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扬州给我印象一直特别好,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电视、发小、以及我亲眼所见。

从看历史书得知隋炀帝早年在扬州,后来遇害也是在扬州,虽然属于惨死,但让我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发小考上了扬州大学,好像在广陵校区,他后来留在了扬州工作,对扬州赞不绝口。

2016年国庆节,参加同事的婚礼,地点在丰乐上街史可法纪念馆西侧的西园饭店,据说这个酒店再扬州是排的上名次的,婚礼当天场面宏大,宾朋满座。扬州人的细腻文雅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2016春节后我和家人游玩个园,第一次亲密接触扬州私人园林,对盐商这字眼认识更加深刻。

扬州给我的画面感基本是以上四个渠道。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一提到扬州,马上在脑海里可以浮现出几个关键词:盐商、瘦西湖、炒饭、澡堂子。其他的可能要费脑子想一下了。

说扬州是两淮盐场总基地一点都不为过,清朝设立两淮巡盐抄察院署,负责江苏、安徽、河南、江西、度湖北和湖南六省的行盐,其中包括了30个盐场,后来合并成23个,是从长江口北岸开始一直到山东,基本上把整个中国最富裕的地区的食盐都垄断了。

扬州在京杭大运河沿岸,附近又是当时著名的海盐场(启东),属于当时的交通要道。依靠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想不发达都很难。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盐商,估计大部分人都知道,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主要由陕商晋商徽商构成。前期北方商人先入为主,他们依靠为清军与明朝作战时运送物资发家(那时候应该属于卖国),后来清朝为补偿他们,用盐引的方式(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经销权概念?)做交换,省了军费还把市场做活,一举两得。

后来他们做的越来越大,尤其晋商,后来朝廷觉得他们垄断了市场,就开始让徽商介入,我觉得很正常,为了相互制衡和安全起见,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时有钱没权的徽商进入这个行业后如鱼得水,加上他们做事随机应变左右逢源勤奋好学,很快替代了晋商与陕商,成为扬州盐商的主体,乾隆下江南6次都是住在盐商私家宅院,可见当时他们的实力。虽然,也很苦逼,据说皇帝来一次就是脱层皮,大大小小官员吃拿卡要耍一条龙,都要盐商承担。类似于现在的某些接待工作,出力未必能讨好,心力交瘁谁人知。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人一旦有了权和钱就开始造宅院,这是华夏民族的一大特征,一是自己住的舒服,二是有面子,三可以所谓光宗耀祖。不管是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皇城相府还是苏州拙政园留园以及扬州个园何园,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设计建造和完善。只是他们风格各异,山西豪宅主要是宏伟厚重,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但比较闲的压抑,江南园林州倾向于山水结合,花木叠翠,整体含蓄、幽静、雅致,怪不得很多江南诗人都雅兴十足,尤其唐伯虎,郑板桥等人。

所以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就发现古代北方诗人普遍是慷慨激昂,忧国忧民,比如辛弃疾。南方诗人则浪漫十足,莺莺燕燕。一个是时代造就,而且地域分明。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有点扯远了,继续说扬州。

扬州这些古宅院把盐商的富足与地位彰显的淋漓尽致。

按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吃饱喝足后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听戏,泡澡,喝茶,丹青,一个个在扬州发展起来。

清朝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过80大寿,就有一个是扬州的班底:春台班,是著名盐商江春家的御用戏班。一个商人的家用戏班能为皇帝演出,可见他们关系非同小可,也说明自古官商一体是不变真理。

到了道光皇帝时,他发现事情不太对,国库日渐亏空,但扬州盐商依旧富足,挥金如土,山珍海味,每天喝茶泡澡堂子听戏捏脚搓背吃着三丁包就把钱赚了(至今扬州修脚,炒饭,澡堂子都是名声在外),实在忍无可忍……

一气之下改了盐业制度,至此,扬州盐商一落千丈,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有远见的赶紧换档口,去了比如上海或HK重新开始,开始布局实业或者金融。有的则坐吃山空江河日下,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感觉像是走了一个轮回

我觉得这个很正常,风水轮流转。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扬州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美好,可有多少人知道盐商的奢靡与酸楚


盐商毕竟不是古代氏族(比如战国和隋唐时期),家族文化没那么厚重,官商圈子单薄,人脉没有做到闭环,难以持久传承。更要命的是革他们命的是皇帝,这个谁也拦不住了。君曰:见人杀人,见神杀神。

#扬州身边事##旅行##我爱自驾游#@旅游#头条旅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