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山巅笑语


公元228年,魏吴石亭之战,魏国大败,损兵5万余人。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叛乱,趁魏国新败,实力受损之机,亲帅大军北伐,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魏国“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魏国“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督之,西拒亮。” 诸葛亮用兵多奇谋,他先是派老将赵云率5000精兵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以北),扬言进攻郿城以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10万大军进攻祁山,并连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兵锋直指长安。

然蜀军毕竟是离开本土作战,为了有一个巩固的前进据点并保证粮道安全,诸葛亮决定派兵占据街亭。在守街亭将领人选上,在任命谁为先锋的问题上,诸葛亮却非要任命自己的学生,被称为“马氏王常”之一的马幼常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资治通鉴》记载:“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可是马谡为将后,刚愎自用,既不依照诸葛亮作战部署行动,更不听从副将王平正确建议,执意将军队驻扎在远离水源的一座小山之上。魏国大将张郃率兵赶到街亭后,围住了马谡驻兵的小山,并切断了蜀军水源。蜀军水源既失,阵脚大乱,魏军进而发起总攻,马谡无奈只得率少部分兵力突围,街亭丢失。与此同时,赵云的那一路疑军,也遭到了曹军大将的抵抗,最终也失败而归,但因为赵云的威名远扬在外,加上赵云亲自带人垫后,所以曹军根本不敢追击,最后赵云这一路兵马完整归来。诸葛亮带领军队出了祁山,却因为街亭作战失败没找到立据的地方,只好带领大将撤退。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 同时还有《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也因马谡受了牵连,受了髡刑。《晋书·陈寿传》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王平传》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 《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马 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平素诸葛亮与马谡情如父子的。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失街亭的原因,细究如下:

1.刘备其人识人用人的本事非常厉害,刘备在世时,对马谡就看入骨里,经常提醒诸葛亮,马谡属于是夸夸其谈之人,理论上讲的头头是道,但实践方面不行,且性格浮燥,指挥作战恐怕有失。但是诸葛亮作为马谡的老师,亦情同父子,对他却是非常信任,所以一直没听进去。诸葛亮用人失误这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2.我们伟大的、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在读完《资治通鉴》的街亭之战后,独辟蹊径留下了七个字的批语:“初战亮宜自临阵。”。不是马谡的问题,派谁去都不合适,两军第一次交战,应该主帅诸葛亮亲自临阵迎敌——只有亲自临阵,才能洞察敌情,指挥适当,打赢关键战役。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在冀县一带居中策应。他的整盘计划是:第一、赵云邓芝为疑兵,在箕谷吸引曹真主力;第二、派马谡占领军事要地街亭,不求胜,只要阻住魏军援军;第三、自己和主力巩固后方,收集粮草军备,然后和马谡会合,一举击败张郃,进而挺进长安。应该说,诸葛亮的错误在于,他忽视了街亭之战的急迫性强于其他,而马谡的速败,完全打乱了蜀军的部署,逼得诸葛亮不得不一口气撤回汉中,否则要被两路魏军包围了。毛泽东再看到《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合追之。合进至木门,与亮战”时,再次评点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街亭之败后,本就谨慎的诸葛亮充分吸取到教训,不但街亭战后,此后五出祁山他每战必亲自临阵,这也构成了日后的悲剧色彩: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以至心力憔悴英年早逝。

3.诸葛亮自己,对这次失败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一人”,说的是马谡,还是诸葛亮自己呢?!明面看来是马谡错,究其根本还是诸葛亮没有亲自把握掌控重要关节点——街亭,而且在这个决定整个战役胜负的街亭安排了不能胜任的马谡,犯了严重的用人失察的不可挽回的错误。


刘文广


失街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诸葛亮未能知人善用

能否守着街亭是决定蜀军成败的根本,此等重中之重守关大任,诸葛亮不是直接下命令指派合适将领,而事凭参军马谡的请战,让马谡统领兵马镇守街亭。

马谡时常和诸葛亮讨论一些军事谋划,本是参军和诸葛亮谈的来,两人关系不错,所以马谡请战诸葛亮不确定马谡的能力,但没有直接拨回,为顾及两人的关系还是任用马谡镇守街亭。

马谡是一参军,在军中以出谋划策供参考为主,从未有过单独带兵上阵御敌的作战经验。诸葛亮派一位文职参军镇守街亭,只是凭马谡平时谋划而定的,诸葛亮在这时恰恰忘记了赵括纸上谈兵大败的真实案例。

二、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存在认人情、关系的情况。

诸葛亮明知马谡没有上阵御敌、统兵守关的经验,仅凭和马谡私下关系好,就让马谡统兵镇守街亭,这就违犯了用兵的大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关系着敌我双方生死存亡之厉害,其能视阵战如同儿戏,还能论关系、人情用人镇守关键要塞。

其实守街亭最佳人选应是赵云为主帅,魏延当先锋,王平镇守阳平关,让高翔、马谡同守列柳城。赵云三国名将,蜀汉五虎上将,而且赵云谨遵调度,定会在街亭五路总口安营扎寨,魏延当先锋敌张郃足矣。

三、诸葛亮在街亭这次用兵上,调兵遣将缺少统筹性布局。

诸葛亮在防守街亭的布局上,没有进行军事会议型的商讨、推演,而是想一步算一步。先派出马谡、王平守街亭,后感觉不够稳妥又派出高翔守列柳城,感觉还不够踏实才派出魏延守阳平关接应。诸葛亮派出第一队人马,马谡、王平守街亭已是个错误,应命令第三队人马立即赶往街亭支援,假若马谡王平在五路总口安营扎寨,第三队指挥魏延应分部分人马派一副将去镇守阳平关,马谡王平没在五路总口,即刻在此扎寨镇守,这样安排还能补上一些防守漏洞,而且有互相环扣性,防守会更加牢靠。

四、诸葛亮对魏军是否攻战街亭没有准确认知

诸葛亮只是判断司马懿会抢占街亭,并没有准确的认定司马懿会进兵街亭。诸葛亮真要是料定司马懿向街亭进军,完全可以象上方谷战一样,调动所有大军向街亭集结,利用街亭狠狠地打司马懿一个埋伏战。

五、蜀、魏在街亭的部署兵力悬术过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总兵力30多万,打败夏侯琳20万大军,收姜维后兵力在32万左右。打败曹真带领的20万大军,又打败羌军15万,蜀军总兵力当时应有35万人。曹真还应有兵力16万,加上辛毗、孙礼来支援的5万,曹真当时应有21万大军。司马懿、张郃带兵20万进攻街亭,当时诸葛亮要面对曹真、司马懿两路人马共41万多。诸葛亮派大批人马去防御曹真,派往街亭的兵力相应不多,马谡、王平共领兵2万5千人,高翔守列柳城带兵1万人,魏延守阳平关所带本部人马在5千人左右,算起来蜀军布控在街亭附近的兵力在4万多人,4万多人去防守司马懿的20万大军确实力量不够,这也是街亭失守的首要原因。

六、街亭失守责任不光是马谡的失误

守街亭是马谡、王平二人共同把守,由于二人意见不一致,马谡站领高地在山上安营下寨,王平也没在街亭当道扎营,而是在离山十里的地方扎营,可见王平亦有过失。魏延、高翔没有及时与街亭守将取得联系这也是失误的一环。

总结:街亭的失守主要是由诸葛亮的部局失误有关,以至于后节被迫使用空城计,失街亭是诸葛亮第一次对阵司马懿斗谋略失算的结果。诸葛亮在用人上多次失误也导致蜀汉走向衰败。1、用错关羽守荆州,从此失去荆州。2、用错马谡,失街亭。3、用错杨议,魏延被误杀。由于诸葛亮不善于培养、选拔新人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后来邓艾偷渡阴平,若大一个蜀国净无将可用。


竹林云天


相信大多数人,都曾拜读过《出师表》这一篇文章,不论是因为学业原因还是观看过《三国志》。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虽然表文以议论为主,但是兼用了记叙和抒情。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让人既可以较容易的理解,也能感受其中的悲壮与优美。

但是,如若深究,却会令人不禁思考,在当时的形式下,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以北伐的形式与曹魏斗争,而非休养生息?这其中是否隐藏什么出师表未表的想法,或是秘密呢!

早在《蜀记》之中就有刘宝等人议论诸葛亮,认为诸葛亮的所谓北伐的行为是在“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难道诸葛亮真的就是为了所谓的“报答恩情”就会如此决策么?

有果必有因,首先北伐是刘备去世前交代的最终路线。那么在之前虽然关羽被杀,刘备攻打夷陵被打的大败,但是都不是刘备要求北伐的根本用意。

刘备真正的意愿是为了蜀汉立下政权的基础,首先曹魏基本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不论是兵力物力,可以说占尽天时,而东吴则有相当明确的地利优势,作为其中实力最弱的蜀汉,唯有所谓的继承汉室这一虚无缥缈的说法,才能在当时笼络人心,占据人和这一优势。

可是因为汉室倾颓在当时几乎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若不能趁早以复兴汉室的口号聚集人心,那天下人对汉室的认同感只会慢慢消失。这一点是刘备必须也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故而他的真正目的该在于此,而诸葛亮自然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继承了这个思想。

而比起这种大局上的紧迫感,其实当时的时机也是绝佳的,虽然诸葛亮后来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但是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了!

实际上,在当时的状况下,凉州在曹魏的统治环节中极为薄弱,叛乱频发,再加上可以借助横断平原的崇山峻岭阻隔曹魏的进攻,本质上是可以将其蚕食鲸吞,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的。

而且战争迅速打响后,这时候魏国是没有太多防备的,这才导致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根本无力抵抗,或者说本就早有反意,导致先后被蜀国军队占领,战报传到魏国的朝堂上,更是引起了曹魏朝廷的“朝野恐惧”。

这时候,不光是因为从夷陵之战结束后,就已经开始进行修好的东吴和蜀汉,免除了双方后患,和曹魏压力。

诸葛亮还派遣赵云、邓芝等人兵出箕谷,制造一定的声势,以为疑兵,虽然约莫只有一万偏师,但是却至少牵扯了曹魏更大的兵力。

只是,在完美的开局下,事情的发展已经开始不完全由诸葛亮掌控了。首先是三郡看似吃下,却不绝对,本身充斥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二来凉州重要的西部诸郡也没有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事实上若无法彻底掌握凉州诸郡,就意味着后方不稳,诸葛亮必须面对可能分兵的囧境。毕竟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所谓的正军大军,也不过五万人左右。可以说是分身乏术。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街亭事件发生了!形成了这一次战争的转折点,许多人不理解一处街亭真就这么重要么?我们可以看一下。街亭是可以作为为突破口使得曹魏进入陇西郡的。如果作为魏军先头部队的张郃可以夺下此处,站稳脚跟。

那紧接着魏军的重兵集团就可以长驱直入,这对蜀汉军来说显然是灾难性的结果。当然历史街亭的位置至今没有定论,但是根据各类史实分析,街亭更可能在在广陵郡南部。这里暂不分析,以此为准。

曹魏夺取街亭的原因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可偏偏他最大的失误也就在这里展现。

首先由于诸葛亮是认可所谓文官治军的,这本身也是他的一个立足之本,因为指派马谡不单单是因为马谡的自大多次请命出战立下军令状,更是因为诸葛亮本身需要一场这样搭配的胜利。

所以答应了马谡,并且为了保险,又指派了拥有实战经验的王平为副将,目的就是协助马谡共同镇守街亭,可以说本身是万无一失的举措。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马谡这颗棋子,脱离了他的掌控,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来部署防御,而是选择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妄图敌军来攻,则乘上往下对敌军发起埋伏式的进攻。

《王平传》记载:马谡舍弃水源地,上山防守,王平劝告但毫无作用。也就是说,先有马谡无视了诸葛亮对其进行了周密的战术指导。后有王平失职没能劝说住。

双重意外加起来,导致马谡遭遇了急行军的张郃骑兵,最终被击溃。得到消息的诸葛亮感到“进无所据”,遂迁走了西县的居民,而后撤退。

可以说,这结果导致了形式的逆转,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果街亭不丢失,马谡按照诸葛亮的要求来部署防御,在这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张郃是很难突破的。

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为了抢夺街亭,双方在此展开大战,魏国就算最后拼死得到了街亭,那也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蜀国消耗了这次魏国的元气,可以退回汉中,为第二次北伐做准备。

更可能的是魏国放弃街亭,固守长安,与蜀军在此展开大的决战,这一点从委派张颌出站前曹睿就已经在长安亲自坐镇就可以看出,曹魏已经做好了无法夺下街亭的后续准备,这时候长安争夺战变成了重点,一旦蜀国拿下了长安,进可以直接威胁魏国,退还可以为蜀国第二个汉中,化被动为主动。可以说掌握了更大的优势了。

只可惜,街亭的归属出乎了双方的意料,导致了战争局势的不同发展,而后诸葛亮只能黯然退兵,当然,这时候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退兵是无勇之举,殊不知,当时退兵已经是失败场景下最好的选择了。

毕竟如前所述,凉州虽然达到分割的目的,却并没有完全掌控,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其次,张郃既然拿下街亭 ,而且是急行军,就意味着很快曹魏重兵集团就要抵达,如果诸葛亮硬要抢回街亭,极有可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状态,结果只会更惨。

至此,实际上数次北伐之中,最好的一次机会已然失去,而诸葛亮原本谋划已久的胜利也只能如此黯然退场了。

且不单如此,这一次可以算是“奇袭”的失败,也导致了后续更大的失败,那就是让原本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没有精力放在这边的曹魏,开始真正的重视起来,从而令曹真预料到诸葛亮来日必进攻陈仓,于是加强了陈仓的守备,为另一场大戏真正的拉开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