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在大众印象中,中国瓷器主流审美是以釉色纯粹、胎骨轻薄、质地如玉为佳。

而建窑建盏乍一看上去,似乎都在反其道而行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文称誉建盏,就有读者评论“有意思,开眼界,但看起来比较粗糙”。底部不上釉,就是粗糙吗?为什么建盏底部不上釉?


1、建盏底部不上釉的原理

比起汝窑秀气的芝麻钉,建盏的底部处于狂放的“裸奔”状态——直接不上釉,也就是露胎。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首先露出的部分,也可以手感细滑不刮手,只要在胎土的筛选配比上作出平衡即可。

其次建盏露胎是宋代窑工为减少烧制过程中,釉水往下流动导致粘底的概率作出的妥协。

建盏工艺的特点就是胎釉含铁量高,自然生成铁系-分相析晶釉。为使斑纹有足够的余地生成,需施厚釉。

厚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强,因此窑工开发出在胎底部上方划止釉线,露胎的上釉方式。令半腰的釉水往下流时有空间接纳,才能减少粘底概率,提高成品率。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美国博物馆藏建盏标本

口沿相对于器体其它部位而言偏薄,腹部的弧线流畅而自然,盏腹厚度随着曲线向下渐渐加大,直至足跟为最厚处。

其工艺特点是施厚釉、仰烧(口沿朝上烧),肥润的釉水在高温中必然向下流动,于底部聚积;若施满釉,则容易导致粘底。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建盏的装窑与烧制

建盏底部不上釉的实用原则:工艺所需

因此建盏一般施半釉,稍露部分胎体,可有效减少粘底,但并不能完全杜绝。施半釉依然会有大量的粘窑出现,宋代建窑遗址能找到一堆标本,现代工艺师也深受其苦。

若器物仅有少许粘底,但釉色美观、器型周正,还是会成为珍宝。

▼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建窑油滴盏就少许粘底,但依然被定级为重要文化财(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建窑油滴盏

若建盏施满釉、不露胎,也并非不可,只是成品率会更低。建盏要出精品美器,“三分靠窑外,七分靠窑内”,成品受到坯、釉、窑温及还原气氛诸多影响,入窑之后,可控性很低,神品诞生更是需要不惜工本豪赌,露胎降低粘窑概率,才不至于全盘皆输。

故而露出接近五分之一的胎体与底足,并非粗放随意,而是工艺所需。

建盏“露胎”工艺成为时尚,为其他窑口模仿

这类风格曾被宋代其他烧制黑瓷茶碗的窑口致敬。

因为建盏在宋代成为上层公认的点茶首选器物,其艺术风格影响深远,一些它处窑口,明明不是高温厚釉流动性强易粘底的工艺,不是铁胎,也作露胎处理,并用化妆土将不黑的胎体涂成深灰色,以追求与建盏近似的风格,提高销路。

建盏底部不上釉并不等于粗糙

至于建盏的露胎部分是否粗糙,首先露胎表面做工原本就有粗有细。

建盏在宋代的风靡上自龙楼凤池下到寻常茶肆,有帝王徽宗背书、名臣蔡襄推荐,还有文人苏轼等人歌咏,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的茶盏自然在制作工艺上有差异。

▼2016年于纽约佳士得拍出7800万天价的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露胎部分就比较细腻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其次,那种露胎在视觉上有颗粒感的盏是由于含有部分石英颗粒以降低变形率,但表面经高温后基本不会刮手。

▼下图所示四只宋代建盏,胎体都很致密,但有的颗粒感强,有的较为平滑。右上角这只是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重要文化财撇口油滴盏,也是传世名品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露胎部分的质感粗细,与工艺师的个人偏好有关

现代建盏手艺人在烧盏时,有追求细腻也有喜好粗糙的,要改变粗细只需要滤网用不同的目数即可。

还有的师傅会在修胎时刻意将露胎部分刮得毛糙,本身的粗细倒不等于做工就粗糙,而是对风格的追求不同。

有意收藏可根据需求选择,各种程度的手感都有。


▼左边为老盏,右边为新盏,露胎风格不尽相同,但建盏深邃稳重的气质不变

中国建盏有多奇葩?底部不上釉还能风靡宋代,成为世界艺术?

更多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