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週刊 | 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文化週刊 | 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 陳浪

位於祖國最南端的海南省,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在歷史的變遷中,海南與同處於經濟特區的廈門大學因海結緣,攜手共進,書寫了一段段難以忘懷的精彩故事。

文化週刊 | 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楊善集

楊善集與中共廈大支部的建立

1926年,中國共產黨廈門大學支部成立,這是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在支部創建過程中,海南籍共產黨員楊善集起了關鍵性作用。正是在他的指導下,福建人民的革命鬥爭第一次有了黨組織領導,八閩大地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紅色傳奇。

楊善集,海南瓊海人,1924年10月,被黨組織派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1月在蘇聯由中共旅莫支部吸收入黨。1925年,楊善集從蘇聯回國後,先後任共青團廣州地委書記、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領導廣東地區青年運動。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是大革命時期廣東地區青年運動的先驅者和著名革命領袖之一。這一時期,他以廣州為基地,訓練青年運動的領導人才,培養團的幹部,在全國各地播散革命火種。對一些基層領導骨幹和新加入組織的黨團員,楊善集特別注重進行個別重點培養,比如福建籍的羅明。

1925年6月初,楊善集指派藍裕業以國民會議促進會代表的身份到廈門幫助發展共青團組織。藍裕業到廈門後,首先發展李覺民、羅揚才等7人為共青團員,並於6月中旬成立廈門地區第一個共青團支部。1925年11月和1926年1月,廈大學生羅揚才和李覺民先後到廣州參加會議期間,由楊善集和羅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至此,廈門地區便有了兩名中共黨員,但按照黨章規定還不能成立黨支部。後來,經羅明提議,楊善集決定調派廣東大學生、中共黨員羅秋天轉學廈門大學,這樣,廈門地區便有了三名中共黨員,具備了建立黨組織的條件。1926年2月,中共廈大支部在廈大囊螢樓正式成立,推舉羅揚才為支部書記。就這樣,廈門地區第一個中共支部在廈大成立,也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中共組織。

文化週刊 | 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1977年5月,韓振華在西沙珊瑚島考察。

那些研究海南的廈大人

近百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許多廈門大學的學者,將研究視角對準海南。他們走入海南,深入南海,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片神奇的土地。

為了捍衛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學者在歷史典籍和國際法中尋找法理依據,在實地考察中搜尋歷史證據。韓振華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海南文昌人,曾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所長。

1977年5月,韓振華、林金枝和吳鳳斌三位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的老師,一起踏上了南海實地考察的路。他們經湛江、抵海口、到三亞,又在三亞等了十多天,乘軍艦踏上三沙。這些島嶼常年高溫高溼,溫度常常達到近40度。車船顛簸、長途跋涉,韓振華等人出現了暈船、嘔吐,但為了完成任務,他們硬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下來,返回海南島後,又馬不停蹄地前往瓊海、海口、文昌,扎進圖書館、檔案館,一頁一頁找資料,直撲港口碼頭,找漁民一個一個訪談,一字字記錄。

這項工作持續了兩個月,後來,韓振華等人的考證被外交部發布的《中國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文件所採納。韓振華把這些論文彙編成《南海諸島史地考證論集》和《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與此同時,他還主編了《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彙編》一書,我國外事部門認為“這本史料彙編彙集了廣泛的材料,以充分的事實,表明我國對南海諸島所擁有的主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韓振華所在的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東南亞研究機構。2012年,廈門大學又成立了南海研究院,以南海、中國東南海疆為焦點,廣泛研究海洋法、海洋政策、海洋歷史等領域有關問題。因為南海、南洋,廈門大學與海南、與海南高校往來合作頻繁。

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岸衛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稱。海南,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保護紅樹林的省區,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有人說,“中國紅樹林看海南。”而在海南紅樹林的修復、保護和利用方面,廈門大學的學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林鵬為代表的廈大科學家,就開始了對海南紅樹林的研究,林鵬曾帶隊在東寨港進行了為期6年的研究。1995年,以廈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海南島紅樹林生態學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十年,隨著紅樹林的保護和利用逐步上升為“國家行動”,廈門大學在海南的紅樹林研究也逐步擴大了範圍:2014年,應海南省邀請,廈大專家在海口做了為期2周的紅樹林培訓,2015年,又應邀做海南島沿海各縣市的紅樹林培訓。此外,王文卿等一批林鵬的弟子們接過老師的接力棒,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團隊,在海南這片土地上繼續耕耘,從海口,到三亞,再到儋州,寒來暑往,調查研究,有時候為了觀察海灘上一棵紅樹林的情況,不得不在齊膝深的海泥裡泡上三四天。他們的一份份調研報告也得到了海南省和生態環境部等中央部委的肯定,許多意見建議被採納。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2009年開工建設,2016年首次使用,是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中國第四個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唯一建設在濱海城市的發射場。但是,在海南高溫高溼的氣候環境下,很多設備構件,即使是不鏽鋼材料,也容易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嚴重腐蝕。這些年,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林昌健教授團隊應邀做了相關研究,在航天發射場可靠性實驗室裡,開展了不鏽鋼超鈍化示範工程,專門解決了這個問題。林昌健還帶領著團隊,和海南大學合作,共同致力於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監測和研究,為的是提高材料耐磨和抗腐蝕的能力。

海南話,又稱為瓊語,漢語方言之一,由於海南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話受外界語言干擾較少,其中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語調得以保存至今,可謂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和錢奠香教授做著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閩語播遷到廣東和海南的變化發展,出版了不少專著和論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李如龍還和廣東民族學院黃谷甘老師做過海南邁話的調查研究,發表了相關文章。廈大畢業生符其武,目前在海南大學工作,他也一直在做海南閩語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形成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此外,2016年9月,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第四屆亞太國際急診論壇暨海南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海口舉行。廈門大學與海南醫學院等6家聯盟高校的領頭人簽署了《急診醫學教育聯盟海口共識》。

……

那些研究海南的廈大人,遠不止這些。那些校地合作的碩果,還有很多。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受海南省有關單位委託,在環境生態、海洋科學、發展規劃等方面提供科技研發及決策諮詢服務。2015年以來,共承接各類科技研究及課題諮詢項目10多項,項目包括浴用海綿規模化養殖與開發利用、三沙七連嶼海洋牧場建設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海南大學觀瀾湖國際校區發展規劃等。

文化週刊 | 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2019年7月,“廈尋潭跡”實踐隊在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鎮春山村調研。

那些人才培養結下的緣

廈門大學是最早招收海南學生的高校之一,海南也是廈門大學學生學習、實踐的樂土。

據統計,僅2013年到2019年,廈大在海南共招生325名優秀生源。2016-2018年,學校共輸送86名優秀畢業生到海南省就業工作,其中本科生51人,碩士生33人,博士生2人。

廈門大學每年選派多支社會實踐隊前往海南,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2014年至2018年,廈門大學13支實踐隊,共104人踏上海南的實踐征程,取得了豐厚的實踐成果。2019年,廈門大學校級重點實踐團隊——“廈尋潭跡”實踐隊前往海南文昌潭牛鎮進行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調研,實踐隊走訪了3個美麗鄉村,採訪了鎮委副書記、村幹部以及村民,考察了村子的生態與環保,調查了村子的產業與經濟,充分挖掘了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與建設經驗。

不光是學生的培養,廈門大學還積極為海南各行業幹部提供再學習、再提高的機會,幫助提升海南幹部的綜合素質能力。

從2007年開始,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依託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統計學一級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優勢,聯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開設了金融學高級課程進修班。這個班,由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選派優秀骨幹教師為學員授課。所有學員都可以分享廈門大學經濟學科豐富資源,終身免費參加由廈門大學經濟學科公開舉辦的高端論壇和學術講座。十多年來,已有不少幹部通過學習達到相應條件,申請同等學歷碩士論文答辯,取得了金融學碩士學位。

據不完全統計,2015-2018年,為海南省直部門,海口市、三亞市等地的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開展幹部能力提升培訓班、高級研修班等近23個班次,培訓近1300多人次。

那些服務海南結下的情

多年來,一批批的廈大學子奔赴海南,他們保持了校園中激情澎湃、青春飛揚的風貌,以埋頭苦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砥礪奮進,繪就了海南廈大人紮根海島,為社會和國家貢獻智慧的美好藍圖。

黃香林,廈大1959級經濟系計劃統計專業學生,1963年畢業後到廣東、海南工作,是海南建省前第一批來支援的人才,也是當時海南較少的名牌大學生。原本在廣東省梅縣工作的他隨省政府工作組來海南調研,在當時海南行政區負責人的熱情挽留下,參加了海南的開發建設,任海南行政區計委主任,這一干,就留了下來,參與了海南許多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黃宗實,廈大1966屆中文系畢業生,1968年,響應中央關於大學畢業生到基層農村、邊疆、海島就業的號召,他與3名同學一起投身到海南的建設中。那時的海南還十分貧窮,黃宗實所在的萬寧縣樂來中學(現為樂來學校)師資也十分匱乏。在校期間,黃宗實擔任首屆高中畢業班的班主任,用一技之長教書,以一腔熱血育人,與每位學生都成了好朋友。如今五十多年過去,這段師生情緣不但沒有消散,而且愈發濃厚。離開中學後,黃宗實又到了教育局工作,搞起了調查研究,用手中的紙筆為海南的教育改革鼓與呼,直到1975年調回福建。在瓊期間,他多次獲評“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像黃香林和黃宗實那樣,一代代廈大人活躍在海南的政府部門、學界和商界,有的在海南建省和經濟特區建設初期嘔心瀝血,有的親自謀劃海南新時代改革發展藍圖,有的為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辛勤耕耘,有的深耕基層,為城鄉規劃建設兢兢業業,為推進扶貧攻堅星夜兼程,有的投身教育事業,踐行著立德樹人、科研攻關的神聖使命,有的成為商界精英,帶領企業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成立於1994年4月的廈門大學海南校友會,和兄弟校友會創造性地開拓了海南全國高校校友會聯盟,持續舉辦了六屆高校校友會羽毛球聯賽,活動參加人數超2000人,目前,高校聯盟已經成為海南的一張名片,成為海南各高校校友交流合作,共促海南新發展的嶄新平臺。

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廈大海南校友也不忘愛心傳遞。2014年,海南遭受了40年不遇的超強颱風“威馬遜”正面襲擊,文昌、海口等地受災嚴重,得知災情後,校友們發起“情繫災區”愛心募捐賑災行動。閻三海、葉曉青、王永根等一批校友帶頭捐款,海南校友會積極組織募捐,在一週的時間裡籌集了價值20萬元的大米、食用油、涼茶等物資,兵分兩路送到文昌市鋪前鎮和馮坡鎮村民手中。廈大校友會還和兄弟校友會一起,為文昌滯銷西瓜的瓜農送去一份真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華夏,海南校友再次行動起來,在一週的時間裡,有近200位校友慷慨解囊,募得善款2萬餘元捐給湖北一線醫護人員。

2016年5月,承載著數代廈大人夢想的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正式下水,3年多來,這艘“海上廈大”已在南海海域執行科學調查航次20餘次,包括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調查航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廈門大學“海絲學堂”本科生教學實習航次等,為廈門大學與海南寫就了新時代的往來佳話。展望未來,這份歷久彌新的校地情緣,正引領著海南省與廈門大學,在探索、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徵程中駛向更深的海洋,開拓更廣的前景,譜寫合作的嶄新篇章。

本組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原標題: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