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畲《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其密訣者何

《四字密訣》作者及來源

李亦畲(1832~1892)於光緒七年(1881)手訂的《太極拳譜》,內有《禹襄母舅太極拳四字不傳密訣》(簡稱《四字密訣》)。“四字”,即“敷、蓋、對、吞”,是太極拳揉手的秘訣。許多人認為這四字秘訣是武禹襄(1812~1880)留下的,其實應是王宗嶽傳下來的,具體講解的,則是武禹襄。

李亦畲《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其密訣者何


李亦畲《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其密訣者何


李亦畲《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其密訣者何

最美的太極拳,講究神意氣的太極拳


《四字密訣》原文

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四字密訣》簡析

對這四字密訣,以形體鍛鍊為主的太極拳專家們很困惑,其主要認識有兩點:第一,這四個字把太極拳說得很玄;第二,這四個字必須到了高層次才能實現。

對於太極拳來說,這四字密訣是內功心法體現在揉手中的真實寫照,沒有密訣不密訣的說法,因為揉手的境界本來就該如此,入手時就應該從此入手,否則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揉手時,只要剛剛在接觸點有了接觸,甚至將接觸還沒接觸,則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已在彼皮裡膜外之間了,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一搭手,一接手,對方的內勁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就要意念把對方之內勁(神意氣)給敷布、裹挾住,就像傷科醫生為患者的手臂敷上藥,然後輕輕地包上布條一樣。此是意在先在揉手或實戰中的應用,也是混化對方的戰略之一。如果雙方整體性比較好,內氣沒有阻礙之處,則身體不用接觸,意氣就能對之進行敷布,而對方也會馬上感覺到這種敷布。

李亦畲《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其密訣者何

一身備五弓,關鍵是意氣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不僅敷布,而且要用氣將對方發而沒發的內勁給蓋住。這個蓋,不一定是身體上有什麼接觸,而是用氣來蓋住、憋住對方的氣。修煉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會很快體會到周圍有一層氣包裹著自己,意一動,則周圍的氣也動,對方如果功夫不如你,則你就能蓋住對方,反之,你的氣就會被對方蓋住。這個蓋和手法、招式沒有多大關係,和自身的浩然正氣是否充足、神意是否靈明、是否意在先有重要關係。敷布帶有普遍性,在對方內勁尚未出之時產生;蓋字則有專門性、針對性,指用混元氣蓋在、籠罩住對方要發出內勁的地方。揉手時,形體“捨己從人”,而意卻要始終在對方的前面,“只管我混你,不管你混我”。否則的話就是“捨近求遠”了。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拳諺說:“接手如落榫:一對準,二吃牢,三落實。” 用神意蓋住對方也必須找準對方的點,不能去接觸對方的面,如果是面,就會相互頂牛。面中的一點,一般都是側點或無力的部位。對方的勁之側面就是對方的“實中虛。”這樣就能以此為契機,通過虛點帶著對方的“實”點發向對方的勁源,由此才能實現“牽動四兩撥千斤”。牽動的四兩其實就是對方“實中虛”的點。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主要應對的是上死點和下死點;神意的核心,就是與對方之氣的融合,對,通“兌”。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在楊氏太極拳老六路(亦稱內功太極拳)的行拳走架過程中,“心吞意納”幾乎無處不在,只有平時多錘鍊之,就能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如能貫穿在揉手中,則對方意氣一來,自身就能在對方形動之前,把外來內勁用意氣吞而化為敷布對方的意氣。這種意氣的表現形式就是魏樹人老師所說的“心吞意納背氣呈。”吞納的過程就是混化的過程,混化的過程就是發放的過程。

李亦畲《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其密訣者何

覆蓋對吞,最關鍵的是意領氣


《秘授歌》的重要意義

“敷、蓋、對、吞”四字是一個混元整體,所以,一定不要分開來理解。在理解和體驗的時候,最好能與“粘、黏、連、隨”結合起來進行揣摩。楊式太極拳老六路(內功太極拳),以及水性太極拳等,修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手搭不搭在一起無所謂,單單憑意氣,也能通過一敷布、一觸碰、一拿點、一吞納、一發放,從而把對方的意氣給拿住。這樣的境界,很值得探求。探求的過程也許充滿了困惑和誘惑,但卻樂趣無窮。

後面的跋文,則告訴我們,要想真正的理解這四個字所展示的無形無聲狀態,必須懂勁才能有所知曉。其實,這四個字所描繪的只不過是太極陰面的內容而已,並不神秘。之所以讓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就是因為許多人練的太極拳只是太極之陽面的形體動作,是半截子太極拳。太極拳陰面的內容一定要從練拳之始就去錘鍊,否則,很難悟覺懂勁的內涵。這其中,浩然正氣通過鬆散通空的通透、積澱、充盈,方能自然而然地氤氳周身內外,貫達四肢百骸,從而化發隨心所欲,靜動盡在一定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