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心得丨學員分享鞭勁


通背心得丨學員分享鞭勁

沈健: 今天我在格爾木市場發現有個師傅在練麒麟鞭。跟他交流了一下。師傅說你那通背拳練好了跟我這鞭子一樣。

何偉銘: 練練鞭子也好的,對拳法理解會有提升。

沈健: 鞭梢勁是貫通的整勁,開合勁是局部的,個人理解。

通背心得丨學員分享鞭勁

孫慶:  把開合勁認為是局部的多少有些不妥,如果單純的從外三合的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包括咱們《活背八法》裡的左右開合,胸背開合等等,好的確是局部的,實際上拳論講的是身體各部位之間的關係!真正的要求是合則周身俱合,開則周身俱開,開即是合,合即是開,開中有合,閤中有開。

此乃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謂!太極拳也稱之為開合拳。所有的動作也就是一開一合而已。

練傳統武術求的就是整勁,鞭梢勁是勁力的一種傳導方式,屬於整勁的範疇,個人觀點,相互交流學習!

沈健: 節節分家,方能節節貫穿。

孫慶: 對!欲要節節貫穿,必先節節打開。

助教老師要學良: 這個問題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見,傳統武術表述上沒有一個特別統一的概念,因此爭論也比較多一些,這個很正常。

大家都可以說一說,頭腦風暴嘛!張老師也常說抬槓長學問。

張海光: 整勁是區分局部力量的一個說法。發勁各家雖各有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因為人體結構就放在那裡。

看拳看勁路,不是看招式。不同拳種的勁路有差異,相同的拳種不同的人也有差異。主要區分在懂勁的過程之中。

懂勁的方式,有藏在基本功裡面,有藏在樁功裡面,有藏在推手裡面,也有看拳論突然領悟的。

橫搖臂來講,可以轉腰胯練橫勁。也可以動重心練豎勁。

鞭梢勁,手上運勁像鞭子抽出。開合勁,是一種蓄髮。

孫慶: 海光,沒玩過麒麟鞭吧!

張海光:  都沒聽到過。

孫慶: 初學者也是2斤左右,我們這最重的有32斤,靠手運勁是玩不了的。

鞭梢勁的鞭把是腰胯,手是鞭梢。

張海光: 勁源!

助教老師易多偉: 開合是表現形式,一動無有不動是正常模式。勁力有橫有豎,發勁不外乎中與渾圓,都是一氣之流行。

孫慶: 易老師說的好:“力有了路徑就是勁”,而這個路徑就是“力生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襠,形於手指”。

提到整勁就不得不提到換勁,人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以肌肉發力為主的習慣,也被傳武稱之為拙力。換勁指以筋骨之力為主,以肌肉為輔的發力習慣。換勁是整勁的前提,練拳時老師要求咱們放鬆,不要主動發力就是為了讓我們改變用力習慣,把勁路貫通。不過心裡是明白了,落實到實際就難了!

易老師的領悟就是深刻,透徹!

張海光: 其實都是把身體練活,人體結構相同,勁路大同小異。拳種不同,勁是不同的,發勁運勁模式也不同。

太極掤勁,掤在外,所以腋下空,手為掌,可以變化。

助教老師易多偉: 力生與足……發於手指這段話不知對錯。發力不能想,一想就不對了。

張海光: 形意用身勁,所以手合肋,直用拳多。

助教老師易多偉: 發力還是肌肉做功的,沒有肌肉就沒有力。骨支撐,筋彈性。彈性結構力,筋骨肉合作結果。

張海光: 拳種不同,通背前腳內扣,形意朝前踐步,所以力發於足這段各有不同理解。

甩鞭的時候,鞭出人不出。心意八極這種硬打硬進,就要衝起來。

助教老師易多偉: 力發於不知何處,一動念就到了,就是發力。

張海光: 所以四六步,人要中正,重心前傾了就無法甩出去了。反過來形意要略前傾,胯蓄起來,才能發力。

孫慶: 能各抒己見,坦誠相待,增長見識,真好![抱拳][抱拳]


通背心得丨學員分享鞭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