術,逐步發展完善並演化為後來的多神教、一神教及無神教,這個演化過程顯示了宗教形態從低級往高級的持續發展,這一演化過程本質是人類社會組織規模不斷擴大後社會自身對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秩序的內在必然要求。以儒家學說為例,雖然中國人拜孔子為“至聖先師”,但是孔子不是一神教裡面的神,如果有儒教存在,那麼儒教是一個膜拜自然法則的無神教,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理性就是儒教的自然法則。現代社會普遍認同的《人權宣言》是另一個自然法則,歐美社會全民信教,信的是以《人權宣言》為核心的無神教,基督教在歐美社會中所起到的凝聚力不過是點綴罷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宗教從未離開人類社會,巫術、多神教、一神教及無神教前後替代本質是社會化規模的擴大,原有的宗教理念不足以讓更多人信服,需要講述一種能讓更多人相信的“神話故事”來達到凝聚更多人的目的。“仁義禮智信”和《人權宣言》同樣都是“神話故事”,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過是用來凝聚社會里所有人的所有力量,完成更多人乃至全球所有人群的合力,最終完成人類的大一統,架構超人類的社會共同體。

當宗教形態以無神教為主要表達方式時,宗教的神聖性並沒有絲毫的衰減,信徒們的狂熱也不會因為他們膜拜的不是神而退燒,相反他們會被自己的理性所矇蔽欺騙,並將自己與拜神論宗教劃清界限,狂熱相信自己所膜拜的自然法則是一個普世皆同,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願意相信這種自然法則依然是一個神話故事。近代歐美以武力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以《人權宣言》為核心理念的普世價值和中世紀歐洲傳播福音的十字軍東征沒有本質區別,信徒狂熱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他們不認同這一點。究其本質,無神教替代一神教依然在宗教救贖的世俗化演變的既定進程之中。

“神聖性”的轉移

“聖經與劍”的呼應是人類史最成功的一次具有全球化意義的文化政治軍事協同擴張

任何一個宗教如果想要影響力更大,就必須擁有更多的教徒,雖然佔有別人的思想比佔有別人的錢財更困難,但是這個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都做到了。仔細考察這些宗教我們會發現擴大宗教的影響力必須具備以下三種特質:首先、我們信奉的這種宗教必須是一種“超人類秩序”,這種秩序不是出自人類的“想象”,這種秩序不是社會普通的運行秩序,這種秩序具有普世性,具有能夠超越時空的真理屬性;其次、以這種“超人類的秩序”為基礎,宗教會以教義典籍的方式發展出具有嚴格約束力規定性的規範和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和規範性能夠確保不同國家的不同社會政治生活秩序的穩定運行,併為之提供合法性的庇護;再次、我們不僅應該堅定自己的信仰,還必須將這種信仰作為一種永恆的真理推廣傳播給全世界各地的人民。

這種“超人類秩序”、“價值規範”和“推廣傳播特質”是宗教必須同時具備的三個核心標準,按照這樣的標準,符合宗教的條件的意識形態就太多了,道德理性、人本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等理念都符合宗教的標準,他們都是無神教現代性形態的寬泛變異。

一神教的社會功能體現在其具有“超人類秩序”和“價值規範”這兩點上,而這兩點也正是當前歐美普世價值所專注的功能,以《人權宣言》為旗幟,“自由民主平等”為核心理念的無神教,強調的就是這種具有“超人類秩序”和“價值規範”的普世價值。這種普世價值已經變成了新時代的神,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有人反駁反抗就是“異教徒”,是完全可以消滅而不需要負道義上的責任的。想想看,美國在伊拉克殺戮11萬平民,沒有人追究美國總統的反人類戰爭罪行,因為殺伐“異教徒”是正義的。從這個角度看,普世價值派信徒所奉行的戰略理念並不比中東地區恐怖分子的“聖戰”更高級,本質上其實是一回事。普世價值是人類新的上帝,並接管了除了不能上天堂之外的上帝的絕大部分業務。

“神聖性”的轉移

自由領導人民?別天真了,是資本在引導人民……

我們一直強調宗教作為一種人類行為規範及價值觀系統是建立在“超人類秩序”之上的,這本來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誤解,宗教的“超人類秩序”同樣也是一種想象秩序,我們所想象的天堂脫離不了人類現有的生活模板,包括神也是以我們人類自身作為模板映射出來的一個符號,任何文明的穩定運行最終都會以某一種想象秩序作為載體,而最終能夠適應生產力的想象秩序變成了宗教或者類宗教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文化運行秩序。同時,正是因為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秩序都只是想象的產物,所以,社會規模越大,這些想象秩序就越脆弱。有了宗教之後,就能說所有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法律條例並不是人類自己自行設計出來的想象秩序,而是來自一種“超人類秩序”的授權,這樣一來,這些脆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想象秩序架構就具備“神聖”的合法性,這種授權本質是用一種想象秩序去肯定另一種想象秩序,人類真是玩得一手好牌。

宗教作為凝聚人類社會的公共意識形態,它的更替只被一種因素制約,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有的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或者說,宗教是社會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有效組織方式,而生產力是社會之所以以現在的宗教意識形態存在的原因。人類的社會屬性是宗教起源的源點,社會屬性需要宗教來凝聚人類的力量,凝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的共同的能量。

三、被“神聖性”的光輝照耀著的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系,正因為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利益為本,所以人文主義同時是一套價值判斷體系。通常我們所說的“人文主義”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反對矇昧。

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新時代的宗教,人文主義宗教膜拜的是“人本主義”這一“自然法則”,屬於無神教範疇。人文主義理念席捲全球之後,多神教和一神教雖然依然存在,但卻失去了對人類生活價值規範的指導作用,這種價值規範被人文主義宗教收入囊中,神格讓位於人格,人類開始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並肆意改寫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藍圖,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就是這一特定歷史語境下的產物。

人文主義無神教替代一神教多神教是由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決定的,全球化的經濟模式要求能夠凝聚全人類力量的共同價值的出現,人文主義理念是唯一一種可以統一所有種族民族的價值規範標準,“人本主義”成為人類共同的價值判斷標準,並變成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穩定持續運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想象秩序”[10],人文主義理念是一種載體,它承載著人類繼續前進探索的夢想。

人文主義是人類新供奉的“上帝”,“多神教”、“一神教”信徒宗教生活的重點在於對神的神聖性的崇拜;而信奉無神教的現代人的“宗教生活”[11]的重點是對人的“神聖性”的崇拜,人的這種“神聖性”來自某種“超人類秩序”的授權,來自自然法則。人文主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人是神聖的,對人文主義者來說,人的存在決定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意義,全球(他們不敢自稱全宇宙)所有無機物資源和有機物生命,都只是為了人這一有機物智慧體的利益而存在。

人文主義宗教是崇拜人類的宗教,人文主義相信人具有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本性,這種本性決定了宇宙所有事情的意義,無論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屬於人文主義的範疇,所有的人文主義,都認為自身合法性來自自然法,都強調並以人作為價值判斷的起點,雖然它們的教徒彼此之間勢同水火,但是本質都是人文主義宗教在現代性的催化下分娩的一堆雙胞胎兄弟,雖然他們並不喜歡稱自己信仰的是宗教,但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意識形態所表現出的“超人類秩序”和“價值規範性”完全符合我們對宗教的定義。

諸神在現代社會里終於失去了祂們的“神聖性”, 然而“神”並沒有消失,因為“神聖性”在哪裡,“神”就在哪裡。雖然信仰宗教並不等於信神,但是信奉“人文主義”這尊“新神”的現代人本質信仰的依然是現代化寬泛變異後的一種宗教意識形態。

“神聖性”才是神存在的唯一屬性,正是因為人類需要“神聖性”對人類的認證,神才粉墨登場,我們並不需要神的存在,我們只需要“神聖性”對我們的眷顧。最早的神不是因為祂們造了萬物而具有“神聖性”,而是因為人類需要“神聖性”對尚在原始社會中的原始人類的精神庇護,神才出現,為了這種“神聖性”來源的合法性,人類又“指認”是神創造了萬物。

人類社會“世俗化”的過程就是“神聖性”旗幟轉移的過程,“神聖性”的載體由神身上轉移到現代自然法則身上,在過去300年裡,歐美崇拜神的宗教不斷失去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中心性,承載“神聖性”的新貴“自然法則”宗教流行起來,新的自然法則宗教就是“人文主義”。

中國是一個特例,中國在戰國後期就進入世俗化的快車道。因為中國人信奉的就是一種“自然法則”——天道,後來孔子及其門徒又將天道和人德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獨有的以道德理性為核心的價值判斷,這同樣是一種人文關懷,是人文主義宗教的一種表現形式。

孔廟就一直籠罩在“神聖性”的光輝之中,在儒學的理念中,人的境界被分為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五個層次,“儒生進學,內盡人性,上合天心,即可成聖”,這種進階的方式符合儒學的理念——將人德統一進天道中去。“神聖性”的光環籠罩在每一個能夠在自然法則中找到人德與天道之間隱秘通道的儒生身上,是“神聖性”的光環的加持使儒生變成了聖人。

四、被“神聖性”的光輝照耀著的“世俗化”

世俗化是社會學概念,主要用來形容在現代社會里發生的去除宗教色彩追求世俗價值的一種社會秩序及價值觀系統的變化,宗教影響逐漸降低並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保守的意識形態領域內,人們在社會秩序及價值觀系統內全方位、多層面逐漸消除宗教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現代社會世俗化趨勢的原因在於神聖性受到侵蝕挑戰,而神聖性受到侵蝕挑戰的原因在於現代化的工業社會體系和個人主義理念的有機結合,所以,必須尋找新的社會共識與神聖性。涂爾幹所要尋找的新的社會共識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涂爾幹視而不見,以個人主義理念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從“一神教”、“多神教”手中接過“神聖性”這杆大旗,人本主義就是這個全新的社會共識。所以說世俗化的過程就是神聖性的轉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神聖性的轉移使整個社會世俗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同時,這種轉移過程讓生活世俗化也逐漸變得高大上起來。

“神聖性”的轉移

愛米爾·涂爾幹(EmileDurkheim)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1858-1917)

世俗化所提供的新價值就是人的價值?就是人本體的價值嗎?答案是否定的,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世俗化進程只提供了在神權束縛之下的個人權利的訴求,並將這種權利的價值誤當作人的本體的價值,用“人本主義”來界定這種權利的價值並不是十分準確,事實上“以人為本”一直被誤讀為以人的權利為本,歐洲人在黑暗的中世紀全部都是上帝的奴隸,所以他們對權利的渴望強烈,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推倒宗教神權束縛後權利意識的強烈反彈,這也導致了他們的“人本主義”是“以人的權利為本的主義”,而不是以人的本體價值為本的主義。

梳理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雖然歐洲這種“世俗化”的進程還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它並沒有提供出一種超越性的新價值判斷,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歐洲這種世俗化的進程並沒有涉及到人的本體價值是什麼這個終極命題。

中國自儒家學說興起之後,世俗化的過程一直都是以天道、天理來修剪規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系統,並以此形成世界最早的崇拜“道德理性”這一自然法則的世俗社會,但是這種世俗化有著和歐洲世俗化同樣的問題——不涉及人的本體價值。中國世俗化的過程並不關注人是什麼,人的本體價值是什麼,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者只關注人的道德教化及道德理性所構築的普遍秩序,並認為人德的修養才是人成立的唯一條件,是人的本體價值。這種誤讀導致了2000年來中國最優秀的大腦全都在一條錯誤的方向上前仆後繼地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

無論是歐洲以“人權理論”為核心的人本主義還是中國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理性都是想象秩序,都不能涉入人的本體價值之中,如果我們要繼續推進世俗化的進程必須將人是什麼,人的本體價值梳理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夠建立起一個依託人的本體價值以真實秩序架構的世俗社會。這種社會拒絕想象秩序,甚至因為人是人對虛無的抗爭,人的本體價值是信息抗爭虛無的接力,從而導致真正意義上的世俗社會已經脫離我們常識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現有的社會形態模式。

狹義的世俗化是對宗教救贖的顛覆,是用祛魅[12]來形容現代生活的理性化。這種世俗化源自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價值判斷的直接對立,是用現世的幸福拒絕了來自天堂的福音。

廣義的世俗化對宗教的顛覆超越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爭,因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一種意識形態,都屬於人文主義無神教的分支,他們對人文主義的解讀一個執著於個人權利,一個偏重人類群體的社會權利。人類最終會大一統,人類群體最終會走向整體主義,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最終會被統一進整體主義中去,換句話說,人文主義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個人的權利和群體集體的權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及人類的本體價值,人的本體價值及人類群體的本體價值才是未來普世價值判斷依據的標準,才是人類社會世俗化實現的底層基礎。

廣義的世俗化指的是人獨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再關注人的權利及社會群體的權利,不再關注任何想象秩序,以真實秩序作為價值判斷的形式標準揭開人類歷史全新的一頁。在價值判斷上,廣義的世俗化,其實是去想象秩序化,關注的不是現世的幸福,而是人類信息的有效增殖傳遞。

廣義的世俗化拒絕的是人文主義對權利層面的虛假關懷,只關注人的本體價值,這是新人類世俗生活。這種世俗生活會超越人類歷史上所有陳舊的意識形態並提供一種全新的價值判斷。

所有的“神聖性”都是可疑的,都是一種虛妄,都是個人將自己的意志與宇宙意志聯結的鬧劇,“神聖性”的存在是人類尚未脫離愚昧的證據。

當我們反對人文主義時,我們反對的是人文主義中人類將自我“神聖化”的過程,反對的是人文主義對人的關懷的跑偏(只關注權利層面),反對的是人文主義對人類信息傳遞方向的修剪。

我們可以不信上帝和天堂,可以不信人文主義下的最具“神聖性”的《人權宣言》或者共產主義社會,可以不信狹義世俗化標榜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們逃不出意識形態這張大網,因為這張網是我們自己織就,因為這張網裡面聯結著我們每個人的意識。這張網是人類的想象共同體,它依託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想象存在,世俗化的過程就是想象共同體之網鬆弛的過程,直到最終,想象共同體之網解體,每一個人獨立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2015年10月於金陵

本文為拙作《人之方向》第四章





尾註

[1]意識形態:意識形態(Ideology)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孔迪亞克的學生托拉西創制了“意識形態”這一新概念,試圖為一切觀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意識形態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

[2]社會化: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個體在特定的群體生存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它是人和他所處的群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所在群體中的標準、規範,價值和所期望的社會行為。在社會化最早出現的時候,社會化的過程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最大化所作的所有妥協。

[3]弱無神論:根據定義的不同,無神論可以分為強無神論(或顯無神論,explicit atheism)和弱無神論(或隱無神論,implicitatheism)。強無神論明確聲稱神不存在,類似於對無神論的狹義定義。很多情況下,無神論其實是指強無神論。弱無神論則類似於廣義定義下的無神論,即一切不是有神論的關於神的思想。這樣一來,弱無神論包括不可知論。無神論是僅僅指強無神論,還是應該包括弱無神論的問題存在很大爭議。

[4]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宇宙間一切存在和運動固有的、本質的基本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說運動法則、平衡法則、吸引法則等。宇宙是運動的,宇宙是平衡的,宇宙間的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是相互吸引的。

[5]奇點大爆炸:物理上把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稱為奇點,空間和時間具有無限曲率的一點,空間和時間在該處完結。經典廣義相對論預言奇點將會發生,但由於理論在該處失效,所以不能描述在奇點處會發生什麼。

物理學上面的奇點,多見於描述黑洞中心的情況。此時因為物質在此點密度極高,向內吸引力極強,因此物質壓縮在體積非常小的點,此時此刻的時空方程中,就會出現分母無窮小的描述,因此物理定律失效。

[6]平行宇宙:平行宇宙(paralleluniverses)是指多元宇宙中所包含的各個宇宙。多元宇宙是一個理論上的無限個或有限個可能存在的宇宙集合,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能量以及描述它們的物理法則和物理常數。

[7]多維度空間:“維”是一種度量,在三維空間座標上,加上時間,時空互相聯繫,就構成四維空間。

零維:沒有長寬高,單純的一個點,即奇點,黑洞也是奇點;一維: 只有長度,即線;二維: 平面世界 只有長寬,即面;三維:長寬高 立體世界 我們肉眼親身感覺到看到的世界三維空間是點的位置由三個座標決定的空間;四維: 一個時空的概念 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維空間”,大多數都是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時空的關係,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的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空間。

弦理論目前預言空間維度總共有十一個維度,再加上反物質空間等特殊空間,大概有26個空間,但我們人類僅探索到五個維度,而其它的六個維度則被稱為超空間。

[8]YHWH:“יהוה‎”YHWH(雅偉)是《聖經》中神的名字,神的名字:“יהוה‎”(希伯來文字是從右到左)。這四個字母的讀音等同於英文字母的YHWH。“י‎”等同Y,“ה‎”等同H,“ו‎”等同W(或V)。在神學書或者跟聖經有關的書中,你看到這四個字母就知道這是神的名字。

[9]玻耳茲曼大腦:波爾茲曼大腦是假想的產生於混亂中熵的漲落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種低熵態。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曾提出一個觀點:如果已知的低熵態宇宙是來源於熵的漲落,那漲落中也應該會出現許多低熵的自我意識,比如一個孤單的大腦。這種孤單的大腦就被命名為波爾茲曼大腦。

[10]人本主義是一種“想象秩序”,不是真實秩序,原因在於以人為本並不是這個真實世界的目的,也並不是這個物種演化的世界的運行規則。“人本主義”不過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自我囈語,是人類自我保存這一行為無意識的理論映射。

[11]宗教生活:並不是一種“宗教化”的生活,這種“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並不矛盾,都是由意識形態主導的,遵循某種超人類秩序制定的價值規範的生活。簡言之,如果我們將宗教的外延擴展,所有人都生活在這種“宗教生活”中。

[12]祛魅:“祛魅”(Disenchantment)一詞源於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世界的祛魅”(In the modern age we are witnessing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with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the declining influence of religion.),漢語也可譯作“去魅”、“去魔”、“解魅”、“解咒”,是指對世界的一體化宗教性解釋的解體,它發生在西方國家從宗教神權社會向世俗社會的現代型轉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