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廣線列車脫軌原因:司機瞭望距離不足,撞上滑塌體

【訊】30日,廣州鐵路監督管理局公佈京廣線列車脫軌事故原因:受天氣影響和地理條件限制,列車司機瞭望距離不足導致停車不及,列車與線路上的滑塌體相撞。

京廣線列車脫軌原因:司機瞭望距離不足,撞上滑塌體

圖為眾多救援人員在列車上持續搜救。(圖片來源:中新網)

據瞭解,2020年3月30日11時40分,由濟南開往廣州的T179次旅客列車運行至京廣線下行1855公里642米處,因撞上滑塌體發生列車脫軌事故,造成機車及機後第1至8位車輛脫軌,1名乘警殉職、122名旅客和5名列車工作人員受傷,中斷京廣下行線行車21小時28分、上行線行車22小時08分。

中新經緯客戶端報道,廣州鐵路監督管理局介紹,事故地段邊坡體為以砂質泥岩為主的紅層軟巖,節理髮育,具有順傾結構面和卸載裂隙帶,長期乾溼循環作用加劇了淺表層岩土的風化,形成上軟下硬並外傾的不利坡體結構。

2020年3月連續強降雨加劇了各種動靜水壓作用,導致上部全風化紅層砂質泥岩覆蓋層浸水軟化,溼容重增大,強度降低;雨水下滲至順坡結構面及土巖接觸帶,致使該部位岩土軟化、泥化,抗剪強度大幅降低,下滑推力不斷加大,為該滑塌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觸發條件。

牆頂線以上淺表風化土層之中下部土巖交界面附近首先產生蠕動滑移變形,然後逐漸向上牽引發展擴大,上下形成貫通滑裂面後,產生局部淺層滑塌,對擋牆形成擠壓,並向下觸動牆後局部順傾巖體,共同推擠擋牆,導致擋牆下部1~2米處被壓剪破壞、突發倒塌。上部邊坡土體因下部無支撐而形成牽引滑動體,其後緣發展至天溝附近,造成天溝拉裂下錯。下部滑塌體堆覆佔壓鐵路下行線。

T179次旅客列車運行接近該地段時,受天氣影響和地理條件限制,司機瞭望距離不足導致停車不及,列車與線路上的滑塌體相撞。

據瞭解,依據《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有關規定,該起事故是惡劣氣象和特殊地質條件下路塹邊坡突發滑塌所致,為自然災害造成的鐵路交通較大事故。

此前,一些受訪專家認為,此次事故敲響了老舊普速鐵路安全保障升級的警鐘。

新華社報道,多位專家表示,高鐵可以通過全息感知、狀態評估、安全防護等信息化技術,及時預警和有效處置一些安全事故風險。近年來,新修的高鐵開始配備“空天車地信息一體化運營安全保障系統”,並逐步實現無人智能駕駛。而普速鐵路駕駛目前還主要依賴司機目測,沿線維護、巡檢也主要靠人工進行,不能確保實時獲取災害信息,預防突發險情。

未來是否能把普速列車全部更換為高速列車,減少類似事故發生?專家表示,高鐵並不適合貨運特別是重載貨運。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需要用普速鐵路運輸原材料與產成品。同時,中國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地質氣候條件差異很大,普速鐵路在短途交通和滿足公益性交通出行方面具備優勢,在未來很長曆史時期內,中國鐵路網還將是高速與普速並存的局面。

因此,專家認為,通過“人防+技防”全面升級,提高普速列車安全防護能力迫在眉睫。

有專家建議,對標高鐵以“端的多能化”,讓普速列車也具有一定環境安全風險感知能力;以“網的物聯化”,讓普速鐵路車、線、站等各個系統“萬物互聯”;以“腦的智能化”,將環境監測結果運用於列車運行控制。普速鐵路和高速鐵路同步構造“全局可視、提前預判、主動預警、立體防護”高科技防護體系,鐵路運輸安全才更有保障。(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