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導語:文化、文學在我看來是一種精神的表述,但是這種精神卻是需要繼承的,而像我們這樣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對於歷朝歷代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著特殊的載體來對這些文化、文學進行承載,這就離不開文獻的存在。文獻並不是特定的某一種承載文化的事物,它是廣泛的,不僅僅有著紙質文獻、書籍等,而且也包括雕刻與器物之上的文字、雕刻在石壁上的文字等。對於後人來說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文獻可以較為準確的瞭解到之前的歷史文化以及各種發生過的事件。

對於我們來說可能瞭解很多著名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蘇軾等,他們是中國文學史上在詩歌領域貢獻極大的詩人。但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是經史子集等書籍的編纂,這些書籍的作者才是古代地位重要的大學者,而他們主要從事的也是文獻學的蒐集以及編撰。例如先秦時期的孔子、墨子、荀子等人,近代的有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現代的文獻學大師有程千帆、張舜徽、錢穆等。他們在中國的文獻學的發展史有著巨大的貢獻。

古典文獻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文獻學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孔子可以說是最早的文獻學大師,孔子雖然生活在周王室衰落的春秋時期,但是孔子依舊非常推崇或者說近乎痴迷於周代的文學禮儀,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對周代的相關文學典籍的整理。孔子對詩》,《書》,《禮》,《樂》,《易》,《春秋》等都有著大規模的整理以及重新編纂。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著《詩經》原來有著三千餘篇,但是孔子在整理的時候經過多方取捨,最終選取了其中的305篇編纂成新的《詩經》。因為孔子對於文獻整理的原因,同時也影響了他的弟子,例如子夏就是繼孔子之後有一位成就極高的文獻學整理者,在記載之中《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均傳自子夏,足以見到子夏在文獻學上的突出貢獻。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劉向《列女傳》

到了漢代,影響最大的文獻學大師是劉向、劉歆父子,在他們的主持之下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工作。在漢成帝的時候,曾下令劉向校勘、整理採訪來的書籍,前後歷經了十九年,將蒐集來的書籍分門別類的進行了重新校對。可以說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圖書整理工作。劉向的《別錄》、《列女傳》、劉歆的《七略》等,都是影響較大的文獻典籍。章太炎稱讚說孔子以後的最大人物是劉歆,顧頡剛稱劉歆為"學術界的大偉人",足以看到劉向劉歆父子對文獻學的貢獻之大。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孔穎達

隋唐時期也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發展的一個高潮,隋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採錄漢魏六朝以來230多家有關儒家經典之古注,進行了非常完整的解釋。而孔子的後代唐代大儒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更是確立了對儒教經典的權威解釋,使得儒家的正統地位愈加穩固。而且在唐代還對前代眾多的典籍進行重新的註釋,司馬貞、張守節都對史記進行了再註釋,顏師古、李賢則對前四史之一的《後漢書》進行了再註解。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陸德明

而在明清兩代則有過規模宏大的文獻典籍整理,並且均是由最高統治者所下令開展的。在明代由明成祖朱棣下令,解縉等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共計3.7億字左右,收錄廣泛,蒐集了天下的典籍而成,並且還收錄大量古書之片斷或全文,但是在歷經朝代的更迭以及戰爭的毀壞之後,如今僅僅保留下不到原本的5%,可謂損失慘重。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永樂大典的編纂

在清代乾隆年間,乾隆召集了三百六十多位學者,在當朝大學士紀昀的主持之下,用十年的時間編纂了《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內容浩瀚繁多,為歷代之最,同時也是清代最大的文獻整理工程。但是在整理的同時也刪除或修改了許多不利於清朝統治的部分,造成了眾多文化典籍的缺失。

《四庫全書》的誕生對於文化繼承的影響

之所以說到《四庫全書》的影響,就在於其編纂的王朝乃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與根深蒂固的漢文化有著一定的衝突,在編纂的時候受到的政治影響相對於明代的《永樂大典》來說要深的多。著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清王朝統治者的需要,《四庫全書》的成書年代在清代中期,滿族統治多年,期間為了鞏固統治有著眾多對文人士子、前朝遺老遺少的打壓,因此也誕生了大量發對清政府的言論以及書籍。這也就極大的影響了《四庫全書》編纂時的選擇。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乾隆年間大學生紀昀

《四庫全書》的編纂歷經十年,參與的學者近乎三百多人,無一不是飽學之士。書中按照經史子集四部進行編纂,內容繁多,近乎囊括了清代之前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文學歷史典籍,成書之後多達九千多卷。如此浩大的文化整理工程,在編纂中,在統治者的授意之下,對大量不利於清王朝統治的書籍進行了銷燬或者修改,雖然編纂的初衷乃是為了保存古籍,但是其對文化典籍的大量修改、刪除,無異於在破壞摧殘文化。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文津閣《四庫全書》

這樣做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整理的過程中拋棄了眾多具有珍貴价值的史料書籍,尤其是對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等具有離經叛道色彩或者神異書籍都進行了修改,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可以說是一次不亞於焚書坑儒的文化浩劫。但是著任然不能否定《四庫全書》的文學地位,當時以紀昀為首的編纂學者多達三百六十多人,另有抄寫人員三千八百多人。當時的大學者陸錫熊甚至在重校文溯閣《四庫全書》時心力交瘁而死,可見《四庫全書》內容之繁多。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四庫全書》存放之處

《四庫全書》成書之初共有四部,分別存放於北京文淵閣、盛京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後來乾隆又下令再補抄三部,分別存放於大觀堂文匯閣、聖因寺文瀾閣、金山寺文宗閣。然而世事變遷,到了清代晚期,社會動盪戰爭頻發,統治者者尚且自顧不暇,而這七部《四庫全書》也飽經戰火摧殘,大多因為戰爭而損毀。七部之中三部在戰火中遺失,剩下四部各有缺毀,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是現在保存下來內容最為完整的一部。這樣的損失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估量的。

二十世紀四大考古

文獻,除了來自於歷代相傳的文學典籍,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的整理保存,還有相當一部分文獻是來自於眾多的考古發現,在考古中,發現的眾多的文獻資料對現存的文化典籍進行了補充以及完善。而在我國二十世紀最為影響重大的考古發現分別包括敦煌遺書的現身、故宮明清檔案、甲骨文的出土、居延漢簡的出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影響巨大,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中國近現代眾多學科的建立以及發展,並且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原民間的典籍的漏洞。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敦煌莫高窟

在1900年六月,但是敦煌莫高窟的看守人道士道士王圓籙在打掃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時,偶然在洞窟中牆壁之後發現了一個密室,在裡面存放了大量的佛教經卷,以及眾多佛教物品。但是當時的王圓籙絲毫不知道這些經卷的重要性,不久便被國外的學者得知前來收購,王圓籙為了錢財便一次又一次的將洞窟中的經卷賣給了這些國外學者。等到中國的學者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大量的經卷流失到了英、法、俄、日等地。之後中國的學者進行過數次的搶救性發掘,但是因為長久暴露於空氣之中,大量的壁畫以及物品都已經遭到了損壞,而經搶救的其他物品經卷被保存在國家圖書館之中成為四大鎮館之寶。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明清故宮檔案

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或者說典籍保存就是明清故宮檔案的保存,在北洋政府取代清王朝之後,徹底了掌控了故宮等地,在1921年因為財政問題北洋政府將故宮之中的明清檔案將近十五萬斤賣給了當時的懋增紙店造紙,L來緩解財政危機。當時的北洋政府之中以及造紙店都沒有認識到這些檔案的重要性,還是當時的老儒羅振玉得知之後以高價將其中一部分買走,但是因為購買已經耗費了眾多財力,無力保存,又轉買給了前清駐日公使李盛鐸,李盛鐸又將這部分檔案轉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最終這批殘留下來的珍貴的明清兩代的檔案終於塵埃落定,得以保留。

文化的載體、文學的繼承、多樣性的文獻載體帶來的研究

甲骨文

其後兩個英雄巨大的挖掘一個是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居延漢簡的挖掘。甲骨文的挖掘彌補了夏商時期的文獻的空白,同時也引發了一大批的專業學者研究甲骨文的文字,對殷商時期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劉鶚的《鐵雲藏龜》是我國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直接影響了之後的甲骨文的研究。居延漢簡的發現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後世對於漢代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的認識,在挖掘的一萬多支竹簡上面大部分是對邊塞的戍邊狀況的介紹,對於當時的政治制度有著詳細的描述。

這些考古發現或者文化檔案的發現,成功的彌補了當時乃至今日眾多的疑案和文獻空缺。

總結:文獻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其對於文化文學的承載作用,因為其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學而且在上面蘊含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之中蘊含的包容、學習的態度,被世代所相傳。這些文獻有的是國家層面的蒐集整理,內容繁多,時間跨度長,對於前朝的文學典籍有著重要的繼承保留作用,這些浩大的工程,其人力之多、財力之盛,冠絕古今;而有的則是個人獨自編纂整理的,雖然規模小,內容上也更加少,但是卻更加精緻,在其中蘊含了編纂者的精氣神以及其獨特的見解,對於我們後世對前代典籍鞥多研究有著重要的幫助。在這些典籍之中不僅僅包括文學,同時也使我們見識到了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科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發展。

參考資料

王國維、羅振玉《流沙墜簡》

馬端臨《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