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曾國藩謀略寶庫的鑰匙之《挺經》(四)

第四章 明強

【原文】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傑,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春、四春,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春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註釋】

①動:統、都。

②至微:細微。

③舂:搗。

④若:如同。

④惟:只有。

【譯文】

“智、仁、勇”三項通透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來,豪傑志士、才能特出之人都被稱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謂明有兩個方面,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則可見更深遠的事物,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顯眼的東西,我則可看見細微的東西,叫精明。這裡所說的高明,好比身處一室之中,人們只能看近處的景物,若上高樓看得就遠了,再如登上高山所見的就更遠了。而精明,就如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照它,會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滿是粗糠的糙米,搗兩遍就可除去粗糠,搗上三遍四遍,就精細白淨到極點了。人是否高明取決於天賦資質,精明則全賴於後天鑽研學問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僥倖身居高位,天賦資質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學好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買顯微鏡,可深知極細微方面。好學如同搗熟透了的米,可去粗取精。總之,必須心中瞭如指掌,而後才可口中說出自己決斷。武斷自身的一些事,產生的危害還不大;武斷他人的事情,因此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下決斷,才足以保住福分。

【原文】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於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傑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於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註釋】

①愚:不明白。

②柔:軟弱。

③非氣不舉:沒有志氣就不能發起去做。

④剛:剛強。

③即:即使。

【譯文】

至於要擔當大事,全要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工夫,《中庸》中的學問、思、辨、行之方面,主要歸結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志氣就不能發起去做,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難禁風浪”四字說得很好,大慰我心,合乎我意。自古豪傑之士都以擁有這四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導別人,也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於世,一定要有倔強的氣概。只是數萬人被困在堅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銳氣。老弟能夠保持數萬人的剛猛士氣,長時間不至於消靡折損,這是你的過人之處,更應在此下工夫呀。

【原文】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於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捨、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迎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註釋】

①臣工:輔佐,扶持。

②一身之強:一個人的強盛。

③集義:集思廣益。

④即:同,等同。

③自反:自我反省。

【譯文】

凡是國家強盛的,必須得到眾多賢臣的輔佐;家庭強盛的,必須多出賢良孝義的子弟。這關係到天命,不全由人來謀劃。至於一個人的強勝,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捨、曾子三種情形。孟子能夠集思廣益,使自己慷慨自得,和曾子自我反省而屈伸有度是等同的,只有親身實踐由曾子、孟子的經驗和孔子告訴仲由強勝的道理,自身的強勝才可保持久長。此外鬥智鬥力的強勝,則有因為強勝而迅速興旺,也有因強勝而徹底慘敗。古時人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之流,他們的智力都卓絕一世,而他們災禍失敗也超乎尋常,近代人如陸、何、肅、陳也都自知自家膽力超群,卻都不能保持強勢到最後。所以我們在自己弱的地方,需修正時,求得強勝就好;而在比別人強的地方,謀求更大的強勝就不好。福氣和利益在外,個人如果專門在勝人之處逞強,那麼是否真能強到底,還是不能強到最後,都不能預料。即使終身強橫鄉里安穩度日,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們不屑提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